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特征的朗读教学

2021-11-22 05:3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1年15期
关键词:儿童诗项链文体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吴 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每个学段的“阅读”部分,明确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部编版教材低段的课文后面也都提出了“朗读”的要求。可见,部编版教材依然将“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来抓。但是,由于课文的文体不同,朗读教学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部编版低年级的课文主要以童诗、散文、童话和古诗等文体为主,笔者将结合文体特点,谈一谈不同文体的教学中运用到的朗读策略。

一、丰富形式,诵读童诗节奏趣味

教材中的儿童诗讲究押韵,注重语言上的音乐感和节奏感。要么句式整齐划一,朗读时朗朗上口;要么结构相似,朗诵时有回旋曲般的节奏感。篇幅短小,短的三五句话,长的也就十几行百来个字。主题单一,内容直白、通俗。富于想象,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

儿童对韵律与节奏的感受比成人更敏锐,需求更强烈,儿童诗和儿童的双重特点,决定了让儿童大声地读出来,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是教学儿童诗的首选。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宜变换花样朗读,如师生对读、男女生合作读、小组比赛读,拍手读、点头读等,学生在富有趣味的大声朗读中,熟读成诵,其中的道理、情感自然心领神会。

一位教师在教学《动物儿歌》时,先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动物名称、在哪里、做什么,然后有节奏地提问“什么/半空/展翅飞”“蚯蚓/哪里/造宫殿”“蝌蚪/池中/干什么”,学生则有节奏地回答。在教师的引领下,师生间采用合作对读、拍手读等形式,将这首充满童趣的儿歌,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律,读出了趣味。接着,教师让学生仿照课文创编儿歌,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诗歌王国里自由翱翔,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师不但要从儿童诗的内容出发,教学生处理句子的停顿,使学生能根据停顿的划分,读出儿童诗的节奏,还要从儿童诗的情感表达出发,引导学生注重内部节奏,也就是情绪的变化。正所谓“情动于中行于言”,只要情感达到了,读出自己的心声,每个人都是朗读高手。

二、搭建“梯度”,美读散文语言情韵

如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项链》,就出现了带有多个“的”字短语的长句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读好“的”字短语,进而读好长句子,最后连句成篇,读通全文。以下是笔者执教《项链》一课时朗读指导的教学片段。

师:下面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边读边想,课文中一共出现几条项链,分别是什么做的?

生自读课文。

生:两条项链。

师:哪两条项链?

生:彩色的项链和金色的项链。

(出示“彩色的项链”,指生读)

师:除了“彩色的项链”,我们还可以说彩色的什么?

师:是啊,“的”字的本领特别大,可它却十分谦虚,读它时要又轻又短,一下子滑过去,听老师示范。

生读。

师:彩色的项链是什么做的?

生: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师:谁来读好它。

(出示词卡“海螺和贝壳”)

生读。

师:他读得多有节奏啊,因为他在“海螺”后面停了一下。谁再来试试?

生读。

师:我们把“小小的”连上去,你会读吗?

生: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生齐读。

师:那金色的项链又是什么做的呢?

生:快活的脚印。

师:这些“的”字词语放在一起,你会不会读好它?(“的”变淡)你看,“的”字已经隐身了。

生齐读。

师:现在这四个词语跑进了句子里,变成了一大段话,有没有信心读好它?

生齐读。

低年段的学生难以从理性认知的层面理解句子的结构与层次,教师将长句子进行合理划分,指导学生先读好划分后的短语,降低了长句子的朗读难度。像《我多想去看看》《端午粽》《一匹出色的马》等课文,都可以采用先读好长句子,再读好全篇这样的步骤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

还是以《项链》这篇课文的朗读指导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就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描写大海、沙滩、浪花特点的词语,再通过看图片、做动作、听声音、说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又宽又远”“又长又软”“雪白雪白”“哗哗地”等词语的意思,再告诉学生朗读时,要一边缓缓地读,一边慢慢体会大海的辽阔、沙滩的柔软、浪花的美丽,最后让学生带着对大海的赞美,用舒缓柔和的语气读好整段话。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技巧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内容基础上的准确把握和表达,而不应该脱离文本单纯指导语气、语调、停顿等,任何脱离文本意义的指导,都是没有意义的。

三、创设情境,演读童话角色形象

生动具体的形象、真实有趣的场景对低年级儿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低年级的教师在指导分角色朗读时,经常会让学生戴上头饰,装扮成各种动物的样子,模仿角色的声音读。这样的分角色朗读,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是读悟脱离,将指导朗读方法与分析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分离开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厘清角色形象(角色和讲述者)的基础上,聚焦角色语言,揣摩角色性格,再现生活场景,读活角色形象。以下是笔者在教学《狐狸分奶酪》时的教学片段:

(出示课文第二到五自然段)

师:狐狸是真心想帮小哥俩吗?

生:不是的,他是想把蛋糕吃掉。

师:明明想占便宜,却打着帮助人的幌子,这只狐狸怎么样?

生:太狡猾了。

师:他此时的笑是礼貌的笑吗?

(师拿出狐狸头饰,让学生选择贴上合适的表情)

师:(生选图1:奸笑)现在,请你笑出声来读一读。

(学生一脸奸笑地读狐狸的话)

师:狐狸这样笑不是一下子就暴露了自己?

生:狐狸表面上装作有礼貌,实际上在打歪主意。

师:对,狐狸的笑应该笑得“真诚”,(换成图2:真诚的笑)让熊哥俩觉得它真是乐于帮忙的大好人。

(教师示范,学生再次朗读)

师:像这样表面上扮好人,却暗地里打着歪主意的人,我们就叫他——

生:狡猾的人。

学生带上头饰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指导要着重引导学生找准“角色定位”,“讲述者”要指导学生读得通顺、自然;“角色”要根据不同的角色特点读出角色的气质。案例中,教师紧扣一个“笑”字,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狐狸表里不一的狡猾性格,再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表情贴在狐狸头饰上,将思维成果进行情境化的呈现,帮助学生读出了角色感、故事感和情境感。

四、突出示范,品读古诗文化意蕴

低年级的古诗朗读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感情要饱满真切,其感情基调往往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因此,读出“感情”一定是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枯燥的解词析句的教学方式,会让古诗的意蕴荡然无存,学生也就很难爱上古诗词。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音诗画相结合,把学生带入古诗描绘的意境中,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强弱的变化,呈现出诗歌诵读的美感。

古诗朗读需要一定的技巧,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前两句写的是登楼所望的情境,景象壮观,气势磅礴,按照常规应用较高的声音朗读,实际上“入海流”三个字却宜逐渐减缓力度,降低音量。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语势越来越强,声音却不能越来越高。教师如果生硬地讲解这些朗读技巧,学生只会越听越糊涂,此时,教师的正确示范就显得至关重要。

如果想给予学生最好的朗读指导,教师理应是学习朗读的专家,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清楚地了解到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朗读才最容易进步,才能向学生传递朗读的魅力。

猜你喜欢
儿童诗项链文体
教案《创作儿童诗》
另类文体巧谋篇
Blowwom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可爱的冰项链
真项链,假项链
真项链,假项链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