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教材生活 促进表达效度
——统编版一年级看图说话训练的策略研究

2021-11-22 11:12:48张梦洁
读与写 2021年30期
关键词:图画笔者教材

张梦洁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信息港小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看图说话是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学生需要动用自己的眼、耳、脑等进行观察、理解、思考、想象,并将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看图说话这种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有效地充实学生的语言储备量,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二年级的写话和之后的作文打下一定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也提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用好教材,落实训练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导向,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统编版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插图的教学功能,巧妙运用好教材,帮助学生“一课一说,一练一得”,达到说话训练的目的。

1.1 有序观察,掌握说话顺序。一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注意力会集中到色彩或图画中的个别事物上,以至于在表达时抓不到要点,因此要培养一年级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首要是学会有序的观察。

(1)箭头指向法,空间方位多角度。空间方位分为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学生在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标箭头,指方向”的办法,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前往后,或者从左到右等观察。

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统编版一上教材第47页插图——说说图上的景物,学生一开始讲述时,首先要能够认识景物并且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正确拼读,这是本次教学的首要任务;其次,利用教材插图提供的内容进行说话练习。但在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在说话时一会儿说地上,一会儿说天上,思路较为混乱,没有章法。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借助箭头,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比如由远及近,先看远处有什么?(远处的蓝天上飘着白云,地上有森林。)再看近处,近处有什么?(近处有草地。)那么按照这样“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观察,再来说话就很容易,而且不大会漏掉图上的内容。这么一来,学生就能很有条理地说明白图上的景物,能干的学生还能举一反三,“从近到远”或“从上到下”的来描述画面。同理,教材中其他图片也可以这样操作。

(2)画圈提取法,整体细节不遗漏。整体观察指的是要能看明白图画的全局,比如何时、何处、何人、在做何事。而细节观察也同样重要,因为有时候图中并不会直接提示,而是把一些信息(时间、地点、场景、人物身份及状态等)潜藏在其中作为暗示,这时候就可以采用“画圈提取”的方法抓住重要信息,来更好地观察图画。举个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插图中变黄了掉落的树叶和排队飞行的大雁来推测季节——这是秋天,对照课文内容来深入理解秋天的变化,同时还可以利用课文插图对秋天的其他变化来进行各种说话练习。

1.2 有形思维,建构表达支架。观察图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和表达。在有序观察之后,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传达到位,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述出来,就是看图说话的关键之处了。因此,在实际的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形思维,帮助学生建立表达的支架,着重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

(1)扩展串联法,构词成句有规矩。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字”、“词语”、“句子”的概念,知道词语是句子的构成单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把零碎的词语串联成完整的一句话,教师的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扩展串联词语”的方法,使学生构词成句。比如,某天笔者在课上出示了一幅“小鱼游泳”的图画,让学生来说说图画的内容。学生在回答时提到了一些关键词:小鱼、小河、游来游去、吹泡泡等。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把词语换一换,甚至把自己想象成是小河里的一条鱼,于是词汇量不再局限于名词,又扩充了形容词:自由自在、快活、可爱、美丽……紧接着笔者让学生把词语有规矩地串联起来,试着说完整的一句话。学生不单能说出“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这样的句子,能干的还会拓展丰富生动的句子:可爱的小鱼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还在吐泡泡。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还会联想,会说:我很开心,就像小河里游来游去的小鱼一样快活……

(2)句式积累法,表述完善有条理。有些学生在表达语句时,会前言不搭后语,或者把几方面的意思杂糅在一起;有些学生思路比较混乱,表述时会语无伦次,句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累句式,来进行完整地表达,最基本的比如“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什么像什么”、“谁喜欢什么”、“什么和什么都……”等等这些二要素或三要素的句式。句式稍微复杂一些的,例如“如果……就……”、“因为……所以……”、“一会儿……一会儿……”、“一边……一边……”等等有因果关系的句式或一些固定用法的句式。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操场上》时,笔者设计的看图说话练习就是这样的:“下课了,操场上十分热闹,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还有的________。”

2.联系生活,发展学生个性

看图说话因为内容有限,有可能会让学生说出来的话千篇一律,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点,并及时引导、点拨,使学生敢于打开思路,不仅要主动的“我要说”,还要敢于“说不同的”。

2.1 贴近现实法,说真实性的事情。看图说话不应当局限于平面的图片,也不该和现实世界割裂开来。说话需要想象,也需要真实,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按照《课标》中对第一学段的要求,结合语文学习,组织各种课间活动,让孩子真实参与,用口头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举个例子,笔者会结合当下的“垃圾分类”、“智能厕所”、“一盔一带”等热门话题让学生来看图说话,或者抓拍孩子们平时的各种场景(读书、写字、玩耍等),让同学们来说说图片的内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亦或达到借机教育学生的目的。看图说话贴近实际生活,还让学生们兴味盎然,乐于观察生活,乐于发现美好,并且乐于表达。

2.2 角色表演法,说多样性的言语。看图说话有时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这些画面具有一定的儿童情趣。学生在看图说话的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同伴和老师的语言,实行语言的复制和再现,还可以在“角色表演”中无形的学习、丰富并创造自己的语言。作为教师,当学生的语言有多样性,说话表演有新意时,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这利于增强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比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讲到《老鼠嫁女》这一故事时,就出现了多幅图画,一年级的小朋友初看到时很感兴趣,而“听故事,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就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为此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在课上,首先让学生们自己看图,了解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然后仔细观察图画,这个故事围绕“老鼠嫁女”讲了什么内容。在请学生简单交流后,听老师讲故事,接着请小朋友们相互讲故事,可以讲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或者像老师这样讲故事,然后鼓励学生上台来给大家讲。

2.3 张扬天性法,说童趣性的感受。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个性,所以任何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和童言童语的新奇语录,都该被包容和接受。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张扬天性,帮助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一年级能够运用的看图说话资源丰富,除统编版教材外,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优质书籍,可以采用形象鲜明的电教手段,呈现各种各样的图片,或者是学生喜欢、师生推荐的绘本故事,让学生自己来看图说话,尝试编编简短的小故事或者是几句儿歌。教师在记录每个学生成长的足迹,把他们说话的内容记录下来的过程中,也可对每一个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近几年笔者在帮助学生看图说话,锻炼表达能力方面不断探索进取,就开设了班本课程“快乐读语绘”,还带领全班学生编班级小报《向日葵报》,让看图说话“看得见、摸得着”,有生命的厚度和活力。

3.深化评价,促进表达效度

对一年级学生看图说话的评价是进行相关教学活动的指南,有利于教师反省看图说话课堂教学,发现不足并及时改善教学行为与方法。深化评价也有利于学生关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看图说话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3.1 量表评价法,抓住亮点增自信。一年级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教师要在学生的说话中挖掘闪光点,及时用赏识激励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来肯定学生的发言,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体会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并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氛围,促进师生和谐互动。《课标》要求“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3.2 多元参与法,活动点评促成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评价学生看图说话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客观整体的评价,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学习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反思中尊重和理解他人。同时,教师也可邀请家长、专业人员等进课堂,适当参与学生看图说话的评价活动。例如,笔者在课堂上会引导学生以各种游戏的形式进行互评,以“我为你点赞”等多样性的评价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成长。

猜你喜欢
图画笔者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