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童谦
铁观音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在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市场更被视为茶中珍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国内,安溪铁观音是以“茶王”闻名遐迩,成为一种时尚和健康生活的名片,创造了“无安不成市,无铁不成店”的市场传奇。然而,近年来“无限荣光”的安溪铁观音遭遇了发展瓶颈,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礼品茶、高端茶市场急剧萎缩,价格断崖式下跌;消费者口味越来越多元,追求差异化消费;大红袍、白茶、金骏眉等其他茶种的穷追猛打,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茶业市场从原来的一家独大变成了百茶纷争的局面。
如何让安溪铁观音突破瓶颈,突出重围,重新坐回茶业大哥的位置呢?
首先,制茶离不开“天、地、人、种”。天,是指茶树生长和制茶的气候条件;地,是指茶树生长的地理环境;人,是指制茶师傅的技艺;种,是指茶叶品种。只有好的自然环境、纯正的安溪铁观音品种、适宜的气候条件,加之制茶师傅们高超的制茶技艺,才能制作出好茶。
其次,要做好选青、护青、做青三件事。选青:要选择生长在高山、自然生态环境好、无污染、有机质丰富的红壤土质地上铁观音茶树生长的鲜叶。护青:茶叶采摘后,在做青的整个过程中呵护好铁观音鲜叶原料,使铁观音鲜叶在做青期间保持一种鲜活的生理状态,这样茶青(鲜叶)才能获得最佳的发酵效果,完整地塑造出铁观音色、香、味、形的特有品质。做青:晒青、摇青、凉青是形成茶叶内在品质的重要过程,茶农称之为“做青”,做青是塑造铁观音品质的关键技术,精心细致掌握好做青过程中每一个技术环节,才能做出一泡好茶。
铁观音茶叶制作流程为采青→晒青→凉青→摇青→凉青(摇、凉相同多次进行)→杀青→揉捻→速包→包揉→烘焙(速包、包揉多次反复进行)→烘干等,这些工序必须环环扣紧、精心细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是名副其实的工夫技艺活。
近几年铁观音茶叶走下坡路,有来自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是质量问题,特别是压茶机的使用给铁观音带来多重伤害:第一,在没有压茶机的时候,所有的茶叶都是用手工揉捻,铁观音在慢慢揉捻成型的过程中,能进一步促进芳香物质的产生和内部因子的转换,为做好茶奠定了基础。使用压茶机后,反倒破坏了茶叶的芳香物质和好的东西;第二,原来一个农户一天只能生产六十斤毛茶,使用压茶机后,生产量达到二百斤甚至三百斤,质量严重下降;第三,原来要求采摘的茶青是一芽三叶,过于偏粗的茶叶不利于后期的制作。使用压茶机后,一些老叶、粗叶也被采摘回来制作茶叶,做出来的茶叶根本就是树叶,已不成茶叶,严重损害铁观音的品牌。
综上,要想让铁观音品牌重塑,必须坚决取缔压茶机,这样才不会生产出低劣质量的茶,才不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近年来,安溪县委、县政府视茶叶质量安全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提出要以茶业为本,围绕牢记“四心”(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弘扬匠心、上下同心),推进“四化”(庄园化、去冰箱化、地标化、标准化)的要求创新和提升品牌。
安溪县总人口有128万,其中有80万人从事茶叶和跟茶叶有关的行业,铁观音是安溪的龙头产业,让安溪脱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跻身全国百强。所以,安溪人在铁观音茶叶蒙尘时要挺身而出,特别是要唤醒几十万在外经营茶叶的安溪茶人,整合他们在外经商的资源和销售渠道,共同为铁观音的发展出谋献策,谨记“四心”,其利断金。
庄园化是茶业转型的“新引擎”。茶庄园的建设克服了过去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小、散、杂”的弊端,可以提高茶园管控比率,提升质量安全和组织化水平。
去冰箱化促进制茶工艺回归传统。现代工艺制成的安溪铁观音,虽然把茶叶的形、色、香、味发挥到了极致,但是这种工艺制成的铁观音茶却有两道“硬伤”:一是倚重在空调房里制作;二是依赖在冰箱里保存,对制作和储存的客观条件要求更高。传统工艺制作的茶叶,注重“三个阶段、十道工序”,重摇青、重发酵。不使用空调做青,做出来的茶叶更加贴近天然的气息,能保持鲜爽的滋味。
地标化是构筑茶产业的“防火墙”。强化茶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推动用标宣传和维权打假,引导认标消费,认牌购茶,构筑产业“防火墙”。
标准化是消费者大胆喝、放心喝的前提。随着国家标准委公布的“陈香型铁观音国家标准”的正式实施,安溪“一茶三香”均有“国标”可循,种植环节运用“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规范农资管理,对专业合作社实行双重记录制度;加工环节,建立进货、加工、销售台账制度;流通环节建立规范标识、实名登记、刷卡交易制度;监管环节,建立信息管理制度,在全县构建涵盖茶叶生产信息,防伪标识等内容的茶叶质量数字信息系统。按照标准体系,才会制作出生态茶、基地茶、庄园茶、有身份证的茶,确保每一泡茶都能代表安溪形象,实现铁观音品牌再次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