⦿陈 萱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德育问题一直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随着德育生活化观念被人们认同后,人们逐渐地探索新的德育教育模式。从小学以往的德育教育来看,向来侧重德育知识的传输,却忽视了学生德育能力的锻炼。所以,为了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更需要教师将德育内容与生活元素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
在小学阶段各科课程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坚持“生本”理念,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才能够激活课堂,实现教学效果的增强。从以往小学德育教育来看,教师过于侧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知识的体验性,这不仅导致学生机械化地接受知识,更不能对学生的品德修养进行有效的培育。从教学观念的角度来看,教学观念对教学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德育知识,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科教学中对德育内容进行渗透。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还需要立足学生的角度,将德育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品德修养进行培养。首先,教师需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身心发展特点等情况进行分析,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融入教学内容中,在课堂上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以此来帮助小学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除了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还需要将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重视起来,在备课的过程中将情感融入其中来凸显情感设计目标,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实现有机地结合,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增强德育教育效果。比如,在小学一年级中有一节课程是“争做文明小学生”,对于这节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程序:课堂起立、鞠躬问好——播放音频《文明歌》——播放动画短片《讲文明,有礼貌》——讲解德育知识——鼓励学生讲述生活中讲文明的例子。通过这样的教学程序,既可以激活学生兴趣,还能够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理解文明的含义以及文明行为,这对于学生品德修养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德育教育向来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有了更多的要求。从以往的小学德育教育来看,主要是将德育知识直接的讲解给学生,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教学方式,这既不能使得学生有效地理解德育知识,更不能实现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则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教学方式生活化,以此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帮助学生实现德育效果的有效提升。首先,教学方式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将德育教育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以此来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的设计教学情境,并通过生活实例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比如,对于一年级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如物品归位、衣服整理等内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书包整理”竞赛活动,学生需要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将自己书包中的物品整理好,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其次,德育环境生活化。在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将校园环境的建设重视起来,比如在学校的墙壁上粘贴关于德育方面的名人名言,鼓励学生朗读德育小故事等方式,以此来增加校园德育教育范围,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
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来看,单纯的凭借书本中的知识是难以帮助学生实现品德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需要转变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德育知识。首先,建设德育基地。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对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重点在于德育教育的实践性,所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学校需要建设德育基地为学生提供德育实践的场所。其次,组织实践活动。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的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体验一草一木的过程中,实现德育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在教育学生节约粮食时,可以组织学生帮农民种地、果园采摘等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帮助学生增强节约粮食的意识。
总而言之,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于小学的德育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教学理念及模式进行创新,将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在生活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德育教育的实施,在教材中发掘德育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激活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品德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