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上海市舞龙运动发展模式研究①

2021-11-22 11:48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舞龙上海市文化遗产

(复旦大学体育教学部 上海 200433)

1 非遗视角下对舞龙运动的保存与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伴随各个群体和团体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断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白晋湘,2008)。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文化遗产那样具有实体,其保护与发展原则自然也就不同,有学者提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做到整体性保护和活态化传承(孙建,2013;贺学君,2005)。整体性保护就是用全方位、多层次、非简化的方法对非遗的各个方面进行保护,而非刻板地将其割裂成独立静止的对象放到博物馆里圈地固守(刘魁立,2004)。另外,还需要将非遗看作有生命的活态遗产,去维护和发展其内在力量,增强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贺学君,2005)。这一点要求人们不仅要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更要重视它的现时状态和未来发展,继承、创新、发扬、传承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有之义[1-3]。

从非遗视角来看,将舞龙项目非遗化对舞龙运动的保护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全国范围来看,首先是明确可见的关注度上的增长,2006年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有7项龙舞,2008年扩展目录增加至23项,到2011年第三批增加至36项,与此同时,以非遗和舞龙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数量也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在2014年和2017年分别达到了14篇和20篇。其次是以龙狮相关赛事和参赛队伍及人数的增加(郑岩荭,2019)。最后是对非遗舞龙项目传承发展的个案报告研究增多,例如对骆山大龙、潜江草把龙、叶榭舞草龙等具体保护个案的研究(徐晓琴,2009;熊莉,2020;王三、任路遥,2015;赵李娜,2014;高亮、麻晨俊,2015)。总体来说,舞龙运动的非遗化的确带来了不小的积极影响,但具体影响过程形成了什么样的模式,有什么值得总结和学习的经验,是尚未厘清的。该研究通过聚焦上海区域的舞龙运动的发展,归纳已有影响模式,总结有益经验,为其他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4-5]。

2 非遗视角下上海市当前对舞龙运动的保护与发展

具体到上海市,有两项龙舞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分别是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的舞草龙(2008年纳入名录)及浦东新区三林镇的浦东绕龙灯(2011年纳入名录)。叶榭舞草龙植根于传统农耕稻作的社会生活,固求雨祭祀娱乐等目的而出现,在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丰富的民间信仰、传统的手工编织技艺等,因此,对于叶榭舞草龙,上海市考虑到其整体的文化空间,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了多方面的记录、整理和展示,建立了草龙舞展示厅,以直观、全面地向大众展示舞草龙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6]。同时,上海市政府还注重动态静态保护相结合,其一体现在投入资金及建设基础设施,为传承人的保护和传习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其二体现在将舞草龙传入当地人的生活中,建立成人传承队伍和校园传承队伍,培养了大量的接班人(赵李娜,2014)。

对于浦东绕龙灯,上海市对其的保护与发展更体现在舞龙技艺与竞赛的发展,以及龙文化的传播上。三林镇舞龙在最初相对简单的民俗活动的基础上融入了舞蹈、戏曲、武术等技法,不断创新,逐渐打开了竞技舞龙的新天地,1995年三林舞龙队成立,1996年就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上海舞龙队,自此之后,三林的舞龙技艺走向了国家乃至世界的舞台,更带动了世界级、国家级舞龙赛事在当地的举办[7]。另外,在2001年,浦东新区三林镇获得了国家文化部的命名“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舞龙)”,2004年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中国龙狮之乡”的称号,在2011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嘉玲、平越,2010)。这些称号都是对当地浓郁的龙文化气息的肯定,上海市也抓住这一优势,积极展开龙狮赛事建设和举办,龙狮品牌和地区名片的构建,以及舞龙文化在社区和学校的普及。

这些举措,让舞龙运动和龙文化在上海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传播范围广,受众面积大,且与时俱增,尤其在学校层面,学生舞龙赛事的盛行让龙文化进校园,并为舞龙运动培养了大批生力军,该研究将进一步分析具体的舞龙赛事数据,描述近5年舞龙运动在上海的发展,总结影响路径,也反思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

3 上海市龙文化全能赛的5年发展分析

上海市龙文化全能赛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体育局、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等组织共同举办,面向各区大中小学校,旨在通过蕴含传统文化的体育竞赛活动,将龙文化传播进校园,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传承等,使学生在锻炼体魄、感受体育精神的同时,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继承发扬民族精神。首届上海市龙文化全能赛在2014年6月举办,迄今已经举办了6届,通过分析2014—2018年该比赛的数据,可以发现这几年龙文化全能赛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参赛队伍、人数等数量的增长上,从2014年到2019年,参加龙文化全能赛的学校数量由最初的21所增加至至53所,增加了1倍多;参赛队伍也翻了近4倍,从21支队伍增加至86支队伍;参赛人数更是达到了2000人[8]。

具体分析更细节的数据可知,各学段参赛学校数量也均有上升,小学段的参赛学校数量增加最为显著,从2所增加至15所,初中学段的参赛学校数量则比较稳定,在12所左右波动,高中和高校的参赛学校数量增长趋势相似,高中参赛数量从3所增加至12所,高校参赛数量从4所增加至10所。

从地区上来说,除普陀区以外的其他区参赛队伍数量均有上升或保持相对稳定,5年间杨浦区参赛学校数量由1所增加至6所,宝山区参赛学校数量由2所增加至4所,奉贤区参赛学校由3所增加至10所,浦东新区参赛学校由4所增至7所,静安区参赛学校由0所增至4所,松江区参赛学校由1所增至4所。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总结

通过上述研究与数据调查可以总结出,在2014年至2018年这5年间上海市舞龙运动传播广泛,发展迅速,在赛事上以龙文化全能赛为主打赛事,推动了舞龙运动在上海市高校、中小学等学生群体中的发展,形成了典型赛事推动普及,专项赛事逐个人群普及与提高的发展模式。从发展历程上来看,2017年之前舞龙运动以普及为主,高水平竞赛为辅,2017年之后各参赛队伍逐渐向着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从发展力量上看,上海市的舞龙运动形成了以当地运动队为核心力量,周边学校为主力军和生力军的发展群体分布。从发展脉络上看,上海市政府扶持当地民间高水平舞龙队发展,优秀的舞龙队进而带动周边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的龙狮发展,而高校舞龙队也进一步带动周边中小学、幼儿园的龙狮发展,环环相扣,步步相衔[9]。

4.2 存在问题与建议

目前看来,这种发展模式的确有利于舞龙运动的普及、传播与发展,但是存在技术问题,即在技术的传播中,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很好的保证,民间、高校的教练带动其他人群学习中,很难做到“技术完全拷贝”。另外,赛事的增多容易导致“揠苗助长”的情况出现。因此,政府每年组织的赛事最好要结合高校和中小学课程安排进行设定,比如将舞龙运动与学校的体育课程或者课外活动相结合,将舞龙运动的学习日常化,同时还要定期对舞龙的裁判员、教练员等进行培训,进而不断提高赛事与教练员的质量。

猜你喜欢
舞龙上海市文化遗产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6月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5月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舞龙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Tough Nut to Crack
舞龙舞狮进校园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