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艳
(湖北开放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4)
在新时代,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是一个比较大的底色,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满足也是一大特色。作为高职体育教学,不单单出于为了健体强魄、愉悦身心、塑形健身的目标,毕竟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打造技能型劳动者,与大学的专科人才培养有一定区别。高职职业教育的最大特征是突出职业性,故而,“厂中校、校中厂”“订单式培养”“学徒制”“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均是出于为学生全过程、系统式塑造职业技能的目的。换言之,高职体育教学的亮点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满足相关的岗位、职业而差异化地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平衡力、抗压能力、速度、反应能力、耐力、柔韧性等,以期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将来工作时所面临的环境,使其具备一定的生理、健康与运动体适能。
高职的技能型劳动者定位让一些专业的学生不得不有针对性、差异化、量身定做地提升自己对将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如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体适能有助于学生的抗压、反应、敏捷、协调等能力,该文就体适能的内容、训练方法进行探究。
面对2020年高达874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阳光运动的政策拉动与终身体育、体育强国意识的加强,高职学生对体适能的需求随之增加。
该文在借鉴专家或学者对体适能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界定高职体适能,即为了推动高职学生较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实现技能型劳动者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体育课堂上采用能够提升学生反应能力、协调能力、抗压能力、柔韧性、敏捷性、平衡能力、耐力的运动训练方式,以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和对工作环境适应能力。
2.2.1 同步高职学生专业所对口的岗位
笔者认为,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对高职学生采取“订单式”“校企合作”“厂中校、校中厂”式的“私人订制”般的人才培养,助推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型、无缝隙对接,也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作为高职体育教学,如何体现技能型劳动者该有的身体素养,特别是“职业性”。笔者认为,对高职学生进行体适能的训练,应该与其所学专业进行差异化的开展。不同的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不同,而不同的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各有迥异,并且所需要的身体素养也不同。
2.2.2 回应社会对相关岗位的身体素养要求
让高职学生摆脱网络、走出宿舍、奔向操场,提升其身体素养,进而满足将来就业的工作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开设体适能课程,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为走向工作岗位做铺垫。
2.2.3 协同式对学生进行体适能训练
笔者认为,在高职开展体适能课程需要两个或者多个体育教师一起进行协同式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平衡力、抗压力、柔韧性、速度、耐力、敏捷性、抗造性等需要进行不同的训练内容,所以,只有一个教师进行教学,全无暇顾及所有学生及教学内容,但是如果在课程中有学生充当教学助理,倒也不失为良策。
2.2.4 多方支持可助推体适能课程
首先,作为一门新课程,体适能课程的开设不仅需要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的准许,还需要得到公共课部门的许可。其次,对其课程教学内容的建构需要经得起论证与推敲,其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究。再次,教学场地的容纳也需要考量,毕竟体适能的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性”,并且不同专业其授课内容不同,故而需要合理安排场地。最后,学生的配合、参与度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何让学生自带“内驱力”式地来上体适能课,学生在明白其价值后,上课的积极性、兴趣等才有可能提高。
笔者尝试依托高职学生体适能所包含的平衡力、协调力、抗造能力、耐力、速度、敏捷性、抗压能力等,对高职学生的体适能教学内容进行了建构,并且对其训练路径进行了探寻,具体如下。
3.1.1 建构依据:体适能的分类
美国运动医学会将体适能划分为生理、健康与运动3种体适能,主要是考量身体所受的体力活动、外界环境、日常生活等影响而做出的应变能力[1]。生理体适能是指人体形态与人体代谢,人体代谢体现的是骨强度;健康体适能包括体现肌肉适能的身体成分、柔韧性的心肺适能;运动体适能包括体现灵敏性的速度、协调性的爆发力、平衡能力的反应时间。
3.1.2 Crossfit训练:高职体适能教学内容
Crossfit训练体现的强健理念适合所有水平的练习者,并且对普通人而言,Crossfit训练是保持健康体质的重要途径;对运动员而言,Crossfit训练是提高运动表现的有效机制。故而,笔者整合体适能的分类,结合Crossfit训练的适用性,建构了高职体适能教学的内容。
3.1.2.1 体操训练模块
无器械类动作,如深蹲、单腿蹲、倒立撑、俯卧撑、弓箭步。或者借助于单杠、吊绳、吊环、AB腹肌垫子器材开展的引体向上、爬绳、双力臂训练。
3.1.2.2 举重训练模块
借助于哑铃、壶铃、杠铃,进行举重或硬举,也包括相应的借力推、高拉、过头蹲训练动作。
3.1.3.3 代谢适应训练模块
100m、200m、400m等跑步,或者跳绳运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风阻自行车、划船机等。
3.2.1 教学推进中落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学习、知识与教学3个维度进行探索。学习层面,认为学习应该注重主动性、互动性与情景性;知识层面,认为问题最终的答案并非是知识,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对问题的解释与假设,知识是动态的;教学层面,认为教学应该侧重目标进行细分、模拟情景、项目驱动教学、强化练习[2]。高职体适能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任务导向型驱动教学,提倡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情境设置、运用课外时间进行强化训练。
3.2.2 遵循适地、适时与适度的原则进行体适能学习
当前,在体育强国战略的推进下,以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意识的指引下,应强化高职学生树立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3]。在高职学习期间,学生进行体适能的训练,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科目。在微信等软件的支持下,学生亦可以选择合适的课外时间进行训练,在自身的体能、时间等多方面影响因素下,合理控制训练的密度与强度。
3.2.3 不同职业方向凸显“靶向性”的体适能教学
高职体育教学一般是模仿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缺乏彰显自身职业教育特征、自主性与创造性的特征[4]。高职体适能教学,应该体现“靶向性”,即不同的专业学生走向不同的岗位,而不同的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养是不同的,故而,对学生进行体适能教学时,应该注重不同的职业性。例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彰显“静态坐姿类”体适能[5-6];酒店管理、乘务专业等,体现“静态站姿类”体适能;市场营销、导游、房地产经营与估价、旅游管理等专业,需要“流动变姿类”体适能;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偏向“体作姿态类”体适能。故而,学生应该依据自身的专业、将来就业的岗位对体适能训练项目进行选择。
为了使高职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身体平衡力、协调力、抗造能力、耐力、速度、敏捷性、抗压能力等素养,笔者建构了高职体适能教学项目具体操作方略。该文旨在厘清高职体适能的教学内容与操作方略,对理论层面进行了探索,但是实践层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