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梓澳 彭 芳 袁 星 刘嘉玲 华东交通大学
21 世纪以来,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成为旅游行业新趋势,内容丰富、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层出不穷。但由于旅游产品的无形性、不可移动性及视觉消费等特点,旅游者在选购旅游产品时常遭遇消费陷阱。为提高旅游产品透明度和满足消费者新需求,虚拟旅游应运而生。
虚拟旅游是以真实的旅游场所为基础,采取例如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模仿甚至超越真实场景来构建一个虚拟旅游环境。在“互联网+”背景下,它打破传统旅游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迎合旅游消费多样的需求。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来,传统旅游市场遇冷,但在5G 等新技术的帮助下,各大在线旅游平台纷纷上线“云旅游”,虚拟旅游发展模式迎来热潮。“互联网+虚拟旅游”将成为旅游业未来观光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理论研究方面,徐素宁认为通过互联网等技术真实还原旅游场景,有助于旅游者参考游览路线等来理智选择旅游产品。邸亚华认为虚拟旅游的发展还处于研究初期,在短期内普及还具有很大的难度。在技术应用方面,马鹏飞、梁少林等人结合三维建模技术的创新优势,从村镇旅游、传统居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阐述如何依托虚拟旅游促进乡村经济水平提高。闫奇峰、张莉平和张宇总结甘肃红色旅游与虚拟现实技术有效融合的经验,肯定了虚拟显示技术应用对地方经济提供新的着力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理论研究方面,Hobson 教授等在1995 年最早提出了虚拟旅游的概念,他们认为虚拟显示技术将会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促进旅游业迈入一个虚拟旅游的新时代。Bristow 也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大众旅游者正逐渐青睐于足不出户的虚拟旅游体验。在技术应用方面,Shuang Cheng 等人提出一种基于不同的对象和交互控制方法构建的虚拟仿真平台,能有效地为旅游开发者提供决策支持,实现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可见,虚拟旅游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虚拟旅游技术、虚拟显示技术实际应用问题等方面,对虚拟旅游实际经济发展前景的研究有限。本文将主要对国内虚拟旅游市场现状进行SWOT 分析,探讨虚拟旅游经济发展路径。
截至2019 年,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44.71 亿人次,旅游收入规模增长到5.73 万亿,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 总量11.05%,展现出国内旅游业强大的市场潜力。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暴露了我国实景旅游的诸多问题,如重复旅游、性价比不高、旅游景区容量超载等。虚拟旅游的出现无疑能为其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1]。
对于风景区、文化保护单位,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宣传和推广当地旅游景点,复燃地方旅游经济产业活力。对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可丰富其日常娱乐方式,实现足不出户的旅行。对于低收入人群,可利用虚拟旅游进行预览、规划、演示,节省旅行成本。且根据2012 年1 月16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2009 年上半年旅游行业的网站数量增长了31.74%,其中从事虚拟旅游业务的旅游网站占三成之多,这都为虚拟旅游带动消费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市场空间。
当前我国消费进入新时代,个性化、品质化出游成为主流时尚,消费者更注重消费和使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虚拟旅游模式以其新鲜有趣、身临其境的情景预体验,将高效弥补传统旅游产品体验不足硬伤,技术融合点遍布整个产业,“鲶鱼效应”将充分释放。在政策面高度支持下,虚拟旅游新型商业模式的铺开将带来新一轮资金的关注。本文在对国内虚拟旅游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虚拟旅游经济发展前景进行SWOT 分析[2]。
“互联网+虚拟旅游”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且搭乘VR 技术政策支持的东风有利于加速国家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迈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在2018 年VR 产业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罗文指出:“中国高度重视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信息产业发展指南》等国家重大政策规划都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作出具体规划和部署。”同时,采用5G 主导下的VR 旅游相比于传统旅游,减少排队的等待时间,避免假日出行“看人”不看景的尴尬和人们观景时人潮拥挤,降低安全隐患,还能弥补季节和时令的缺憾。
虚拟旅游尽管能满足消费者足不出户旅行的需求,但是仅依靠现阶段VR 相关设备进行体验,缺乏真实的触觉、嗅觉等带来的刺激,在长期使用中容易造成审美疲劳。而且过分依赖VR 设备的虚拟旅游体验,会一定程度增加“宅不出户”的人群,不利于人际交流和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此外,虚拟旅游宣传的手段和方式不当,同样会造成虚拟旅游经济发展的阻碍。当前虚拟旅游行业还未形成系统的行业规范,法律法条的缺乏难以避免行业发展初期垄断行业的形成以及不规范行业竞争,也会损害消费者相关权益,影响消费体验。
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互联网+”作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为虚拟旅游经济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VR 相关技术不断得到突破性进展。5G 通信技术的超大带宽、超低延时和超强的移动性都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完全沉浸体验提供了更好的支撑。
我国虚拟旅游经济模式当前也面临着诸多威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传统实地旅游依然是旅游行业主要的盈利模式,消费者对于虚拟旅游的新型旅行模式接受度还处于较低水平,短时间内改变难度较大。二是国内当前没有成熟的虚拟旅游经济模式和企业经验可以借鉴,虚拟旅游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产品层次较低,没有形成系列产品和品牌效应,缺少成型的产业链和运营体系。
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平台探索开发虚拟旅游产业网站和建立售后服务体系。做好网站外部建设,丰富网页的功能和页面设计,提供有效的消费者维权渠道,合理投放广告以吸纳投资。加强网站的内部管理,建立完善技术人才招聘和培养体系。加大探索虚拟旅游产业经济的私人定制服务的力度,通过开发虚拟旅游的周边产品等延长产业链,增强用户体验感,获得长期性的利润回报。
虚拟旅游行业应加强对产业发展情况的跟踪监测和发展形势研判,充分把握国家政策优惠促进虚拟旅游行业的产品更新和技术进步。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虚拟旅游行业运营秩序,构建虚拟现实领域标准化体系,提出标准化路径和时间表,加大对供给侧的监管和改革进程。同时政府应大力扶持虚拟旅游经济的发展,给予更多新兴产业优惠,使虚拟旅游业成为旅游业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促协调、扩开放的典范。
建设行业标杆性企业,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虚拟旅游产业,打造品牌效应,加大对优秀虚拟现实企业、产品、服务、平台、应用案例的总结宣传力度。优秀企业要在业务运营、公司架构、人才体系、营销方式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模范引领作用。同时,对于高质量的品牌企业,应创新宣传方式,积蓄“流量池”。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建立品牌官方微博和公众号,实现线上销售平台和线下实体店联动,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
为了获得长久性竞争优势,实现虚拟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行业应以创新和开拓为中心,以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掌握和升级,将技术优势迅速扩展为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最终形成市场优势。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推动虚拟现实相关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建立全球领先的虚拟旅游技术以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开发更多功能和更多种类的虚拟交互体验设备。
在营销方面,虚拟旅游行业应以客户体验为主要标准。运用类型丰富的交互式设备,使消费者获得多感觉器官的刺激,更大程度上实现消费者与虚拟旅游场景中物体的交互。其次应进一步加强消费者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交互,通过建设虚拟社区等方式加大用户间的交互程度,增强沉浸式体验感[3]。注重对消费者体验反馈,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资料,有区分性的提供特色虚拟旅游服务,增强客户黏性的同时广泛吸引更多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