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2021-11-22 16:32沈启维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林学分资源管理

沈启维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设计蓝图,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和提供重要保障。

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前身[1],其属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门类中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管理学、生态学、工程技术科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系统而整体地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以及该过程中产生的人地关系、社会关系的综合性交叉学科[2]。近年来,我国土地管理事业得到了长足有效的发展,相应地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和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3]。

在此大背景下,以国内六所农林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对象,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其不同点与共同点,以期为制订更科学规范合理的专业学科设置计划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院校与手段

(一)研究院校

选择了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以及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六所农林高等院校(以下依次分别简称华中农大、南京农大、西北农林、四川农大、沈阳农大、内蒙古农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对象,进行研究探讨,分析总结。

(二)研究手段

在查阅网络资料以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查询以上六所农林高等院校官网资讯,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最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收集,针对其培养标准、教学要求、学分设置、核心课程开展、课时安排、实践实习、毕业标准等相关培养情况信息进行依次的分析比较和逐个的总结提炼。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培养标准比较

华中农大、南京农大、西北农林、四川农大、沈阳农大以及内蒙古农大,这六所农林高校均在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其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但也稍有区别,其中华中农大和四川农大两所高校定位的是复合型,南京农大、西北农林、沈阳农大以及内蒙古农大四所高校定位的是复合应用型,特别是南京农大和西北农林还分别定位了学术研究型和拔尖创新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农大和西北农林两所高校还特别强调了坚持世界眼光、高尚情怀和社会担当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学分设置比较

每一个专业所设置的学分,是修读完本专业设置课程要求的最低学分。在以上六所农林院校的教务处官方网查询可知,这六所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的学分介于152—170 分,差异较为明显。其中,最高的是四川农大和沈阳农大,分别为170分和165分,相对较高;而华中农大、南京农大和内蒙古农大学分要求较低,均在160 分以下。

(三)核心课程比较

通过对各高校核心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比较显著的特别表现在两点:首先是课程门数差异比较大,如华中农大仅设置了6 门课程,是六所高校中核心课程设置最少的。最多的是内蒙古农大,设置了14 门课程;排在第二的是南京农大,比内蒙古农大少一门,设置了13 门课程。其余三所非常相近,设置了10 门课程或11 门课程。第二个特点是,虽然各高校主干课程门数设置差异较大,但是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规划学均包括在内,此外,土地评估、遥感信息、测绘应用等学科课程,各高校也普遍设置。

(四)选修课程比较

选修课是与必修课相对而言,由学生自行安排选择学习的课程。六所农林院校在选修课设置的学分要求比总学分要求的差异更为显著,介于18—4.25 分,极差2 倍有余。其中华中农大和四川农大,均要求42.5 分,其次是南京农大和内蒙古农大相差无几,分别要求40 分和39 分,最低的是沈阳农大,仅要求了18 分,西北农林设置相对居中,设置了30.5 分。

(五)实践实习比较

实践实习是课堂理论与实际操作联系的桥梁通道,同时也是学校培养学生形成科研辩证思维、提升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途径,也为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实践与理论的有效方法,是培养拥有创新型思维,高科学素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六所农林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要求特点与选修课比较类似,即极差2 倍有余,介于14.5—30 分,其中西北农林、沈阳农大和内蒙古农大最高,均要求30 分,其次是华中农大和南京农大相差无几,分别要求19.5 分和20 分,最低的是四川农大,仅要求了14.5 分。

三、启示与建议

(一)重视人才教育思想

人才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和核心的要务,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则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首要前提和关键环节,培养理念是培养方案的灵魂,一个高质量、科学规范合理的培养方案,其培养理念必定是先进的、超前的。培养学生恢弘的国际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敢于实践的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首要重点任务。其次,注重学生学思统一、知行合一、因材施教,善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与创新思考的意识,重点培养学生问题导向型的学习方式以及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等[4],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情景式、参与式、案例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保护好、鼓励好不同学生个体间具有差异的特点和个性的思维,以此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在能力,引导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人生可持续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5]。

(二)优化课程设置构架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文件明确规定,应该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基本培养原则,优化确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设置,适度降低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大力增加专业教学资源,科学确定核心专业课程,同时在设置学科交叉课程,拓宽知识结构、夯实专业基础,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6]。六所高校均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课程类别,且各类别所占比例也不尽相同,虽然大家的总学分差异不是特别大(18 分),但也有可能是因学分计算发放不尽相同,并不意味着各高校在规定学习内容存在相同比例的相同,只有在统一学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可比较性[7]。

(三)完善实践实习体系

理论与实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实践检验理论,理论也积极指导实践。因此,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实习,我们都应该同等对待。并强化实践实习环节,进一步细化评估实践实习的指标,构建基础、综合、创新三个层次实践环节的实践实习内容体系。由此可见,实践实习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实践实习与理论教学并重,加强实践环节,促进交叉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实践实习评价指标,构建由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环节组成的实践实习内容体系,促进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7]。合理设置实验教学,重视基础实践实习,重视专业综合实践实习,鼓励创新性实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6]。建立教学跟踪评价体系,完善实践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努力确保实践实习满足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实践实习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在实践实习中得到充分发挥。

(四)加强培养方案交流

目前,不仅农林高校,许多工科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都设置了该专业,但由于各高校教学学科背景复杂多样,尚未建立统一的设置标准,因此,建议在各符合条件的农林高校之间建立常态化的交流研讨机制,甚至可以与相关工科院校、综合性大学加强交流研讨,共同分享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异的教学资源,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结合各自的办学层次、学科发展实际,制定出符合自身高校自身教学学科背景特色的专业学科设置计划,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寻摸索,共同促进该专业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8],以期培养出更多具有宏大国际视野、勇担社会责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强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农林学分资源管理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学分美食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