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 文
(兰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兰州730030)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以达到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以点带面”和“从线到片”的国际区域合作和发展大格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从而扩大人民币的资本输出创造出新的契机,成为驱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引擎,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区域金融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实施以来迄今已近12年,随着跨境贸易结算规模越来越大,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在攀升。2006年10月人民币已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备受瞩目。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不仅能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还能促进投资领域的金融合作,加强人民币的支付、结算功能,而且还能够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拓宽人民币的投资、储备功能,实现人民币的双向良性流通,推动亚洲货币稳定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
公路、铁路、港口物流、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建设周期普遍较长且经济效应难以在短期内体现,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可以解决基础设施工程的融资缺口问题,进而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宏伟目标。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刺激人民币国际化的巨大需求。
中国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正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商讨,力争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提高区域经济的流通速度和质量。就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的选择而言,货币的使用成本成为考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贸易畅通和人民币国际化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相互促进关系。贸易畅通不仅有助于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而且还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开巨大的合作空间。
政府部门的合作使得中国能够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探讨发展战略,协商制订合作规划,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打下扎实基础。中国在高层互访的推动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进政治互信,谋求互利共赢,深入发展金融、货币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条件。
国相交在于民之亲。从历史规律看,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也是该国文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的过程。“一带一路”建设高度重视民心相通,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眼光,是立足长远、持久发力的英明决策,为人民币国际化营造了良好氛围。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且沿线国家多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部分沿线国家还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将“一带一路”片面理解为中国向他们销售过剩基础设施生产能力和商品的战略,部分国家不接受合作共赢的长期投资计划,或在接受中国企业投资之初就没有偿还投资金额的计划,只想“空手套白狼”。虽然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在于加强区域经济的广泛合作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但这新思路显然没有得到一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认同与理解。他们认为中国意图通过该战略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动摇美国在亚欧地区的领导地位,最终目的是使世界范围内各国势力重新洗牌。因此,七年多来美国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始终保持怀疑、警惕的态度,不仅对“一带一路”参与国进行施压,还对中国出口贸易不断进行打压,升级为中美贸易摩擦。这种矛盾与冲突的激化,给中国带来全方位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工作,并且以实际行动予以化解,否则会对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尤其是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流通构成障碍。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也是沿线国家期望中国投资的主要领域。就当前看,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究竟有多大,需要多少融资,目前还无法估算。但从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所需的巨额成本看,融资需求应该很大。所有这些资金不可能由中国政府单方面提供,因此,也不能直接由中国金融机构控制和以人民币作为融资手段,人民币国际化与这些投融资之间不能画等号。如何发挥中国金融机构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并且以人民币作为主要的融资币种,还需要有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在初始阶段,很多建设项目达不到金融市场融资的条件,未来回报率不高,国际金融市场恐无人愿意参与,中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带头参与。国内的银行以及有着丰富金融资源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各类基金,尤其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到“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中,比如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发起的银团贷款,购买亚投行发行的债券,购买“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主体发行的建设债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一些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为一些项目提供融资担保,参与国家开放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牵头的银团贷款,为“一带一路”项目下的设备采购提供出口信贷,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以及相关建设项目提供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等。这种积极带头和参与不能忽视微观层面的风险,必须要在微观层面上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市场化的风险评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否则,投资将变成无偿的投入,没有投资回报也就意味着项目的自身可持续性存在问题,也就无法实现滚动开发、以点带面的目标,最终“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也就难以持续推进。
由于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在境外的分支机构布点相对有限,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业务拓展的经验相对薄弱,加上人民币还刚刚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境外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融资和其他金融服务就面临着环境相对陌生、风险评判和管理手段相对不适应、业务开展渠道相对狭窄、人员素质和配置相对不足等制约和瓶颈。国内金融体系改革也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由于经济增速下滑以及结构调整等因素也处在相对高位。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在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制造业在内的诸多相关领域获得金融支持,未来人民币将在贸易结算、投资计价、跨境融资等领域催生出更广泛的使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必将有助于扩大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鉴于目前人民币参与境外经济实体经济循环的能力明显不足,中国企业可以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以境外直接投资项目为载体将人民币对外输出与实体投资相挂钩,从而促使人民币在境外的沉淀,成为人民币资金进入境外实体经济循环通道的重要手段。中国企业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投资中要增加人民币的使用率,例如那些需要从中国进口货物、服务的国家和项目,可在投资方案设计上将人民币对外投资与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有机结合,逐步改变对外投资中以外币为主的局面。
日元国际化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日本对美国依赖过重,早期忽视了和亚洲国家的合作,等到抛出“亚元”概念时,为时已晚。欧元国际化成功的关键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成功,使得各国间要素流动性较高,货币国际化水到渠成。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结构的健康调整,整个产业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具备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优势产能和扩大贸易合作的基础。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国际货币经验,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经济合作,必要时成立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多边机构,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更为有利的区域合作条件。
“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其中不少国家没有我国金融机构的分支网点,人民币和该国货币需要通过美元和欧元等实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兑换,交易成本高,汇率风险大,货币依赖性强。企业在投资和贸易活动中即使有人民币需求,也由于非常不便利而不得不选择美元或者欧元等。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加快我国金融机构在沿线国家的合理布局,服务“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和员工的金融需求,突出以人民币国际化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为投资和贸易合作提供更便利化的人民币金融服务。
在大宗商品领域实现人民币计价结算,不仅有利于争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而且还可以加快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跨境电商可以通过人民币和外汇的双计价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并促使消费者形成货币依赖。我国应当充分发挥已经取得的先发经验优势,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和商品需求强烈的特点,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及人民币计价结算机制,在批发和零售等环节共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与贸易和投资相关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和人民币金融产品需求凸显,比如企业可以用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固定存款或债券等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进行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银行可以在离岸市场开发人民币货币基金产品、人民币计价衍生产品和人民币外汇交易类产品等,满足全球客户的投资需求,吸引境外银行、非银行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