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 张华
(西安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1)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在经济领域的国际经济合作更加密切,优秀传统文化也在逐步走向世界。诗词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文明之窗”。李煜作为一名优秀的诗词创作者,他的诗词作品意境优美,情感纯真,用词豪放,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他将诗词创作的主题上升到家国情怀,在我国诗词文化史中享有独特地位。因此他的作品也被多次翻译,供国际友人学习鉴赏。作为南唐末代帝王的李煜,从锦衣玉食的帝王沦为异国囚徒,其情感复杂跌宕,他将这些情感隐喻在诗词之中隐晦地表达出来。在翻译诗词时,由于中西方人对情体验存在共性和个性,情感隐喻的表达也会呈现出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诗词的情感隐喻翻译研究值得关注。文章选取朱曼华对李煜诗词的翻译为研究文本,通过对比诗词文本中的情感隐喻表达和英译后的情感隐喻表达,分析李煜诗词情感隐喻的认知过程及翻译后情感的表达。
Lakoff和Johnson(1980)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隐喻由此进入认知语言学领域。他们在书中提出隐喻概念体系,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及实体隐喻。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简言之,情感隐喻是一种情感隐喻化的认知方式,是指人的情感——喜怒哀乐相关的隐喻概念。
文章以《李煜诗词英译全集》(2018版)为研究文本,从认知视角对李煜诗词中的情感隐喻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以情感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发现李煜诗词中传递出了自己内心的愁苦、对亲人和家国的思念、囚于幽院的寂寞和前期享受宫廷生活的快乐。下文将选取部分诗词句进行分析。
在英语和汉语中,通过温度来表达人心情低落的词语也比比皆是。如“心寒”“透心凉”等。原因与人对悲伤这种情感的体验密不可分。当不好的事情发生,令人悲伤时,人的情绪会变得低落。这种低落的情绪会使人的活动量减少。而当人站在某处户外长时间不动,体温会下降,最后感到寒冷,这正是用“寒冷”来隐喻悲伤的根源。因此李煜在诗词创作中,也巧用温度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愁苦。
例1:原文:露华凄冷蓼花愁。《秋莺》
英译:Polygonum flowers are sad with the bleak dew.
此句出于《秋莺》,当年李煜兄长为保全其太子之位杀害了自己的叔父,李煜为保自己周全,决定隐于山林,这首诗便是此时期的作品。该句字面意为“这山间染露水的繁华正冷,蓼花正愁。”此句中用“凄冷”来隐喻李煜内心悲伤的心情。此句中源域为“露水的凄冷”,目标域为“内心的悲伤”。映射关系比较明显,通过“温度寒冷来”隐喻“人内心冷落”。在翻译过程中,朱曼华采取了直译的方式,用with来将原句中“蓼花愁”与“露华冷”的并列关系表达出来。以“bleak”一词来表达“寒冷”,根据《牛津词典》给出的解释:“bleak means 1):not encouraging or giving any reason to have hope;2):cold and unpleasant.”并且,以COCA语料库进行检索发现,与“bleak”近义的词与有“hopeless”“forlorn”等。多为表达人内心失落情感的词语。因此,“bleak”一词既从表象中展示出露水的寒冷,也恰恰能够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悲伤与凄凉,一语双关。
春天是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季节。鲜花开放,气味芬芳,甜美的气味和百花齐放的景象往往能从视觉和味觉上对人产生刺激,使人心情愉悦。因此,在诗词创作中,诗人也常常借助花朵的绽放来隐喻自己的好心情。例2则是李煜借助鲜花怒放来表达自己愉悦心情的诗句。
例2:原文:花满渚。《渔父》
英译:The isle is fully flowery.
该句选自李煜的《渔父》,这首词创作于李煜早期,此时的他还并未成为南唐国君,一心只想着隐居山林过上悠闲的快乐生活。“花满渚”是其泛舟垂钓时所看到的景象,鲜花开满了小岛,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鲜花为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丰富从而引起人心情愉悦。且在中文中常用“笑得跟朵花似的”来形容人笑容灿烂。李煜将视觉上的享受进而转化为内心的喜悦之情。鲜花在中西方,都有着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朱曼华在翻译这一句时,运用了直译的方式,用“fully flowery”将鲜花绽放的视觉享受直接转换出来,传递出了喜悦之情。
随着人类认知体验逐渐丰富,动物也逐渐成为文人墨客表达情感的寄托。如例3中的“雁”,大雁属于候鸟类,随着季节更替迁徙。每年秋季,大雁南飞。逐渐地,在异乡的文人,便用大雁来寄托自己的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希望大雁能够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带给家人。
例3:原文:雁来音信无凭《清平乐》
英译:I wondered if the wild geese would send a letter.
本句选自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该词或作于李煜其弟李从善入宋进贡后被扣在汴京之时,其为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和担忧之情。这句词的意思是“大雁都已经飞回来了,而有关于你的消息却毫无依凭。”大雁高飞,春来秋去,就像在外漂泊的人们从故乡和他乡之间往返,因此其被用于寄托思念。李煜用“雁来音信无凭”来表达自己对远在汴京的弟弟思念和担忧。这句话作者并没有按照原词句直译,而是将其改译为“if the wild geese would send a letter.”根据诗词的主要内容可判定出此处的“letter”即指的是来自李煜的书信。通过改译,将诗词中想要通过大雁得知弟弟的消息进而转为通过大雁来传递自己对弟弟的思念。虽然字面意思发生变化,但依旧传递出了李煜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人们心情的好坏往往能够通过人身体的某些特征或变化展现出来。人们借助身体部位来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从而对某一特定的身体变化或行为赋予了特殊的情感意义。以下例子中,李煜借助女子的行为和面部特征来隐喻相思之苦。
例4:原文: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捣练子令》
英译:Her sideburns were in disorder but pretty gentle.
Her evening makeup was like an incomplete show.
Her melancholy eyebrows seemed to be far peaks.
这三句均出自李煜的《捣练子令·云鬓乱》,这首词抒发的是闺中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之情。词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女子的头发散乱,妆容不整,带恨的眉头皱得像远处的山峰攒聚在一起。”李煜通过对女子的头发、妆容以及面部表情来隐喻思念之情。中国有“女为悦己者容”的说法,古代女子愿为自己心爱之人洗漱打扮。头发凌乱,妆容不整暗示心爱之人不在身旁,女子无心打扮,思念爱人。眉头紧皱则更加明显地将这种相思之情表达出来。在翻译过程中,朱曼华也较为巧妙地进行了增译和释义,增译出“pretty gentle”,并将“妆残”释义为“incomplete show”,展示出女子虽妆容不整,但依旧风采迷人。“melancholy”一词将词作所要表达的那种思念的忧郁展示了出来。
房屋庭院是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而建立的庇护和活动场所,人们往往会在庭院内开展一些家庭活动,汉语中也有许多有关庭院的词语,如“门庭若市”则表示热闹非凡,而“门可罗雀”则暗示无人拜访。在古诗词的创作中,人们也会运用借助庭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例5:原文:深院静,小庭空。《捣练子令》
译文:The deep courtyard is quiet inside,The empty courtyard is small in size.
这句话选自李煜的《捣练子令·深院静》,这首词也是作于李煜后期,全词借助捣衣声和深院等一系列意象抒发其内心的情感。这句话是对夜里其所囚禁的小庭院进行的描写。庭院空荡寂静,无人到访,因此给人以孤独寂寞之感。这句话表达了李煜囚于小院内的孤独与寂寞。朱曼华对这句话整体采取了直译,“quiet”指“without many people or much noise or activity”,将这种无人到访所造成的寂静表达了出来,“empty”指“with no people or things inside”,同样也表达小院空旷无人,将诗词中的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出来。
李煜诗词中蕴含大量的情感隐喻。除以上例句外,他还将悲愁比作流水、风雨、落花,用明月、梦境等寄托自己的思念等,文章选取四个实例从认知角度对李煜诗词中的情感隐喻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思考朱曼华在翻译中重现李煜诗词中情感的用词与方法,发现朱曼华的译文确实对诗词语句本身所蕴含的情感进行了考量,并且与此同时,她也能够通过用词或翻译方法的选取来将诗词本身的情感表达出来,实现情感隐喻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