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士玺
河北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业的繁盛,因此研究民俗体育旅游首先要对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梳理,根据《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分类》中对旅游资源的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是能够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可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2]由旅游资源的概念可推理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是指以民俗体育为旅游资源在旅游地能够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并可产生一定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因素。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时应充分利用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发掘资源的潜在内涵,选择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佳的开发方向,以此增加民俗体育旅游吸引力,满足各种类型的旅游者的需求。在旅游者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今天,只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与开发,才能不断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种族众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俗体育,正是由于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各自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游客们对旅游地的猎奇心理,使其对旅游地民俗体育活动产生较强的观赏参与欲望。旅游资源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地区旅游的竞争力,王俊奇在对皖西南古村落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中指出,皖西南古村落因其历史文化浓厚,人才辈出以及自然景观迷人等优势为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形成以古村落为特色的民俗体育旅游主题,并结合民俗体育旅游的现状提出进一步挖掘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邓凤莲[4]结合河南省民俗体育资源的现状,从旅游学的角度对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提出:加强区域间合作提升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影响力,重视人才的培养,创新开发民俗体育旅游模式,形成河南民俗体育旅游文化;王俊奇[3]对江西东北部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的调查分析得出江西东北部民俗体育旅游文化资源形成了来源古老、动作殊形、灵活多变的文化特点;张同宽[4]徐杰、叶小明[5]邱梅珍、王永红[6]何飞[7]等学者分别对海南、江西、鄱阳湖区、广西等多地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及结合地区特色给出了各自对旅游地的开发建议,综合以上的文章不难发现,学者们围绕区域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资源丰富、优势明显、特色鲜明、适合开发”,但关于开发建议方面,多数学者主要从体育学的角度出发,将开发的重点放在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上边,而忽视了旅游学理论的重要意义,本文更赞成邓凤莲所提出开发的观点,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无需多讲,但真正让民俗体育旅游运作起来还是要结合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及开发原则,不能只片面的强调体育资源开发,而应以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理论为主,以民俗体育的独特性为辅,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游客的心理需求充分挖掘民俗体育的旅游价值。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对于民俗体育旅游的整体发展具有较强的助推作用,为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区域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研究较多,学者针对不同地区民俗体育发展得出意见各有不同,造成不同观点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民俗体育项目的不同和文化存在的差异性。且随着旅游学理论以及民俗体育理论的不断深化,学者们对于相同区域民俗体育旅游发展提出的对策更为完善研究更加透彻。现今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研究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省份为区块的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研究,第二种是以环湖泊交界区域的片区为研究,第三种是以民俗体育特色种类的发展为研究。徐峰[8]针对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化完善民俗体育旅游的资金投入;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大力宣传民俗体育旅游,制定精准的旅游战略定位;其次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和民俗体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同样是对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研究的杜建军[9]在徐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旅游地基础设施的健设,尽早的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让中国的民俗体育文化传播至海外。唐枢秀通过SWOT分析了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存在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提出了四种组合战略,其战略发展则是综合了以上两个学者的观点,并没有提出创新的观点。环湖泊区域民俗体育旅游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湖泊民俗体育旅游发展模式,环绕鄱阳湖是由南昌、九江、上饶、抚州、景德镇、鹰潭六个市组成,其面积较大,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且因其地理、文化、经济等的优势使得环鄱阳湖区民俗体育旅游得到较好的发展。冯长明[10]以环鄱阳湖区民俗体育旅游开发为出发点,建立了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并提出以旅游目的地为改革重点,主要提升导游及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改善其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其次是开发多种民俗体育旅游项目,扩大民俗体育旅游项目的总体规模。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是以洞庭湖为中心周边包括常德市、岳阳市、益阳市,长沙市的望城区以及湖北省的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周争蔚[11]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民俗体育旅游在群众中的认知水平、民俗体育活动参与开展情况、传播途径、制约因素等方面得出的数据,得出结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应加强区域间合作达到资源共享,设立相应的旅游机构,完善民俗体育旅游政策规划。环巢湖区是以巢湖为中心的周边市区,陈诚等[12]以实地调查法对环巢湖区民俗体育旅游发展提出的观点大致与周争蔚相同,唯一创新点是指出了旅游地需要明确核心主题。通过对第二种类型的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研究发现,围绕湖泊区域开展民俗体育旅游已逐步当下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新兴趋势:其一,环湖泊区域的民俗体育资源丰富;其二,各市区政府部门职能相近,有利于区域间合作;其三,交通便利有助于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以民俗体育特色区分展开研究的主要包括三种:海洋民俗体育、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和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旅游,海洋民俗体育是海岛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借助海洋资源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海洋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13]黄玲[14]分析浙江海洋民俗体育旅游认为,海洋民俗体育旅游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海洋旅游系统为民俗体育旅游的成长创造了空间,并对当前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主动打破海岛封闭的环境,增强发展海洋民俗体育旅游的竞争力,其次倡导民俗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俞爱玲[20]将海南海洋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可分为祭海节庆、海洋体育游乐园和海洋民俗体育展览馆三大类,并且认为当下海洋民俗体育旅游存在项目雷同较多,缺乏文化内涵,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郑高翔、黄亚妹[16]以妈祖民俗体育旅游为研究目标,提出构建妈祖民俗体育旅游文化品牌,拓展国际间旅游合作等建议;刘杰[17]以朝鲜族民俗体育旅游发展为例,提出针对市场的需求出发,不断增加参与性高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因其文化性较强,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企业都会受到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心理和不同文化风格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需要从研究旅游客源文化,提升旅游资源文化,提供旅游服务文化三个方面来贯彻文化性原则。对于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要充分研究其特征,把握其文化意涵和文化内涵,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唯我独有”的资源垄断性,以提高竞争力。
综合以上三种类型的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研究,得出我国民俗体育旅游的不断发展是以地域民俗体育资源为依撑,以旅游产品的创新研发为动力,以政府主导民俗文化推广为背景的三位一体模式。学者们所提出的开发策略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部门制定精准的战略目标,其次是政府引导人们的健康消费观念参与民俗体育旅游,微观上首先大力挖掘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成立相应的部门对其进行整理开发以及保护,然后是旅游地的开发:第一要以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的开发原则,在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对民俗体育资源进行开发,第二要加强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服务人员对游客要做到尽善尽美,提升民俗体育旅游的附加价值;其次要加强民俗体育旅游的产品研发以及市场推广,形成品牌文化;再次制定成熟的民俗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民俗体育旅游人才;最后做好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保障工作。
消费者的需求带动了市场的形成,而市场的形成则产生了相关产业,在“健康中国”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公众对体育、旅游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体育与旅游进一步融合,满足人民群众节假日期间多样化的体育旅游需求。而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也正以迅猛的势头占领旅游市场的份额,杜建军[18]探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以“非遗”为接点,塑造民俗旅游产业文化品牌,打造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基地;蒋毅以江西省为例,总结出江西省发展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危机和机遇,并提出要以创新为出发点,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的民俗体育文化旅游模式,积极筹备科研工作,为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李春光在分析了山东省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提出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应采取开拓客源市场、优化民俗体育旅游商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和强化民俗体育旅游核心产业、务实民俗体育旅游基础产业等措施是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对民俗体育旅游的保护、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旅游资源保护是旅游开发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民俗体育旅游资源隶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如保护不当,不仅会使文化资源丧失历史文化价值及文化内涵“重复使用性”的时限,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有关于民俗体育旅游保护的问题中,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李平等[20]指出当前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主要是:政策、旅游和礼仪保护,但由于旅游的过度包装使其丢失了本真,因此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结合旅游学、民俗学、文化学和社会伦理学等相关理论,纠正了当下民俗体育旅游发展中的问题,指出合理开发民俗体育文化的旅游资源,对生态文化脆弱地区要避免开发,鼓励旅游与博物馆结合成立民俗体育生态文化村以加强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随着竞技体育文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城镇化发展,使得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受到强烈的生存压力,民俗体育旅游何去何从成为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唐金勇[21]在分析了民俗体育旅游在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宏观角度提出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投入资金设立保护机构,宣传民俗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观念,改善群众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水平;徐杰以山西省民俗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从旅游规划与开发五个原则出发,从政策、资金、合作与竞争、宣传等方面论述了山西省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
综合以上的文献梳理分析认为,我国民俗体育旅游的应用研究为区域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范式,但应用研究缺少综合性的研究观点,民俗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较少,对民俗体育旅游的文化内涵等方面未能进行全面的研究,特别是在民俗体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方面,研究成果较少,处在空白期。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与实践的运用,相信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我国民俗体育旅游研究的理论成果必将有所突破,我国的民俗体育旅游也必将成为未来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