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拓展训练对加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1-11-22 12:57梁健柳州工学院
灌篮 2021年27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素质心理健康

梁健 柳州工学院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引起了关注。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是主要途径。教育部文件强调,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应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抗压能力,这对其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心理学著名专家林崇德认为,应该把关注点集中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而不是一味地说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薄弱之处。因此,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渐成为教育工作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素质拓展训练,以其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对个体心理素质提升的全面性,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和开展方式的丰富性,在许多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素质拓展训练是由德国教育家库尔特·汉恩首次提出的,通过拓展项目体验,以达到优化其思想、行为模式为目的的综合性训练。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效果已经从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得到了证实。然而,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效果,却鲜有实证加以佐证,为数不多的素质拓展训练对心理素质的研究,也仅是从理论上推证。那么,素质拓展训练能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带来可观的提升效果,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会从哪些方面推进?本文拟采用内省法,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探究上述问题。本研究不仅对心理学教育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有一定意义,也有利于为高校开展素质拓展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辅助性的指导意见。

一、研究流程

(一)研究对象

我们以广西科技大学参与素质拓展训练的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所有参与者均系统地完成了一学期的课程并得到了学分。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了理工科、文史、财经、等多个学科,共涉及了187名大学生。其中,男性90名,占48.1%;女性97名,51.9%;大一学生55名,占29.4%;大二学生53名,占28.3%;大三学生43名,占22.9%;大四学生36名,占19.3%[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内省法对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展开研究。内省法作为心理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方法之一,结论推导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具体操作方式是:令参与者在素质拓展训练后,以文本记录自己的心理变化,随后教师对其提交的结果做具体分析。内省法之所以能适应本次研究的要求,在于它对人的心理状态研究改变层面表现稳定良好,这与本研究的方向和需要正好相符。教师向参与者介绍了研究方法和要点,并要求其按照规定记录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化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在统计结果后以这些文本为材料进行下一步研究分析。

(三)文本分析

由于本研究分析的材料不是定量的,因此必须密切监控文本分析过程的定性分析。基于基本理论,本研究通过分析数据结构的内容得出结论。与假设检验相比,扎根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无假设进入研究;② 描述发生了什么;③ 在观察的基础上,这一现象得到了清晰的解释。与概念和经验层面不同,扎根理论主要是从数据的获取出发,从概念层面上结束。本研究主要通过nvivo8.0质性分析软件,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使用定性分析法,软件对文字内容加以编码,并总结和剖析隐含的概念词与心理含义。编码分为三个步骤:意义单元的开放式解码形式、主轴编码方式形成概念词和选择性编码形式形成类别。例如,某参与者用文本记录下意义单元“超越自己令人心情振奋”。归纳这一单元的隐含心理意义并将其归类为概念词“成就动机”。然后分析这些概念词的心理功能和属性,并将其归纳为个性品质的核心类别。通过意义单元、概念词、核心类别三个步骤完成文本数据的定性分析,并在定性分析和编码期间记录每个意义单元、概念和基本类别的出现次数,以形成定量数据。

二、研究结果

(一)描述统计

根据内省法得到的统计结果,把心理素质成分作为基础概念词单元,对概念词在参与者内省文本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并根据出现次数高低对其进行排序,本次研究主要从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出发。根据出现的频次进行排序,个性品质受到的影响最大(38.30%),社会适应性受到的影响次之(31.91%),认知品质受到影响最小(29.78%)。另外在影响的平衡性方面,素质拓展对大学生各方面心理变化影响比较平衡,个性、认知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在影响具体心理素质成分方面,团队意识、自我超越、决断力、集体意识、自信心、自我定位这几种心理素质成分提及的次数比较高,提及的次数显著高于其他心理素质成分,超过了总数的六成。可见素质拓展训练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在这六个心理素质成分上表现较为显著[2]。

(二)大学生性别对心理素质的影响差异

本次研究用非参数检验对性别对心理素质的影响差异进行了研究。我们把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性作为自变量对样本进行非参数检验,发现素质拓展的效果与大学生的性别没有关系。另外,我们以类似方法探究性别与素质拓展对具体心理素质影响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在素质拓展活动结束后心理素质成分层面的变化有较大差异,女大学生从训练中得到的勇气和自信的提升要显著大于男大学生。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男女性别性格上的差异特点造成的,男大学生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行事较为武断,女大学生常常缺乏自信,在决定和行动上犹豫过度。在其他训练成分上,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三)年级对训练效果的影响差异

仍然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将自变量变为年级作非参数检验,发现年级和素质拓展训练对心理素质的影响并无关系。进一步将因变量变为六个心理素质,发现年级对心理素质成分之间仍无联系。可见,大学生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后心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成分的变化与年级并无关联,我们可以得出推论,素质拓展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具有普遍适用性[3]。

三、讨论与启示

(一)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目前,针对素质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心态改变之间关联的研究表明,通过素质拓展训练的确可以有效改善高校学生的情绪压抑、抑郁、精神紧张,以及社交恐惧等心理症状。这也表明了素质拓展训练的确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对于素质拓展训练如何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心态状况、过硬的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等,仍十分缺乏实践分析与实证推理的支撑。教育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张大均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外在状态表现,心理素质是本,心理健康是标,心理素质是关键内核,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反映。研究证明,素质拓展训练主要从个性、认知、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从积极作用的程度来看,第一是个性,第二是社会适应性,认知品质最末。另外心理素质成分方面,自我定位、自我挑战、自信心、集体观念、果敢性、合作意识的积极激励最为显著[4]。

(二)素质拓展训练从认知、个性、社会适应性三方面均衡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

研究发现,素质拓展在对大学生认知、个性、社会适应性三方面的改善作用具有均衡性的特点,三种成分分别占比29.78%、31.91%和38.30%,这与素质拓展训练本身的特点有关。素质拓展训练内容比较丰富全面,且在进行过程中各任务具有一定关联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思维,进而使各方面心理素质成分都得到长足锻炼。此外,在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参与者不仅要同其他参与者交流沟通,团结协作,通过完成各种挑战,加强了参与者对社会和现实的认知,建立了自信、友好、乐观的优秀品质。

(三)研究引发的思考

1.高校应该开展素质拓展教育长期课程考核

目前,高校素质拓展教育呈现短期性、间断性、偶然性特征,这种情况下,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难免与预期效果差异较大。所以,考虑到我国高校学子心理健康教育较为薄弱、心理素质不高的情况,高校应该结合实际,开展长期性、系统性的素质拓展教育课程,也可以提供素质拓展选修课或者定期开展素质拓展运动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参与其中,从而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5]。

2.高校应该加强开发素质拓展训练的场地设施

我国素质拓展训练较为薄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场地和设施的不足。然而,素质拓展训练并不要求严格专业的场地,许多普通的操场和基础的泳池就能够满足需求。高校可以从现有的资源中创造和开发素质拓展训练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参与素质拓展训练的渠道。比如三种基础的训练方式:场地培训、水上培训、野外培训,有操场的可以开展地面团队合作培训项目,有泳池的可以开展水上培训项目,有后山或者依傍树林的可以开展野外培训项目,依靠现有资源就地取材即可以满足素质拓展训练的需求。

3.高校应该确保素质拓展训练内容的多样性

若要保证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性,就必须保证训练内容的多样性。素质拓展培训项目之所以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很关键的因素是其全面性特点,兼顾了个别项目与团体项目,在注重沟通交流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学校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将训练的多样性纳入考虑当中。在训练的进程中,要考虑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方面发展。同时,保证训练内容的多样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训练才能发挥预期效果,才能实现训练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素质心理健康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