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2021-11-22 05:39
对外经贸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产教物流融合

潘 悦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2019年国家出台《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方案。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育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十三五”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确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推动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中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有效融合了产业制度和教育制度。它可以优化当前的经济运行方式,比如,推行适合高端制造业的治理模式,同时还可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培养高技能的人才提供了落脚点。

物流行业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属于战略性产业。物流连接着生产和销售,销售也由原来的多渠道,到扁平化,通过电商物流直接到达消费者。行业发展变化较快,而物流人才也一直被视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紧缺人才。如何做好产教融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是高职院校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现状

(一)专业概况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在国内高校中大量开设,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后,相比发达国家略晚。尤其在2006年至2008年,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高峰期。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有787所,开设院校也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比如江苏、广东等地,这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特征相吻合。近年来我国高职物流类专业招生人数一直稳定在每年9万多人,物流专业显然是目前高职教育中的热门专业。2012年招生数量达到95828人,随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招生数量最多的专业为物流管理,占比达80%以上。其次则是报关与国际货运、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集装箱运输管理等专业。

(二)学生情况

目前的高职学生已经是零零后为主的群体,他们接受信息化课堂的程度更深,他们的创造力更强,更愿意动手操作,更喜欢新事物。对于物流行业有着自己理解和思考,更加期待从事物流行业有较好的能力提升,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师资情况

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开设较晚,所以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从其他学科领域转过来的,以某高职院校为例,物流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专业,或者管理科学与工程或者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专业转过来的。高校专业教师一般都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但是由于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战经验。

(四)专业需求情况

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行业,AGV, RFID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都已经在行业内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对于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量普遍较高。根据物流行业报告,下一个五年物流行业每年新增就业人员130万,其中一线操作技能岗位需求人数就达到110万人,而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对一线操作人员的素质也必将越来越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储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目前企业需求的管理软件及相关职业认证进行系统性地培训,让高职学生真正具备有企业对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岗位普遍的需要是具有管理软件使用经验和相关职业认证的人员。

二、物流管理专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专业特色需要凝练

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大都定位在“物流管理”上。由于物流管理活动涉及到采购管理、运输管理、国际物流、物流工程、工业工程等,范围非常广。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会失去学校的教学特色和实训特色。物流管理专业缺乏重点定位和配套教学体系,对专业的发展、学生的就业和业界的发展,都会带来一些影响。

(二)专业课程体系应进一步完善

物流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已经由原先以劳动力为主,转变成为依靠智能制造、信息网络为代表的新型产业,迫切需要更多的技能人才。对比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高校,课程体系多数是围绕业界主导需求开展,而我国目前部分院校的对市场需求调研不够充分,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一步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课程之间的衔接度及逻辑关系。由于资金条件限制,学校的实训室建设难度较大,软硬件设施设备更新不及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

APICS作为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成立于1957年,用了60多年时间完善知识体系,推出相关职业认证,成为全球业界标准化的工作语言,获得了全球企业的广泛认可。从APICS协会的CPIM,CSCP等考试来看,这部分考试涉及的教材参考书多达10多本,而且知识体系经常进行更新。很多国外高校将该考试作为大学同等学科学分进行对待。2020年《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促进供应链创新发展若干办法》的文件中,指出“对获得当年或上一年度APICS CPIM、CSCP、CLTD、SCOR、ISM CPSM、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SCMP等任一种认证的供应链人才,给予1.5万元/人的一次性奖励。”

(三)产教融合渠道不通畅

在实践中,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的基础较为薄弱,职业教育的创新能力不强,与区域内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校企合作目前处于低端层次,缺乏高端层次的合作,各方都没有实质性的投入和产出;另一方面,企业希望能够降低人力成本,但学校需要实施正常的教学计划,通常不能满足企业需要,而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时,企业方可能没有项目,无法接纳很多学生实习,除此以外,企业还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学生由于实践时间短,所以产生的经济效益回报不大,企业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改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组织结构调整

学生、学校、企业、政府都是利益相关者,要综合平衡相互之间的关系。学校通过和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工作室或是创新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在专业建设方面,应该由专业带头人,带领团队构建合适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带头人不仅要有学术理论知识,也应具备企业的实践经验。在学术推进上,应该由一位由教学经验、理论知识渊博的教师作为专业主任。由于物流行业发展迅速,需要对行业需求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所以可以由专人从事物流行业岗位需求等相关数据分析相关工作,协助专业主任的开拓与发展。

(二)专业定位清晰

学校的专业课程都要突出学校的教学特色,实训特色,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加强创新性训练,突出自己学校办学特色。比如有些专业定位在服务制造企业,那么要满足核心岗位的需求,就要院校付出更多投入,比如嫁接CPIM知识体系模块,建成ERP实训室、仿真实训室,指导学生结合物流行业热点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岗位分工趋于细化,光靠物流管理专业,难以适应行业需求,同时,也不利于职业院校办出特色。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地理位置优势,找到专业的清晰定位,比如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物流金融管理等,只有扎根于区域特色文化,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物流类包括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和采购与供应管理7个专业,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职业类别,也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了细化。

(三)推行课程体系变革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开始在职业院校开展“1+X”制度试点工作,这是在借鉴了欧美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推进产业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改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缓解就业压力带来机会。

通过强化教学标准对接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加大校企融合的深度,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融合程度,发挥“1+X”证书制度沟通协调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企业关键岗位的需求点,努力开发“证书型”课程,能够直接为岗位服务,为企业服务。比如《物料管理》、《ERP管理与应用》这些课程在核心岗位的准入资格需求方面,就显得非常重要。

未来5-10年将会迎来数字化发展的浪潮,会给物流和新零售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也进入全面创新发展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高职院校重新思考课程体系设置。现在的仓库已经不是传统仓库,很多仓库内应用了大量的智能化技术。传统的搬运,分拣工人,逐渐被机器所取代。在智能化仓库中,AGV,RFID设备将会是主流,另外,物流园区,更多的是依赖数据,包括地理信息数据、数据模型,因此,企业更需要的是装备运维的工程师,仓储运营管理工程师,数据分析工程师。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课程体系,显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所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应该从传统操作型转向智能工具型,大量增加工具类课程,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的变化。比如有些岗位偏重于物流、数据和金融方面,有些是偏重于仓储设备方面,有些则是偏重于财务管理方面。学生是在互联网时代长大,对计算机等操作非常熟练,而物流企业也在进行数字化变革,那么物流课程至少应该包括智慧仓储规划、供应链建模、物流大数据分析、财务管理等基础工具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资源上,可以引入企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按照企业生产过程,以工作任务分析作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

(四)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和配套设施相对落后,需要大力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注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举办同类院校间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另外,在配套设备上,可能无法实现匹配企业的技术设施,那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接产业链中核心企业,与多家企业合作,整合实训实习、就业等优质资源。企业可以将岗前培训部分,前置到高校校内完成,联合培养人才,通过现有设施共享,弥补部分院校设施上的缺口,又能提高教学配套设施的先进性。当然这就需要充分进行校企合作,合作培养、合作培训、合作评价等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可以通过企业承担现代学徒制、企业投资举办职业院校活动,成立产业学院或教师企业工作站等,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与产业界构建广泛的连接,要找到企业导师和产业专家,成为学生的导师,实现现代学徒制的理念,还要加大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定期参与行业企业的实践锻炼,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也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在后续的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更加贴近企业实际运作,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切合企业实际需求。

(五)重构专业培养的评估体系

为了能够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内部评估、外部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估体系。首先内部评估,这个主要根据学校的质量评价体系来完成,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督导评价、自评、同行评价;其次,外部评价主要依靠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家长等对本专业评价。除此以外,还有第三方评估。通过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以及德国的双元制,我们可以发现第三方评估是一种有效的保证教学质量的措施。它是一种考训分离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的保证被培训者最终合格的正当性和公正性、可靠性。首先通过建立良好的职业标准,通过资深的评估师担任外审员,承担第三方评估业务,并给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比如现在的“1+X”证书。

(六)政府发挥积极作用

产教融合是优化区域社会资源配置的宏观制度设计,基于产业和教育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也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产教关系,需要教育与产业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这不是简单的相加。这其中不仅需要产业和教育行业发挥主观能动性,更需要由政府来推动。政府首先要做好区域内产教融合的建设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其次需要出台相关政策细则,为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同时进行有效的协调,考虑区域内教育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融合与对接,对于企业可以给予税收补贴政策。做好校企合作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1+X证书的要求,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将物流产业中先进的工艺流程,技术标准引入到实践教学平台中。

(七)文化育人

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要发挥教学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更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文化本身是一种软实力。产业体系本身也是由产业文化主导,通过特有的产业文化,加强企业行为的协同性。而校园文化也体现了学校的愿景和办学理念,它对人才的培养由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构建严谨的治学学风,价值观,把产业发展理念和教育教学理念融合,推进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文化融合,强调职业素养,构建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四、结论

政府、产业系统、教育系统三者是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产教融合,通过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理考虑产业发展的方向,可以有效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不匹配,高校实践场所少,教学案例不丰富等问题,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实现技术升级提供人才支持,从而构建和谐的产教融合生态圈。

猜你喜欢
产教物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