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可行性研究

2021-11-22 12:57杜猛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灌篮 2021年27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协同体育课

杜猛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2004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课程思政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它对传统育人格局进行转变,旨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大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渗透进各类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背景,对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建议,全面提高体育课协同育人价值。

一、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随着时代发展高校育人任务更加紧迫。体育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也非常必要,是切实可行的。

(一)任务的统一性

高校体育课和课程思政在育人任务上,两者具有统一的任务。尽管体育课和课程思政存在各自的特点,但都紧紧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体育课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目的是聚焦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以思想素质发展撬动学生其他素质共同发展。从体育课和课程思政的任务分析,两者具有统一的任务,可见,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具有可行性,有助于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续发挥并扩大高校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

(二)功能的扩展性

随着高校育人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传统狭隘的、孤立化的课程观念已经难以适应高校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提高高校育人品质,大课程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这就赋予高校课程育人功能以极大的可扩展性。高校体育课不再局限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等成为高校体育课的重要功能;课程思政也基于协同育人的基本方向,寻求与高校各类课程的深度融合,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渗透进高校课程,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给各类课程提供思想动力支持,从而发挥课程思政对高校体育与其他课程的促进作用。体育课和课程思政功能的可扩展性,使得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具有可行性。

(三)内容的丰富性

信息化时代,信息数据给学科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资源支持,也使得各类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得高校体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具有可行性。高校体育课中,体育发展的历史、体育文化、体育人物等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给课程思政的实施创造可能性;课程思政基于协同育人的需要,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渗透力,使得体育课内容也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互联网共享的教育资源,也给高校体育课教学和课程思政提供鲜活的资源,使得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做到互为渗透,互相补充,给体育课和课程思政提供资源保障。

(四)学科的交叉性

随着大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学科之间的壁垒正逐步地被打破,学科融合成为大趋势。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等构成了高校课程体系。从这个意义分析,高校体育课程和课程思政具有学科交叉性,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育人途径等各个方面互为交融,互相渗透。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学科交叉性,使得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具有可行性,而且能够形成互补优势,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提高不同课程的育人功效。

(五)途径的多元化

高校体育课和课程思政都围绕“育人”关键词,并致力于达成育人目标。为达成育人目标,各个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途径,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高校体育课和课程思政在实施途径方面都依赖于学科活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将学科素养建立在厚重的活动体验基础上。因此,高校体育课和课程思政从方法论层面,都离不开活动,具有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二、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建议

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应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从课程目标整合、课程资源建设、学科元素挖掘、协同育人活动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构建高度协同的育人格局。

(一)整合课程目标,保持同向而行

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需要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课程目标进行有机的整合,确保高校体育课和思政课程同向而行。

高校体育课应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需求,寻找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时机和着力点。如借助体育文化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境界,将体育的竞技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塑造学生高尚的体育精神。

思政课程应基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想,将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思政教学中激活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在健康运动精神和理念的指引下主动地锻炼,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二)完善课程资源,确保协同效应

信息化时代,课程教学资源对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于实现协同育人效应至关重要。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应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对体育课程资源和思政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确保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

高校体育课应基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视角,对传统资源进行深度开发,进一步扩展体育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如体育案例资源,教师在利用体育案例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体育基本动作、技术和战术的同时,可以基于体育案例中的体育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了解体育明星的成长历程,以体育明星为榜样,从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

思政课程也应基于协同育人的需要,善于从体育课程中开发学科资源。如思政教育案例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从体育领域挖掘适切的德育资源,包括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体育人物等。如思政课程可以借助“托雷斯亲吻卡尔德隆草皮”故事,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敬业精神”,培育学生的“家乡情怀”。

(三)挖掘学科元素,寻找育人力点

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往往依靠学科元素,这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着力点。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应挖掘学科元素,让协同育人落到实处。

高校体育课程融娱乐性、健身性和竞技性为一体,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体育教师应基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需要,对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深度挖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规则意识、体育精神、团队精神、责任感、意志品质、生命观、爱国精神等。

通过全方位挖掘体育课程的德育元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体育品质健康发展,使之转化为学生体育学科学习动力,而且可以借助鲜活的德育元素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境界,实现强身健体、提高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等为一体,让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获得有效的着力点。

(四)促进活动融合,深化主体体验

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应基于学生主体性需求,充分利用活动育人优势,借助学科活动融合,深化主体体验,让学生学科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协同发展,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如结合体育比赛活动,组织学生交流赛后感受。比赛过程中,除了设置竞技性奖项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参赛小组的体育精神、发扬的风格等,设置精神文明奖。通过活动和评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精神丰富的内涵,让学生思想受到教育,从而在深化主体体验过程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五)提高教师素质,提供师资保障

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离不开教师,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养。这就要根据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给协同育人提供师资保障。

教师队伍建设应继续发扬传统平台优势,借助讲座、培训等活动,针对课程思政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从而使教师具备实施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能力,确保协同育人成效。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网互动,开展网络微教研活动。通过网络教研活动,给教师创造广泛互动的机会,给教师共同发展提供平台,不断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具有可行性。然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的实现需要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结构化变革,让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学科元素、学科活动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切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使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不仅可行,而且可以取得显著的协同育人效应,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体育课和课程思政的同向而行,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协同体育课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体育课上的“意外”
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讨厌的理由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