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雪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玉龙坝镇中心小学 贵州 纳雍 55330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课堂口语交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听说能力的发展。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只有在动态的双向互动活动中,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学会分析、总结和评价思维方法,从而形成多种因素的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口语训练呢?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教孩子读写,这是对孩子读写的启示。听说练习较少,甚至被学校忽视。孩子们每天都沉浸在没完没了的阅读和写作中,枯燥无趣。教师缺乏对幼儿口语交际的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学生很容易发展成“书呆子”。学生缺乏口语交际的环境,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在老师、同学还是家长朋友面前,孩子都没有口语交际的观念。家长是孩子学习说话的第一个老师,这对孩子的口语交际影响较大。然而,当孩子们进入校园后,他们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要多,教师和学生已经成为口语交际的主要对象,因此教师对学生口语交际的影响不容小觑。孩子们的性格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他们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甚至紧张,当一些学生活泼开朗的时候,他们在没有老师提问的情况下为答案而战。课后,他们经常和同学交流,自然交了很多朋友,性格开朗的孩子天生就有很好的口语能力。即使老师不指导他们,他们也会经常说话,他们会接受虚拟训练。而内向的孩子,没有老师的引导,就没有锻炼的机会,只顾着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活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生成绩好,没有朋友。教师的权威性很强,在学生面前有一种尊严。如果老师不主动和学生交流,恐怕有些学生不敢跟老师说话。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只有当老师在学生面前和蔼可亲,学生才能敞开心扉,特别是内向的学生,走出自己的小世界,与老师交流,这样才更容易提高口语能力。
口语交际需要特定的情境,即学生表达和交流的主题和背景。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下,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引导学生表达和互动。表达是由情境触发的,活动受情境的制约,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口语交际活动。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语文课本中的片段、师生想象的某一场景,借助图片、实物、直观的教具、多媒体设备等,创造自然或生活的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比如,老师设了一个场景:“王老爷年纪大了,小明主动每天给他送报纸和牛奶。王爷爷和小明商量,想每天给小明1元钱作为奖励。请问如何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然后教师和学生用报纸、牛奶和金钱来设置生活场景,并以两人一组的形式进行互动式口语交际,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有组长的角色来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内容。把内向型的学生分成一个活泼的、能起到补充作用的小组。活泼的个性可以帮助内向的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容,老师要求学生用课堂上提到的单词和短语造句,或给学生布置一个话题,这样学生就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培养了团队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应在小组讨论中多参与学习,这种交流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能使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简单的辩论比赛、造句比赛、成语比赛等,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比如,辩论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多角度的思维教育,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造句比赛有助于学生运用知识通过课堂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取得进步,有效的口语表达可以避免语言交际中的空白,提高交际能力。
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措施。同时,课外实践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口语交际机会,使学生在接触到更多的人、事、物后,进行有意义的互动交流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学习,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口语交际的现实意义,提高综合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家庭每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个数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通过访谈、数据记录、数据分析、调查总结等过程,开展与小组成员、家庭成员、被调查成员互动交流的口头交流过程,引导学生认识使用塑料袋危害的危险性。在评论员的指导下,学生学习表达技巧,与同学、老师、评论员互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是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小为学生打下基础,教师应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和锻炼,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