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琰 郭艳斌 湖南文理学院
我国农业金融产生历史悠久,远在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盛行的时期,由于季节气候性因素导致农业生产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由此催生了高利借贷。远在我国北宋时期,王安石曾推行的维新变法中的重点便是推行青苗法,以减少高利贷款对农业社会造成的冲击以及不良影响。为促进农业金融发展,近代以来,我国先后成立四联总处、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新中国成立后,也正式实行农业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业发展方式,并成立农业发展银行,继续为农业提供金融支持,加强农业金融支持,形成政府、银行、农民三方合作。[1]
近年来得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长足发展,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现代互联网的发展为农业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农民对于互联网金融应用的认识程度较低,互联网金融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现代农业金融的应用方式在面向农村、乡镇以及农民这两个方面仍然存有着很大的缺陷。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农商行、农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且这些网点也不能很好地深入到农村,停留在城镇级,对于农民而言仍然有着巨大的不便。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集约化的规模效益与现代农村生产效率,从而影响到了我国现代农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由于我国制造商的市场需求不足,导致其他地区无法生存,而且销售渠道也很困难。互联网下的农业金融可以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金融机构对于营业网点的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不受其他营业性金融网点限制,不受其他营业性金融网点限制,任意时间地点都可以运用手机在互联网上办理相关业务,既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同时解决农民办理业务不便的问题,节约双方时间,提高农业金融运行的效率,对金融机构和农民双方达到双赢。
基于此,本文将围绕互联网农业金融开展相关研究,从农产品销售金融在互联网下的创新应用,提出新型的互联网农业销售金融创意,希望能由此金融创意能对我国农业金融带来一些启示于帮助。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商应用,网上支付不断兴起、发展、走向成熟。互联网所能够带来的高效率和低门槛的优势能够推动我国传统的农业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实现更大的优势互补,传统的农村金融和服务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将能有效地提升我国农业和金融的服务水平,为我国农产品的销售打开了更加宽阔的市场渠道。我国对于农产品的销售亦由原本全部依靠线下销售而走向了线上线下并举式的销售模式。近年各大电商平台更是推出淘宝买菜,多多买菜等促销推动等,省去了产品中间各个环节,成本和损耗大大降低,实现了农户和电商平台间的优势相互补,创造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1.农产品销售市场信息不对称
正是由于农村交通运输不便,环境较为闭塞,信息建设仍然有待提高,农户获取信息能力弱,对市场信息把控能力弱,导致农户和加工工厂双方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给了采购商赚取巨大差价的机会,是农户收入较低的重要原因。
2.销售渠道的单一性
由于我国农业社会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再加上交通不便,思维模式僵化,销售模式创新性较低等原因。主要销售渠道是以统一销售给中间商,再由中间商销售给加工工厂,附加值较低。虽然目前互联网的发展让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进入农村市场开展线上销售,但农村地区天然劣势——交通不便导致物流成本过高,阻碍了这一渠道的发展。
1.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基础设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道路交通建设;另一个是互联网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是农产品成功交易的基础,但农村环境相较更为封闭,交通运输不便,农产品销售受其影响巨大。交通的不便往往伴随着信息建设的缺乏,农村地区环境较为闭塞,即使在我国信息化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果的现在,农村地区网络接入率仍然不高,接入条件差。更有甚者,许多农户家里没有电脑等网络连接设备,对互联网认识缺失。这大大阻碍了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
2.我国农业集体化程度低
虽然当前我国农业朝着集体化发展,但主体仍是小规模种植,机械化水平不高,从而导致较高的劳动成本,生产力成本较高,效益不强。国内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有待提高,单位农户生产量少,销售单位少,精加工不足,附加值较低。
1.国家政策对三农问题的支持
我国长期以来都在焦聚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得以成功实现,在未来如何将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杜绝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的问题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在今年年发布的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农村金融得到了着重强调。文件中乡村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加强金融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2.信息技术的支持
随着我国现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我国社会和经济进步过程中,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所能够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信息化建设也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于我国乡镇生产力的发展、城乡协调一体化的发展均将受到许多积极影响。
我国当前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在本课题设计应用中将应用的功能—网上开户,信息查询,支付结算,信用查询几大功能在当前应用市场上早已普遍,为应用的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熟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大大减少研发的投入。
1.产品名称
E农购
2.目标客户
以养殖业,畜牧业为主的农户以及收购养殖畜牧产品的加工工厂。
3.产品主要功能模块
(1)开户功能:客户在互联网下进入各大银行App,进行网上开户。
(2)查询功能:查询功能提供全国当日以及前几日养殖,畜牧产品的销售价格,增长幅度,未来预计走势等。同时提供国家出台农业相关政策,以方便客户掌握产品未来价值走向。
(3)支付结算功能:农户可将自身产品在应用中进行展示,可参考应用推荐定价,明确价格直接对接加工工厂,双方达成协定后,工厂先将货款缴纳至金融机构,农民发售养殖畜牧产品,待工厂确认收货后银行将货款打入农民账户。
(4)信用体系构建:由于农户资产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使农村金融机构在为农户提供贷款过程中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同时保证农户销售的稳定性,避免农户在销售过程中遭受骗局,“E农购”建立信息系统,依照身份实名验证、社会关系、身份特征、历史消费记录、履约情况等建立信用系统。
(5)低利贷款快速通道:在金融机构推出的贷款服务之外,针对小规模生产农户推出低利率贷款快速通道。参考农户信用增减抵押、质押物要求,提供小额贷款,除了广泛的生产性贷款,同时推出消费性贷款。扩大贷款周期,减少贷款手续,从农户实际出发,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1.技术前提
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相较低下,但相比往年,增长率呈现明显的上升状态。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中信息化建设稳步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相较以往大幅度提升,“E农购”应用中几大功能在当前应用市场上早已普遍,在研发上无技术难题。
2.银行支持
应用可以采用现有银行等App及网站作为支撑,增设应用,减少了研发成本;信用系统有效了解分散的农户相关信用状况、资产负债情况等信息减少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同时增加农村客户,增加现金储备。
3.社会影响
应用增设贷款渠道,为农户有针对性提供低利率小额贷款,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减少农户曾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增加农户收益。助力三农同时有助于提高银行的社会声望,体现银行的社会责任感。
所谓“想要富,先修路”,农村相对封闭,商业活动相对较少,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尤为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互联网金融完善与切实应用必不可少的条件。加大宽带覆盖面、降低宽带流量价格、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养,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加强农业金融机制体制建设,在健全农业金融机构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市场准入资格[2]。支持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市场,深化区域农业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拓宽农民贷款渠道。
互联网+农业金融还是一个新兴的模式,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保障;同时,完善的保障制度也是推动各方客户尝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