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的法治问题(下)

2021-11-22 14:42周永平
劳动保护 2021年9期
关键词:事故行政法治

文/周永平

自2018年我国开启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来,有关安全生产工作该如何抓的思考不断深入。本刊刊发系列文章,回忆并探讨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与变革,以飨读者。本文是第八篇。

专项整治或专项行动,是我国常用的政策性的行政措施。它是指为解决特定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相对集中的时段内采取特殊的手段和措施,进行超常规的治理行动。

近年来,专项整治已经成为安全生产工作不变的利器,不仅年年行文在相同的行业领域进行专项整治,而且所涉行业领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没有任何时限的专项整治,其本身已失去了专项行动的本义;如果不断地重复进行一个领域的专项整治,说明其上一轮的整治并未达到设定的目标。

因为工业化生产方式的高度危险性才产生了安全生产问题,从宏观上来讲,发生事故有其必然性。对待事故的科学方法应该是,对事故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到真正的问题根源,特别是技术性原因,当其具有共性特点,便修订相关法规或标准,并通过正常的执法予以实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类似事故再发生问题。如果因为某一具体事故,不顾给其他企业正常业务带来的干扰和非正常的成本,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展开大规模的专项整治(甚至全面停产整顿),不仅犯了“一人生病,同类吃药”方法论错误,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近年在各项大检查、大整治中,一些部门为更有力地推进工作,提出了一些政策或口号。但其中有些口号看似表达了极端负责的精神,但却经不起推敲,与法治精神不符。

譬如,“对非法违法生产单位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处罚”。首先,从严格的法的意义上讲,“非法”和“违法”以及“生产单位”和“责任人”并非同类概念,将其视为一体规定处罚似有不妥;其次,无论哪类主体存在“非法”或“违法”行为,均会有情节轻重之别,并且不同违法主体的具体情况也千差万别,法律法规对其处罚规定幅度正基于此;最后,法律基于对执法人员的信任(一方面法不可能穷尽所有细节,另一方面如有违法对其信任便会受到相应处罚),酌情实行自由裁量是其法定权力。

又比如,“把隐患当成事故处理”。隐患是事故的前奏或可能造成事故,但它毕竟不是事故。要防止事故,就要对隐患进行治理,而在现代复杂的生产过程中,具体隐患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识别和治理各类隐患便是生产经营单位永远不变的义务。如果行政执法人员发现了其存在明显的甚至重大隐患而无动于衷,则应依据法律的相关规定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包括停产、提请关闭这样的强力手段。但如果将其作为事故来处理,这就使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事故具有结果的实质性和具体内容,比如伤亡人员的数量、财产损失等涉及处理程度的指标,如何确定?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伤亡事故的责任人一般都会面临刑罚,如果把这一口号普遍实施,又有多少人被判刑?令人担忧的是,在个别地方确已在这一口号的鼓励下,实行了“事故前追刑责”的尝试。不知其将我国刑法“罪刑法定”的根本性原则置于何地?

在新的时代,安全生产领域要真正实现严格执法,政府及其执法部门要戒绝权力的傲慢和任性,对其自身的相关行为要依法予以规范,特别是处于宏观地位的领导机关更要率先垂范,引导、督促其下级规范执法行为,逐步建立起常态的、法治的行政执法秩序。

公正司法问题

公正司法对社会的重要性无须赘述,其对建立我国安全生产法秩序在当前尤为必要。司法在促进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一方面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的确存在需要斟酌之处。

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是以行政主导为主,在涉及相关主体权利义务时,基本上是以政府及相关行政机关予以定夺,作出决定。包括工亡赔偿标准提高、安全生产相关刑事处罚的司法解释均是由行政部门直接推动的结果。行政行为注重效率,执行力强,是其优势,我国近20年安全生产取得世所罕见的成就,便是由行政部门主导,其他相关方面(包括司法)配合的工作格局之结果。但真正的法秩序绝不可能靠一权独大能够造就,任何权力都需要受到制约、限制,否则其任性带来的后果将是对法治的严重破坏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侵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法院系统对安全生产领域行政诉讼(相对人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告诉)网开一面、普遍重视,对限制行政机关的于法无据行政行为显现出巨大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对法秩序的建立和维护的功能是全方位的,其在安全生产法秩序中的建设性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譬如,今年修正的《安全生产法》第56条关于安全生产过错责任的民事诉讼还极为鲜见。

我国2003年便已建立法定的工伤保险制度,但为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其保障劳动者安全的义务,且由于企业在履行工伤保险义务的实际情况并不理想,这项制度相关的司法实践似尚未跟进。当前,我国的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一般事故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仍呈现多发高发局面。其中绝大部分都被认定为责任事故,说明企业存在着过错或过失。根据这一现实状况,如能通过司法有效激活和实施工伤保险制度,必定能在提升劳动者相关权利意识和有力推动企业履行其主体责任两个方面收到奇效,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是善莫大焉。

目前,我国司法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介入注重于刑事方面,主要在生产经营单位和有关行政人员的犯罪定性和量刑上做了大量工作。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刑法规则,近十数年间分别作出了三次修正或司法解释。它们分别是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刑法修正案(六)》、2007年和2015年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两次就办理安全生产刑事案件作出司法解释。前者就安全生产新设两种罪名(强迫冒险作业罪和不报、谎报生产安全事故罪),两次司法解释主要是对办理(侦查、审判)有关案件的适用范围、程序作出规定。针对安全生产领域如此频繁地修法或作出司法解释,正是因为这一时期该领域存在突出问题而祭出的重典,在客观上为扭转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频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严格的法治意义上看,其仍然存在某些不足或可讨论的余地。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刑事立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属立法权,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行使。新增罪名,是否属于刑事立法,人大常委会是否有权行使?将重伤3人或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定为“重大伤亡罪或其他严重后果”,“两高”是否有权作出?3人重伤说明只有“伤”而没有“亡”,是否可以构成“重大伤亡罪”?100万的财产损失既无“伤”也无“亡”,更重要的是,如果企业是私营性质,老板也要因为自己的财产损失而遭受刑罚?这是学术界提出的疑问,更是我们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实践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在安全生产的司法实践中,最引起广泛讨论的莫过于对为数不少的行政执法人员(见《劳动保护》杂志2021年7期《我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特点》一文),甚至非行政执法人员的党政干部,因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而课以刑罚。

从安全生产法的一般法理讲,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用人单位,保护这一过程中劳动者的安全健康权利,是其不可推卸的法定义务。在现代安全生产治理过程中,引入强势的行政执法,意在督促和迫使相关主体更切实地履行其义务,从而更有效地保障劳动者的基本人权。行政执法人员的职责定位在监督和督促上,而不应该替代用人单位去履行义务。就具体的生产安全事故而言,无论从专业的角度,还是从具体生产过程的介入程度来看,行政执法人员都没有能力去避免或阻止其发生,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去为此承担过重的责任(比如直接承担刑责)。

从刑法看,确定犯罪嫌疑人罪行的标准必须是其行为与犯罪事实(结果)之间有明确的、直接的因果关系。行政执法人员无论其职责定位,还是其具体履职是否到位,均不构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故而因生产安全事故而追究监管人员的刑事责任,在法理上确实难以证成其合理性。

2017年春节期间,某地以政府文件方式要求其所辖区域煤矿停产,并要求相关政府人员盯守。其间某煤矿违反文件规定组织生产,发生重大煤尘爆炸事故。3名驻矿干部在被指定的镇人大主席(显然不属有执法权的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该矿进行处理,但并未按文件要求进行24小时盯守,由此4人均以玩忽职守罪判刑。如此处理生产安全事故20年来绝非个案,而是成了普遍的模式,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为了消解舆论的压力,在一些特大事故发生后,不顾法律的固定程序,在事故行政调查尚未展开,具体责任并不明确的情况下,便将负有相关职责的行政人员予以刑事立案,最终施以刑罚,确实值得从程序法和实体法上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2018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2013—2017年的5年中,全国有因安全生产事故追究失职渎职罪的行政干部达4 368人,同比增长80.1%;而因玩忽职守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全国党政干部的总人数为26 993人,同比增长10.6%。也就是说前者占近1/6。以直接从事安全生产监管队伍的总人数大体匡算,其比例应该不足党政干部总数的1/30。基于同样的政治生态和干部政策、干部素质,一个单一的系统,因为单一的事项玩忽职守占比如此之高,显然无法让人接受,更让人难以理解,这似乎可以解释唯有安监系统屡屡报出集体辞职事件的原因。一个领域的党政干部因工作(涉贪是另一回事)受到如此重罚,从全社会看,当然是显失公平的;对受到责罚的个人及其家庭而言,其渴望公平正义地对待之呼嚎,是令人锥心的。可见,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这一环节在安全生产法治建设中,主要着力点应该在如何使用人单位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认真切实地履行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之义务。根据我国安全生产法治现状,特别是责任主体履行义务的现实情况,可以在攻心和施压两个方面着力。所谓攻心,就是要通过普法和各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责任主体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甚至可以通过事故案例、血的教训,激发其对受害劳动者的恻隐之心和对自身责任的认知。施压则需要综合治理。譬如,通过激发和培养劳动者的权利意识,甚至发挥其集体(工会)行动权利,使其步入维护安全健康权利的前台,劳动者的自我维权给用人单位构成的压力是任何别的力量所无法替代的;同时,在需要对责任主体行政执法和司法制裁时,依法对其进行重处,以起到警示同类主体的示范之效。从各国的实践来看,规范的、常抓不懈的行政执法是迫使用人单位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最重要手段。

法治被称为善治,是当代社会治理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治理方式。由于悠久的传统和习惯势力的顽固,要改变安全生产领域行政权力独大、不计成本的治理模式,按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实现安全生产领域的法治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事故行政法治
行政学人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学中文
废弃泄漏事故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小恍惚 大事故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