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洪玉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一小学,福建宁德 3522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因此,分享式活动成了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每个孩子在数学课堂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我校在分享式活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分享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成果时,会出现以下两种极端现象:有时学生争先恐后抢着说,课堂秩序混乱不堪;有时学生不积极参与分享,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如何借助有效的分享式活动,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呢?
分享式活动,一般是指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分享式活动课堂上,小组成员分配的合理性至关重要[2]。在分组前,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要依据他们的性格、能力等进行分配,并给每一位学生编号。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应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在同学心中有威信的学生担任,其要负责整组的任务分配,安排好组内的记录员、汇报员及组内的分享顺序,让大家明确分享前的任务。
在刚组建小组时,教师要让学优生多帮扶后进生,让组员互相帮忙、分工合作,让每位组员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小组分享活动中有所收获。一段时间后,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担任组内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时,教师也要参与进去,了解各组在小组合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只要组员分配合理、任务明确,学生就能由原来课堂上的被动参与者转变成课堂的主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会得到提高[3]。
分享式活动课堂能够有效地扭转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的被动学习局面。因此,如何设计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4]。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太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出答案,课堂气氛看起来热烈,但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过高,学生就会产生畏难心理,探究兴趣就不容易被激发。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发掘教材中的活动性因素,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性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分享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有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利用多媒体再现了“汽车碰撞过程中挡风玻璃碎了”的场景,然后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该怎么办?”学生纷纷回答:“发生交通事故了。”“挡风玻璃撞碎了,打110 报警。”“换一块挡风玻璃。”教师继续提问:“观察这块玻璃,它是什么形状?你觉得换一块玻璃要考虑什么?”学生回答“梯形,需要测量数据”。表面上看这个情境讨论很热闹,能激发学生分享自己想法的欲望,也能联系生活,但是这样的分享不但偏离了主题而且没有现实意义,因为基于汽车玻璃的特殊性,现实生活中更换汽车玻璃根本无须计算,根据车型直接更换就可以。所以,教师在把分享的问题设置得具有趣味性、开放性的同时,还要关注现实性,分享的问题既要符合时代潮流,又要符合活动主题,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努力拓展知识的宽度,并联系生活,从而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悟,让教学更有温度。
实践表明,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让学生自由分享,则课堂容易变成少数学优生表演的舞台,这不利于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发展。分享式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的模式,改变了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表达分享自己独特见解机会少、探究机会少、过分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分享式活动模式下,教师应注重分享主体的全面性和代表性[5]。
对于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教师可点名让中等生或后进生分享;对于较难的内容,应让各小组的代表展示、分享。代表分享的内容应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这样有利于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这样的分享式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首先,对于一些在课堂上没有掌握教师所授知识的学生而言,经过和同学讨论,他们能完善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受益匪浅。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对后进生的帮助也很大,后进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不会,而是在某个环节卡住了,同组的同学就容易发现自己的合作伙伴在哪个环节出错了,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数数学第九册“小数乘整数”一课时,学生在进行算法探究后分享了这样一道竖式计算:学生在主动展示分享后提问:“同学们都能看明白吗?”学生1 问:“为什么3 乘5 后还要和十分位的3、个位的2 两数相乘呢?我们在小数加法竖式计算中只要个位上3+2=5,而十分位的3 和百分位的5 都是加0,结果是等于5.35 呢?”这个犀利的问题可把大家难住了。展示的学生立即站起来说:“2.35×3 表示3 个2.35 相加,所以乘法竖式中的3 要和各个数位上的数相乘。”正当笔者满意点头时,又有学生提出问题:“既然3 要和各个数位上的数相乘,竖式为什么不写成:的格式呢?”原来,该学生的困惑是:为什么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同样是竖式计算,运算起来却不一样呢?这时,其他学生帮他指出如果各个数位上都写3 就变成2.35×333,而不是2.35×3 了。看来学生之间的分享交流和合作互助有时比教师的讲授更有效。
学生在分享式活动的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不仅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了,而且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6]。教师既要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也要重点参与到某个小组的讨论中,当学生分享了有价值的观点时,教师应抓住分享的契机,灵活选择交流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和空间,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并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对于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学生相互争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听懂学生分享的观点、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并给予补充,还要及时提炼出概括性和提升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总之,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乐于分享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有序、有兴趣、有效地参与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让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独特的观点,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会学习,从而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