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深善融 以生为本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2021-11-22 08:17朱冬英
名师在线 2021年12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素养

朱冬英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福建建瓯 35310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普及和运用,且正在向“信息化教育2.0”迈进。信息技术无疑是为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使教育水平整体上有了质的变化[1]。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不理想。因而,很有必要对教学的信息化进行研究、反思,从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层次融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

一、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对深度融合标准理解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成长。信息技术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并不是用得多、全,就是深度融合。真正的深度融合,应以学生发展为标的,即学生简单认知为浅,学生会学、能用为深。深度融合就是要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素养培养更高效。

当前,一些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不分场合、不分目标,不管是多媒体、电脑、平板,还是智能白板、网络、手机都用上了。但不管用了多少设备,无非就是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如果仅仅用屏幕替代黑板、用鼠标替代粉笔,其本质与原先的“灌输式”教学并没有区别,只不过用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了简单呈现,这绝不能算是深度融合。

(二)深度融合操作实践上的问题

最早,信息技术非常简单,就是多媒体加笔记本电脑。在这种条件下,信息技术完全由教师掌握和使用。但现在不同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白板、智慧课堂系统、网络等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且学生家庭也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如果教师仍独用信息技术,这显然是与时代发展脱节的。更主要的是,当下的教育理念是以生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一切教育活动都应以服务于学生的学为核心。因此,教师也应让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使之服务于师生双方。但实际上,不少教师仍然视信息技术为自己的专属工具。

二、深度融合教学实践策略

(一)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素养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知识大多是外源性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即可,而素养是内源性的,必须由学生自我构建[2]。因而,在以生为本理念下,教师就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但在没有信息技术或是教师独占信息技术资源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受到制约的。

例如,在教学《卖油翁》一文时,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家先预习。开篇,学生就遇到了一个小问题——“陈康肃公”,而课本上的解释很简单,即“陈尧咨,字嘉谟,谥号康肃……”。那么,“字”“谥号”是什么?在没有信息技术时,学生就需到图书馆去查(基本上,学生就会放弃),而利用网络,只需一分钟就可得到解答。教师如果之前已预测到学生会对这个知识点有兴趣,就可制作微课给学生解释。怎么把微课给学生呢?教师用网络、终端设备和电子平台即可。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所需的查找、获取、整理及分享资源的平台。

(二)用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学生素养

素养是个比较宽的概念,包括探究能力、思维品质、精神素养、创新能力等。不同的素养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来培养。例如,前面所提到的,让学生在家预习,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过程[3]。但有些素养培养,采用学生独立探究的方式就不太容易实现,如合作能力。如果不用信息技术,学生就只能在课堂上以小组探讨、交流的形式锻炼合作能力。但由于课堂受时间、条件所限,一些比较难、相对复杂的合作就不能实施。例如,九年级下册“活动·探究”单元,要让学生合作完成对戏剧的了解、选剧改编、排练、表演、评议。资源获取、选剧编剧、排练都不适宜在课上组织。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各小组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微信群或QQ群。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资源的收集、分享、商议、排练等环节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意识、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素养都能得到有效培养。

(三)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有效拓展

以生为本,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学,还要满足学生的个体意愿和需求,也就是常说的个性化学习。例如,“戏剧探究”单元,教师在课上为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可在分析剧本时让学生自由发言,使其表达对人物、剧情的独特理解。但在这个单元最后,有个“拓展延伸”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去研究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那么,由于我国戏曲的多样性,学生的探究不可能统一。教师不能强制让学生去研究京剧,而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独立探究。对此,教师就可以建议学生在家利用网络遵循自己的意愿研究一两种戏曲。因为研究戏曲往往需要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为了便于学生共享资源、汇报成果,教师应为学生建一个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将资源和学习成果在平台上展示。而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教师就很难在课堂上展示、评价这些庞大、复杂、多元化的资源。

(四)用信息技术合理辅助指导学生

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没有错,完全与素养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相吻合。但其有个前提,就是要先有“教”。特别是初中生,由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学识水平有限,即便有信息技术支持,还是不能脱离教师的辅助。那么,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哪些帮助、怎样帮助呢?

第一,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指导。例如,《邓稼先》一课的深层目标是感悟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在学生合作探讨时,笔者发现他们不知如何下手。于是,笔者用多媒体举例:文中有直接评价语,如“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笔者把“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用颜色圈注,然后对这些标注字眼进行归纳。由此,学生了解了邓稼先的品格。最后,笔者说道:“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不少,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学生看着屏幕,明确了探讨方向和方法。

第二,构建情境,导引情感。初中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较少,而这是其理解文本的一个短板。这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很难,所以教师应予以必要的帮助。例如,在学习《老山界》一课时,由于没有经历过那个年月,学生很难通过联想体会红军翻越老山界的难,自然就不能领悟红军精神。针对这点,笔者从网上找到了老山界的照片,又从电视剧《长征》中截取了一些相关镜头剪辑成小短片,在课上给学生播放。笔者通过视频构建了一个与课文相呼应的情境,帮助学生从直观角度理解文章。

结 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提升教学质效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教师的运用理念和能力。当前,之所以一些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不如预期,原因是教师没有对准为学生发展服务这个目标,所以为用而用和运用不当的问题客观存在。这使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处于浅表,不能达到深度融合。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建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然后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去挖掘信息技术的功能并合理使用,从而使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素养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融合》
破次元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