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萍
(浙江省义乌市绣湖中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初中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理念的德育教育可以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让学生们认识到社会责任,学会如何处理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调节自身的情绪,辨别是非,学会感恩。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中,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下的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学习有关服务社会的课程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大部分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兄弟姐妹较少,受到了父母和家人的宠爱,对于回馈社会,服务社会和承担社会的责任意识较少,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的视频,例如在感动中国这个节目当中,有很多感人的事例,如帮助贫困山区的学生、坚持一代代人植树造林等,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当中明白,只要我们在他人需要的时候给予一点帮助,就可以为他人带来希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在观看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调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在进行德育教育课程,社会离不开规则的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进行启发教育[2]。先让学生们思考一下生活当中与规则相关的问题:例如,在教师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参观时,由于参观人数较多,在排队等候进入博物馆时出现了有人不按顺序排队,插队的现象。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会说插队是不礼貌的,也是不对的。教师在引导学生:为什么你们会觉得插队是不对的呢?这时有的学生会说:因为他的插队导致了顺序的混乱,耽误了其他人的时间。教师在进行提问:如果大家在排队的过程之中发现人太多了,着急的想要进去,那么你会插队吗?同学们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不会。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就能够认识到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举例在课堂上要遵守学校和班级的秩序,在进食的过程中要遵守食堂的秩序,在行走的过程当中,要遵守交通秩序等等。让学生明白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有规则,我们是社会的人,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要遵守相关的规则。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谴责。虽然人们都很崇尚自由,但是自由时间里在一定的规则之下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防止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当中,误入歧途。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场景进行教学。例如,在社会生活的相关的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将生活当中的场景,搬到课堂之中。例如,初中生精神旺盛,活力满满,经常在课间时间打闹玩耍,难免会出现学生在这个过程之中摔倒的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编排一下故事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身临其境的去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当中接受的教育。然后教师再让小组毛遂自荐为其他学生表演这个故事后面的发展。有的小组是这样设计的,向摔倒的同学道歉,将同学扶起来,而摔倒的同学看在学生诚心道歉的基础上原谅了肇事者,学会了尊重他人,礼貌他人。有的小组是这样进行设计的,其他同学无视摔倒的学生,继续玩耍打闹,而是摔倒的学生很是生气和肇事者进行了质问,而肇事者也因为摔倒的同学情绪激动而脾气激烈,导致两个人大打出手。学生们通过小组的角色扮演,能够发现同一个事情,因为不同的处理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清楚地让大家认识到其实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因为很小的原因引起的。通过生活情境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礼貌他人的重要性,自觉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当中,基于树人的思想进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认同德育教育,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