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再审视与思考

2021-11-22 16:51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后备竞技

李 亮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相比于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我国的政府和学者们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后备人才发展模式,传统的体工队 “三级训练体系” 虽然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国家政府为强大驱动力的这种培养模式,在过去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并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可能是我国主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而随着 “体教结合” 模式的提出,院校化的 “三级训练网” 即 “小学—中学—大学” 也逐渐走到台前,学生和家长更愿意到学校里来训练,以解决 “后顾之忧” ,但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这种模式在我国培养运动员的成材率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其机制的日臻完善还需假以时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市场潜力好的体育项目开始了职业化发展的探索,职业体育使得各专业队逐渐 “企业化” 、 “社会化” ,俱乐部自己培养后备人才的模式应运而生,但受制于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水平和各俱乐部的财政情况,各俱乐部自己培养后备人才的水平参差不齐,这种模式的全面发展还需进一步的推进;此外,随着李娜、丁俊晖、袁梦等人 “单飞” 的成功,使得 “个人-家庭” 培养模式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探讨、议论这种模式,但社会上对此褒贬不一,至今未有定论。

至此, “多元化” 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回顾发展历程审视现状并积极地思考与探索,是体育工作们应该做的事情,从而以利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朝着更积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1 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书籍,整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并以各培养模式的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状况、主要的驱动机制以及优缺点,访谈了相关的专家;其次是通过文献资料、访谈结果结合研究热点,审视当今培养模式的 “多元化” 并引发了一些思考;最后,本研究还利用国家 “精准扶贫” 的帮扶机会,实地考察探访了四川西部藏区,并以此为例,就我国现实发展中的 “不平衡” “不充分” 的问题,列举了一些有特点地区的做法,从而为丰富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 “多元化” 和发展之路而努力。

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概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托 “举国体制” ,何为举国体制?举国体制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构高度集中权力,调动一切资源,整合多方力量,自上而下指挥全国力量推动竞技运动发展的管理体制的简称。其典型的案例是 “奥运争光计划” 的实施与达成。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其主要的运转形式是在国家行政力量的驱动下,国家、各省、市构筑三级训练体系,即市级业余体校——省重点体校、省市体工队——国家集训队,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种体制下,我国充分发挥举全国之力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特定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大力从各省市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竞技体育专业人才,从而使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专业化的体育人才培养发展道路,对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渐受到了一些不同的冲击。主要表现在: “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引发的 “国家办” 与 “社会办” 的思考与探索等。

就人的全面发展方面, “举国体制” 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一种 “专业化” 的培养模式,表现为体育系统在对运动员的培养方面是以提升运动竞技水平为唯一和最高目标,一定程度上以牺牲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单一的竞技运动人才,没有相应的文化素质或其他专业知识,而竞技体育的残酷现实又导致大量的运动员中途遭到淘汰,一方面顶尖的高水平竞技人才 “广种薄收” 的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又出现大量的浪费,运动员在二次择业时往往面对尴尬的局面,在过去计划经济为主的时代,专业运动员退役尚可享受各级政府的统一安置就业,而在现如今市场经济下的人力资源配置,相应的职业技能匹配相应的岗位条件,退役专业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进一步凸显。随之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就这一问题提出了 “体教结合” 的改革发展思路,试图通过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结合来解决这一问题,具体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将现有的体工队学院化或学校化,其次是通过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各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对接青年队或少年队,企图探索一条 “小学——中学——大学” 的院校化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然而,在实际的落实操作过程中,由于对竞技成绩的不懈追求,原有的训练体系很难被真正的打破,体教结合模式甚至被部分学者论述为:只是将原有体育系统的训练体系披上了教育系统的外衣,当 “学” 与 “训” 发生冲突时,还是以 “训” 为重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一些运动员甚至只在学校挂名,不参加学校的实际的文化教育,只是当学校有比赛任务时,代表学校比赛,平时训练依然在专业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相应的学历与学位,其文化素养是否真正的能与之匹配,值得商榷。没有从思想认识上与实际行动上真正落实 “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 的理念。对此在学界又引发了 “体教结合” 与 “教体结合” 的辩证思考,大多数学者认为在这两个层面,绝对不仅仅是 “体教” 与 “教体” 两字简单的顺序之别,而是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是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两个系统真正的融合问题。不是简单的 “以谁为主,而谁次之” ,而是要实现真正的 “两条腿走路”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后备人才发展模式,也逐渐被摆上议事日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在我国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竞技体育项目,率先进行了职业化发展的探索与改革,诸如篮球、足球等;而一些还没有市场基础,还不能职业化、市场化发展的项目,依然沿用举国体制国家包办的形式办比赛;而最初的职业联赛大多实行联赛升降级制,经过后来发展,我国顶级篮球职业联赛开始实行联赛准入制,而无论是中超联赛(足球)依然沿用的升降级制,还是CBA联赛(篮球)实行的联赛准入制,足协和篮协都明文规定各参赛俱乐部都必须设有自己的后备人才梯队,然后才能参加联赛;与此同时,受国外发达职业体育联盟各俱乐部强大的青训体系的冲击,我国的职业体育俱乐部也开始着手自己的二、三线队建设,开始关注并投资青训。于是诸如此类项目的职业化发展,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词汇叫竞技体育 “社会办” ,随着近些年我国足球、篮球等项目,已经完成了管理中心与行业协会的脱钩,实现了 “管办分离” ,这些项目的 “社会化” 发展势必会进一步的深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职业体育俱乐部青年队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对我国一些相对成熟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来说,能够相对较好的去配置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也便于后备人才向一线队伍的输送。但后备人才的产权牵扯到整个职业体育联盟平衡机制、转会机制、选秀机制的建立问题;逐步社会化后,后备人才培养驱动的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中,政府和社会怎么去相互的配合;在培养出路上实际上还是会涉及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教育系统能否发挥作用,怎么发挥作用等;在社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引发了诸多讨论。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职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水平还待进一步地深化,在不同的竞技体育项目中,呈现出 “强国家弱社会” 或 “强社会弱国家” 的发展讨论与实施中。

“个人-家庭” 培养运动员的模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自然发生和出现在我国社会中的一种运动员培养方式,有关学者从2007年开始关注对于该模式的研究,认为 “个人-家庭” 培养模式是指运动员通过个人或者家庭的力量,自己出资聘请教练参与训练和比赛提升自己竞技水平的模式,在整个培养的过程中,个人或家庭的力量占据了主导作用。在我国,这种模式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典型的代表是女子网球运动员袁梦,通过这种的培养,袁梦在2006年和2008年两次闯入澳网女单第二轮,其WTA单打最高排名曾一度高居86位;后来随着李娜、丁俊晖等人通过 “个人-家庭” 培养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这种模式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虽然这种模式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属于小众,但其也不乏突出的经典成功案例,一时间在社会界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但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丰富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道路上,使 “个人—家庭” 培养模式成为重要的方式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面临着诸如 “资源” 、 “经济” 、 “制度” 、 “文化教育” 等困境,同样离不开国家、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的相互支持。

至此 “多元化” 一词,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已经成为人们常谈的话题,多元的发展目标、多元的投资主体、多元的管理主体、多元的培养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多元的培养出路与人才流向、多元的参与主体等,从而派生出来的对不同主体(监督主体、管理主体、参与主体等)目标或价值导向的思考,对不同主体参与这项事业驱动力的思考, “多元化” 的现状引发的各模式间协同发展思考等,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无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思考

3.1 关于发展模式与社会背景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宏观层面的体育事业发展模式,脱离不了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势,无论是 “举国体制” 的政治推动模式,还是随着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所谋求和探索的新模式;亦或是在转型时期提倡的构筑多种模式的结合,以对原有体制的补充;再或是将来探求的某种新发展模式;都离不开对社会事业现状发展机制的准确审视。只有构建相对于社会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才能永葆生命力,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竞技体育事业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谋求与国家社会事业相对同步的运行机制,将是将来往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3.2 关于现有模式运行机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两个方面决定的,而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意味着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早已被证明取得过辉煌成绩的 “举国体制” 模式的行政推动,坚持 “举国体制” 对竞技资源诸如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有效配置,对不平衡不充分的统筹和协调,对多数市场化水平低的项目的主导和支撑,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 “举国体制” 的机制,这是在当前阶段还需坚持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市场所激发出来的利益驱动力,所带来的多元财政投入,表现出的诸多活力,一样不容忽视,进一步加深职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水平,继续扩大社会参与的力度,充分激发市场的活力,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是大势所趋,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一些职业体育俱乐部目前能够自己着手自己的青年队建设,而一些地区青年队的建设还需要政府和企业俱乐部的共同参与,往后发展,真正职业体育联盟的建立,真正职业体育俱乐部能够自负盈亏地去市场化运作,从而在中国出现真正的职业体育经理人、职业体育俱乐部,所带来的对青年队少年队建设的反哺机制,从而出现真正的职业体育青训基地,需要进一步壮大; “院校化” 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模式,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系统的功能支持,然而在培养最高水平运动员的过程中,学校是否能够真正承载最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所需的人力与物力?是体育系统功能的支持与延伸?还是教育系统自己想办法摆脱困境?就目前几所有突出实力的高校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机制与经验的推广是否在其他学校有可复制性?总体来说还缺乏统筹和 “制度化” 的设计。个人家庭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多数家庭其实也殷切期望实现 “教育” 与 “体育” 的完美结合,一方面若孩子真的有运动天赋,但由于竞技体育最终成材的不确定性,会给家庭主体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忧虑,当 “学” 与 “训” 出现选择时,若要减少训练的时间甚至放弃训练,家庭主体又会觉得十分可惜,已有的成功案例,其成功的途径、环境、机制的特征还待提炼,需要去进一步考究其成功的可复制性和探索其成功必然性的外部环境的功能和政策支持,把看似成功的偶然变为成功的必然,从而调动家庭主体的积极性,丰富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形式。

总而言之,当前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实质上是在力图探求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去取长补短,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扩大参与的力度与广度;政府行为当然要坚持,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当然要鼓励,教育系统的功能支持当然要重视,家庭主体的积极性当然要调动;从而由过去 “举国体制” 政府的单一行为,逐步变为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公民的共同行为,丰富新时期 “举国体制” 的新内涵,力图构建一个新时期新的 “举国体制” 。

3.3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后备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是对人的培养,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最终成材的不确定性,是任何一个参与主体都必须要面临并且正视的一个问题,而部分运动员即使能在专业技能水平上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专业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是有限的,部分运动员还会面临一个二次择业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和运动员出路的问题,就前者而言,运动员成材的不确定性,目前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社会的家庭当中,大部分人们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倡 “以人为本” ,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与 “培养人” 相融合,提倡人的全面发展,提倡文化学习和训练同步;而关于运动员的出路问题,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声音探讨这个问题,一是建立运动员退役保障机制,比如社保、医疗、再就业保障等,二是同样坚持 “以人为本” ,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就已经考虑了全面发展,运动员在退役时就能够从容的适应和面对社会,三是:提倡培养出路的多元化,壮大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体育领域能够创造更多的运动人才就业岗位,并不是将培养最高水平的运动员作为最终培养的唯一目标等。

不可否认,在宏观上坚持 “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 的理念去培养运动员,如果真的能够贯彻落实,的确是能够很好地解决运动员成材的不确定性和运动员出路的问题,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除个别几所实力雄厚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能够贯彻以外,无论是在各专业队、职业队的青年队,还是在大多数的各级学校,亦或是家庭个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仍然非常难以兼顾训练和全面发展。往后发展,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解决好 “培养人” 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教育与体育本身都是人类培养人的活动,在我国,过去由于历史的原因,二者被人为的隔离开来,往后要想使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培养真正融合到社会人的培养过程中,使优秀运动员在教育和体育 “培养人” 的过程中自然地涌现出来,还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整个社会人们思想的逐渐转变,需要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的转变,如何去理顺这一问题,坚持 “以人为本” 为根本,政府、社会和学校仍然还有很大的空间大有可为。

3.4 关于目标多元与驱动力

目标是行为驱动的关键,就政府而言,发展竞技体育事业,在属性上属于国家 “公共产品” 承载着为国争光、发展体育产业、引领其他体育事业发展的使命,要通过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从而去推动国家事业的发展,就 “公共产品” 而言,这一目标导向也适用于社会上一些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与组织;而盈利性社会团体、企业去市场化地运作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程度的实现, “院校化” 的发展模式,目前多数学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知名度,通过高水平的运动队为学校树立品牌形象;而个人家庭主体参与其中,主要是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想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其参与的驱动力,分析其目标导向自然必不可少。政府自不必说,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过去特定的政治环境中,政府行政驱动的 “争光意识” ,在国际上展示国家新形象的 “功能意识” ,以及激发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的意识,不是因为国家的日益强大而减弱,反而会因为国家的日益强大而更加地加强,然而,在新时期 “争光意识” 、 “政治功能意识” 如上文所述,不会是竞技体育

发展的唯一目标,市场机制的 “经济意识” ,学校主体的 “品牌意识” ,家庭主体的 “自我价值意识” ,都应被充分的尊重,无论是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家庭个人,在共同参与培养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过程中,都应该充分尊重彼此的目标导向,争取共赢,只有各参与主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参与的驱动力才能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3.5 关于投资主体多元与管理主体多元

多元的参与主体,必然带来的是多元的投资主体与管理主体,打破由政府单一投资的模式,充分吸纳多元投资来发展竞技体育事业,当然是大势所趋,然而由过去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领域的 “全能型政府” 的局面,向多个管理主体并存的局面亦是发展趋势,如上文所述,在我国现阶段的情况下,多个管理主体多元的目标导向和权益保障当然要被尊重,但无论是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都是其基本的任务和共同的追求。正是这共同的追求和任务,为整合资源和相互间的协作奠定了基础。因为政府行为在某些地方的无法触及与失灵,和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等,需要不同管理主体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就目前情况来看, “温州模式” 中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相互配合、 “校园足球” 的推广等,都是试图在目前阶段尝试不同管理主体间的资源互补与相互协作,然而在现阶段学界普遍认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应该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管理,应该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学校+家庭的多元管理体系,各管理主体能够更好地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同时相互间能够有效的监督,由政府主体去平衡和调控各主体利益,而政府主导并不是回到过去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而是在将大量的具体事务交付给其他主体去实施,充分发展各主体机制的作用,政府在其中起到政策制定者、运行监督者、公平调节者、宏观规划者的作用。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 “放管服” 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怎么去 “放管服” 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结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怎么去把该管的管好,把该服务的服务好,把该放权的放到位。是需要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情况要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管理主体之间如何去搭建对话机制、协作机制,也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3.6 关于精准扶贫与部分民族地区后备人才培养的思考

近年来, “精准扶贫” 一直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是国家针对不平衡、不充分中对贫困落后地区,实施的精准重点帮扶。在此背景下,体育界的诸多体育工作者们也在积极响应国家的方针政策,思考着国家体育事业的精准扶贫,本研究利用帮扶机会,实地考察了四川西部藏区,重点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进行了调研,以此为例,引发了一些对具有隐形资源的民族地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纵观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就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足球篮球两个项目为例,不乏有民族地区的球队与球员进入我们的视野,例如:新疆广汇、天山雪豹、银川贺兰山、拉萨净土、广西威壮、内蒙古中优、吉林延边等,其中新疆广汇和曾经的延边队更是在各自最顶级的联赛中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我们熟知的无论是退役的还是现役的优秀运动员,如巴特尔、阿的江、杜峰、高仲勋、朴成、池忠国、金敬道等,更是比比皆是。然而,在另一些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但是,在一些具有一定隐形资源的民族地区试图去扶持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未尝不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式。

何为隐形资源?拿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举例,该县县城高城镇海拔4014米,全县总面积14352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地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总面积高达1235.77万亩,其天然的高原气候以及丰富的天然草地等隐形资源,为开展足球运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当然该县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属于相对落后的贫困藏区;据调研情况来看,在当地2013年以前足球运动的开展举步维艰,缺人力,其中主要是缺专业人士的指导;缺物力,缺开展足球运动基本的装备与场地条件,缺乏对潜在隐形资源的开发意识等等;然而近年来,该县依托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与校园足球的推广,在全县总计39所的学校当中,截止2019年推进了16所各级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其中中学3所,小学13所,并获教育部批准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所,从最初第一支学校足球队的建立,第一届校园足球联赛的举办,到全县举办校园足球联赛和组队参加甘孜州校园足球的比赛,并在全州取得突出成绩,再到参加全国的校园足球夏令营;再延伸到由政府主导的群众性足球赛事的举办,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的举行和理塘县在2018年提出的打造康南体育城,依托校园足球,建立高原足球训练中心,打造足球城的宏伟目标等等;虽然就现有的一些实际情况,要谈为竞技体育事业储备后备人才还为时尚早,差距还十分的巨大,但做这样的一些实际工作,毫无疑问会促进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夯实好学校和群众基础,一代代坚持发展下去,从而带来对整个体育事业发展的促进和反哺,最终一定会促进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往后若要更进一步,还需持续的努力,并仍然缺乏专业的人力和物力。但回顾前期的发展机制,本文提炼了以下几个主体特征。

1)政府大力支持自上而下的推广

在这样有特点的民族地区,而社会发展基础又相对薄弱,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是援建单位和当地政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当地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广,不只是相应的体育局或教育局,而是整个政府都非常的重视,包括与援建单位的对接、隐形资源的开发、对群众的积极引导、对相应学校或单位的政策与财政支持等等。

2)援建单位的功能支持与当地学校的积极响应

援建单位的功能支持指援建单位高校、专业体育部门对帮扶单位的对口帮扶,就人力方面的帮扶主要包含:直接指派专业人士对标的形式,对帮扶单位专业知识、技能的直接教育帮扶与指导,对帮扶单位专门性人才的再培训,搭建更高的学习训练平台和带队参加比赛的机会,对当地专门性人才专业技能的再强化,并搭建平台积极招募社会有识之士投入其中,构建专业人士支教的常态化连续性体系等,引导当地去解决人力的问题;而物力的问题主要靠三个层面的手段:一是当地政府财政出一部分并积极开发潜在的隐形资源,对场地的修缮以及开发等,二是援建单位想方设法支持一部分,三是援建单位搭建平台积极招募社会有识的单位和人士再支持一部分;尽最大可能的去解决物力方面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援建单位积极引导当地,无论是在人力还是物力方面,在时机相对成熟的时候逐渐由被动的等、靠、要转变为主动地去扩展自己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及积极开发自己的隐形资源等。就当地校园足球的推广来看,还有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当地学校无条件的支持与积极响应,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发动群众自下而上的反馈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去发动群众,推广群众体育赛事,在文娱活动相对缺乏的环境条件下,办好群众性的比赛,更能激发群众对体育事业、赛事的热爱,从而积极引导群众无论是行为和思想都积极地去接纳体育工作,以此带动更多的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和激情,逐渐构筑体育文化和氛围。而从近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藏族孩子们对足球的热情以及在从事足球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吃苦精神、体能条件、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以及决策力方面的智能心理等都是值得肯定的。

4)充分把握隐形资源,注重开发自身优势资源

隐形资源是天然优势,如果能充分分析自身优势,发展与之匹配的项目,则更加容易获得认可与推广,理塘县自利用精准扶贫与校园足球推广政策以来,可以说足球运动的开展是从无到有,一方面政府抓住潜在的资源兴建了一些场地,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天然的场地优势,孩子们只要有个像样的足球就能够在自己的屋前屋后从事足球活动。加之外界的帮扶与自身的成长,这样关联性的耦合,大大促进了该事业的发展和极大程度上调动了人们的热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不平衡” 、 “不充分” 无论是体育事业还是其他社会事业,无论是在民族地区还是在非民族地区,都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社会现状,就体育事业的发展而言,本研究在上文论述了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一些隐形资源的民族地区在发展体育事业上的一些资源开发和做法的案例,若我国其他一些具有一定特点和隐形资源的民族地区,都能够准确分析自身资源优势特点,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帮扶去真抓实干,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大势下,未必不是一个可以丰富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4 结语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而不断地丰富,由相对单一的国家目标派生出的政府行为向多元化迈进的过程中不断前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丰富与经济水平的提升,在体育产业发展孕育出巨大的体育市场下,去追求经济效益实现的职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体育比赛看成了某种商品,对商品加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即是对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随着时代前进人们思想的不断转变,在培养后备人才的过程中人们更加地想去追求 “以人为本” 实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从而对教育系统抱有很大的期望;并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少数家庭或个人开启了自我培养的模式;而针对当前社会矛盾中的 “不平衡” “不充分” 的特点,在 “精准扶贫” 的背景下去探索某些有特点地区的发展之路或具有特点的发展模式,或许是丰富多元化发展的一个有效尝试。然而,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个人等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地去磨合,不断地去追求探索构筑相对良好的运行机制,可能会是当前或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体育工作者们谈论的主要话题和努力的方向之一。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后备竞技
后备母猪选育及饲养管理注意事项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电竞种植记
师范院校体育院系服务地方体育事业的研究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