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翠红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开平东关小学 河北 唐山 0630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学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课堂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以不同的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得以呈现。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姓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一个姓氏就代表了一个宗族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同族同宗的中华传统文化。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是由《百家姓》编写成的韵语识字,将一些常见的姓氏寓于琅琅上口的儿歌之中,呈现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姓氏,并带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更多的姓氏,让学生感受中国姓氏之多;认识了解复姓,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姓氏的多样,激发儿童对中华姓氏文化的热爱。五年级下册安排了《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来了解“李”姓的历史渊源,对中国姓氏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更有利于对中华姓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符号,而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从音、形、意等各个方面体现出中国深厚的汉字文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注重汉字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设计了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此单元编排了“汉字真有趣”、“我爱你,汉字”两个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的文化。在“汉字真有趣”这个板块中,安排了《谜语七则》、《门内添“活”字》、《有意思的谐音》、《“枇杷”和“琵琶”》、《有趣的形声字》等,分别介绍字谜形式的多样、汉字在字形、字义方面的特点、巧妙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的歇后语表达效果的独特、俏皮、形声字的造字方式等方面,阐释了汉字的文化内涵......在“我爱你,汉字”这个板块中,通过《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欣赏》等文章,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汉字悠久的历史及光辉灿烂的汉字文化,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诗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其丰富的内涵、清丽的神韵、优美的语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统编小学语文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不同主题的古诗词,让学生徜徉在中国优秀的诗词文化中。
如:低年级教材中的古诗词的呈现采取诗配画的形式,诗中景物与画中景物一一对应,诗画结合,意境悠远,给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里的《元日》描写了春节辞旧迎新的景象;《清明》描写诗人清明时节孤身独行的感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都是以乡村生活为主题,以其淳朴、清丽的风格描绘了自然的田园生活;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和六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则是以描写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为主题....每册教材都安排不同主题的诗词,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习俗,可以体会中国古诗词词句、韵律的优美,感受中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佳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把中国传统节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课本里。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介绍了传统节日端午的习俗和来历;二年级下册的《传统节日》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丐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及相关的节日习俗;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里的《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传统节日习俗,展示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与人文情怀;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介绍了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介绍了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和文化;《腊八粥》让学生了解腊八的风俗,感受中国传统的民俗;《古诗三首》的《寒食》、《十五夜望月》、《迢迢牵牛星》,介绍了中国寒食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或传说,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悠久、丰富多彩、涉及广博,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还设计编排了有关中国的建筑文化、美食文化、戏曲文化的文章。
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让学生了解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推动了类社会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描写古老的石拱桥的坚固、美观,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故宫博物院》、《圆明园的毁灭》等文章介绍了中国优秀的建筑文化;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在识字的同时认识中华美食,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京剧趣读》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国粹京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戏曲文化……
学语文,是学语言,更是学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要用好统编语文教材,深挖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在课堂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