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民办院校翻译专业教学体系建构

2021-11-22 07:31韦俊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口译思政专业

文/韦俊

一、民办院校翻译专业教学现状

(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效果流于表面。从纵向来看,虽然在设置翻译专业课程时会考虑到各课程的特点并对课程进行了先后排序,但就上课内容来看,由于教师们的思维、教学方式、教学重点存在差异,使得学生学到的东西都是以课程为模块,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把所学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学生在学习听、说、读、写、译等基础类课程时,其所学习的技巧并不能在后续的口笔译课程中得到强化,或者能够成为他们扩展新知识的基础;在前期的外国文化类课程中学习到的内容并不能支持学生在后续的翻译活动中进行有效转化[1]。

从横向来看,学生除了知识转化与迁移出现困难以外,还存在知识猎取面不够广的问题。教材上有限的知识已经让学生很难消化,他们缺少主动去搜索信息的驱动力,他们不知道国内外当下发生的事情,文化积累极少。

学生除了语言能力弱以外,翻译能力的锻炼也不够。部分学生在入学时就呈现出手上无稿就无法开口说话的状态。自己要说的英文一定是先写在纸上的,而纸上的英文则是通过手机里APP翻译过来后誊抄在稿纸上的。所以,当授课教师对这种完全借助翻译机器的行为不进行制止时,学生就会持续这样的习惯,这不但不能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还磨灭了他们开口说英语的机会。

(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翻译专业的授课教师,因各自学习背景、经历的不同导致上课方式、内容、效果都有很大差距。有些教师没有翻译的实战经验,经常拿着书照本宣科;有些资深教师的上课素材过于陈旧;新教师可能缺少对课堂的把握,什么知识点该重点讲述,如何重点讲才有效都还在学习阶段,很难保证上课质量。而学生对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洞察导致的结果是部分学生对部分课程就懒散应对,考虑的是根据自己对教师的喜好而决定自己的学习态度,而不是自己在这门课程的得失。

(三)教材与现实情况存在差距

虽然教师们上课会补充较新的教学资料,例如时政要闻、热点社会新闻、新词新语等,但这些多是大众社会层面素材,而学生毕业后,要接触的是具体的某个行业的专业词汇,专业表达等[2]。例如,企业希望学生在入职前先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作为翻译专业的教师并不能预见哪位学生毕业后入职的是汽车行业,哪位学生入职的是电子行业等。所以,企业的希望很难被满足。

(四)实习实践的效果得不到保证

考虑到自身水平问题,学生在考虑实习单位时会弱化自己翻译的能力,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较简单的英语类相关工作岗位上。同时,校企合作单位又很难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翻译类工作的岗位,学生虽然进行了实习实践的工作,对毕业后的工作方向较之前有了更清晰的想法,但很少锻炼自己的翻译能力,实习与实践课程设置的初衷并不能够得到保证,实习实践的效果打折。加之翻译工作本来要求较高,毕业后能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五)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不强

学生因为较少参加社会上的活动,导致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差距会让他们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碰到很多无形的障碍,例如,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译员素质等。没有跨文化意识的学生,在对外沟通时,对文化现象的敏感意识、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意识、对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的敏感意识等的缺乏,都会导致中外双方在工作中的障碍,增加沟通的阻力。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没有养成预复习的习惯,在工作中不会在翻译前对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了解,在口译时就会出现准备不充分、题材不熟悉、临场紧张、说话者口音难辨、中场发挥失常等情况。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将课程思政融入一线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翻译专业的学生脱离了思政教育,在对外交流中容易崇洋媚外,特别是基于他们在校期间鲜有与外国人接触交流的机会的情况下,如果工作中碰到一些国际友人,就比较容易盲从。所以,在翻译专业的一线教学中加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是必需且必要的。课程思政并不只是拿某位领导人的某次发言稿笔译一下,或者某次记者会口译锻炼一下就完成的事情。课程思政是需要在各门课程中嵌入课程思政的思想和意识[3]。例如,在涉及文化类课程的讲授时,教师除了带学生远观国外,也要近观我们自身,多对比和思考,从对比中学习和体会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时学习他国的良好文化传承。在这些具象化的举例过程中,教师可以侧重对已学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让学生在记住案例的同时记住知识点,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二)将课程之间的联系打通,让学生所学有机结合

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说课展示,各课程教师把各自课程的要点与难点、课程的目标、与前修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都进行简要的说明。要将相互之间有联系的课程进行适当的衔接,保证不过多重叠教学内容,耽误教学时间,又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迁移效果。例如,听力课中学习到的速记技巧可以在口译课程得到复习,深化学习和进一步提高,而听力课没有提到的速记技巧可以在口译课进行补充;写作课学习写作的技巧与阅读课上学习的总结、释义的方法可以用在笔译时对某些词句的处理上;文化课上涉及的跨文化敏感意识可以在翻译中对译文进行哪些处理等。甚至可以考虑跨专业课程是否可以有机结合,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商务礼仪课程是否翻译专业也需要设置;英语专业的国家概况类的课程是否翻译专业也可以设置等。

(三)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收集一线教学材料

要让教师们定期轮流参加中短期的社会实践,到具体的行业具体的单位进行翻译的工作锻炼,吸取一手的翻译资料,积累翻译经历,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另外,教师们在岗位上的社会实践工作,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与岗位要求,回归教学后,调整教学方向,增加教学内容,让教学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提高就业软硬实力。教师们在选取社会实践单位的时候,可以考虑与当地产业集团的合作,不但能利用产业集团的优势培养出站位较高的毕业生,而且能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后续的合作打下基础。例如,坐落在重工业城市的院校可以考虑与当地知名的制造业集团以及相关行业单位合作,教师实践时了解到制造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标准,回到教学中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系部可以适当调整人培方案;教师实践时了解行业里最常需要翻译的表达,回到教学岗位后,可以把实践中最常碰到的这些表达甚至是当时的场景搬到课堂上,让学生模拟进行翻译练习,缩短教学素材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合作的企业,也是教师实践的良好的机会,可以走出去、多了解、多反馈、多学习[4]。

(四)增加教学效果评测方式方法,课上课下相结合

要增加课程考核的方式,目前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仍是以考试和考察为主,形成性评估较多集中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学习,教师们要把学生课下学习的效果纳入考核范围,考核方式多种多样,既能更全面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又能让学生实现学习效果的迁徙。例如,学生可以参加校级的市级或省级的英语演讲比赛、戏剧比赛等非纸质型考试,把参加比赛的表现纳入口语课、演讲课等的成绩考量。学生可以参加市级省级的博览会等对外的活动,在其中担任志愿者的角色,甚至是翻译的角色,把参加的表现和自我反思纳入口译课的考核中。或者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些翻译的工作,把自己的翻译作品作为课程加分项等。

(五)增加对实习实践活动效果的监控,保证效果

实习实践活动开展时,教师需要在监督和放手之间平衡,既不能完全不管不顾,也不能时刻关注,让学生没有独立成长的机会。学生实习期间,教师可以多从侧面与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表现。例如,当碰到学生工作与专业无关的问题时,及时与单位沟通调整;碰到学生在工作中出现翻译等专业技能方面的失误时,教师可以从旁了解和宽慰学生,以免学生压力过大,出现畏难情绪等;当学生碰到机会和挑战的时候,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学习成长。

(六)增设职业类相关课程,减少学生入职的困难

在翻译类人才培养的定位中,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翻译能力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例如: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本地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或许都断断续续地穿插其中,但学生需要有一个“入职”的意识的培养和规范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商务礼仪、公共外交、译员素养等方面的课程以及一些实践类辅助课程,让学生把自己的角色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

猜你喜欢
口译思政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