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迪 张晓慧
(武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基于网络技术的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集众教学模式之所长,但凡是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最大化的,都能为它所用。同时,它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将课堂课外、线上线下学习有机结合。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可能具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或动机,分析他们的英语学习需求,并将这些需求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无疑能极大调动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热情,建立一个积极高效的教与学环境。文章在需求分析理论视阈下探究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以期从新的角度分析“混合式教学”这一概念,为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些参考。
混合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媒介和学习环境相融合”,属于教学设计的范畴。“它并非是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的简单结合,而是对教与学所有要素进行合理筛选和优化组合,试图创造一个最有效的学习环境”(钟玉琴,2017)。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注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协作性,尊重学生个性,在此基础上,它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创新,将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相结合,做到教师引导和讲解的最优化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最大化。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开展须以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为导向,只有深入了解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需求,教师才好“对症下药”,尽可能地发挥出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需求分析是“针对既定的学习目标,在课程设计的不同阶段,从多种信息源利用各种调查手段,获取在现有条件下怎样才能成功完成学习目标的信息的过程”(李慧君,2017)。随着需求分析理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助于教师进行合理且有效的课程设计。
研究者在一所民办高校承担“新视野大学英语”和“视听说教程”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内容涉及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普遍对听和说的内容更感兴趣,在“视听说教程”课上的表现更为活跃。究其原因,一是该门课程教材涉及的话题更为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有关饮食、异域文化等主题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二则是学生有提高听力和口语的主观需求,无论是出于兴趣还是现实需要,他们都更愿意将精力投入英语听力和口语中。此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习惯。有些学生习惯了记和背的学习模式,虽在课堂上可能并不活跃,但在词汇等阶段性测试中表现良好;而有些学生善于课堂互动,却疏于课后巩固。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这些差异,才好对症下药,开出良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观察了解学生的这些特性,还可以通过问卷、访谈、测试等多种方式来收集学生的需求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并结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混合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英语水平,实现他们的英语学习需求。
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并非仅限于课程设计之初,教师须根据他们的学习进展情况定期反复地收集相关信息,不断为英语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对后续教学作出相对应的调整。考虑到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多样性,教师要按学生需求的有效程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学生的有效需求必须满足两点要求:其一,符合外界对他们英语学习的目标要求;其二,能在现有条件下得到满足。例如,学生想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需求就属于有效需求,应纳入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设计中。
有效需求可分为差距型标准、需求用途标准和需求主体标准等,文章将从这三类标准出发,具体探讨有效需求指导下的大英混合式教学。
差距型标准指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具体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则是学生需要达到的英语水平与实际英语水平之间的差距。差距型标准涉及三个重要的概念,客观需求、客观缺乏和主观需求。客观需求指学生需要达到怎样的英语水平才能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客观缺乏指学生理想的英语水平与实际英语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也是他们需要努力弥补和学习的方向;而主观需求则指学生主动想要学习的东西。由于混合式教学注重教师引导、讲解的最优化以及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最大化,如何合理地运用网络学习技术,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学生主观需求和客观缺乏之间搭建桥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然而现实中,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缺乏往往存在着偏差。在研究者所任教的院校里,大多数学生在“客观缺乏”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努力空间。在进行四六级听力、阅读、翻译和写作的技能训练时,学生似乎更愿意将精力放在听力、翻译和作文上,而忽略了对阅读的训练,故听力、翻译和写作属于学生的主观需求,而阅读则是他们的客观缺乏,学生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在阅读部分。除了认知上的偏差,学生还普遍存在线上学习自控力不足、课外学习自觉性不够的问题,需要在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设计中得到有效解决。
为扭转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在课前预习阶段,选取学生们普遍感兴趣且跟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配合难度适中的阅读任务,发布到线上学习群里作为预习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在课堂内化阶段,秉承着“分门别类、一材多用”的原则,以教材中的话题为例,将所有搜集到的线上学习资料按话题一一归档,方便在设计课程时能随时取用;对于好的学习材料则要物尽其用,将其与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结合,借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学生主观需求和客观缺乏之间的空缺。针对学生线上学习自控能力差、课外学习不自觉这一问题,可适当增加阶段性测评的比重,采用丰富多样的成果展示形式,并结合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多元评价手段,在提升学生对线上、课外学习重视的同时,也能充分给予他们自我发挥的空间,从而达成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目的。
需求用途标准指可以根据用途的不同将需求分为工作需求、学习需求、考试需求等。不同的学生对于英语的用途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浓厚,学习英语只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最终顺利毕业,英语学习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考试需求;而对有浓厚英语学习兴趣的学生来说,英语学习不仅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开阔他们的眼界,还能对他们未来找工作带来一定帮助。考虑到学生多样的用途需求,教师在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设计时应充分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例如有针对性地将任务难度梯度化、准备多项任务类型让学生能自行选择等。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实则已迈出第一步,有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
需求用途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偏好也有一定影响。有工作需求的学生可能更偏重于英语听力和口语的提升,而有考试需求的学生则会更注重课本基础知识的积累。故如何在混合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均衡地学习英语,这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针对这一点,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将预习任务多样化,而非仅限于阅读材料;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应结合教材内容对听、说、读、写、译的比重作适当调整,并结合一些小组任务,给予学生更多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需求主体标准不仅考虑到学生的有效需求,同时也将教师需求、学校管理者需求、社会需求等考虑在内,须各方需求相互妥协,共同指导课程设计。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故学生需求和教师需求是最为关键的两个部分,在众多需求中占主导地位。需求主体标准下的混合式教学侧重于结合课堂参与各方(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发挥各个教学方法的优势。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有效需求主要包括对英语基础技能提高的需求、通过四六级等考试需求以及未来工作需求;而教师在教学中的有效需求则主要是职业发展需求等。学生和教师的有效需求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教师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利用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优势,不断进行课程创新,方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有效需求;同理,深入了解学生的有效需求并想方设法地去满足,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的课程创新。
混合式教学是在网络学习大环境下孕育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一方面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利用网络技术打破了学生学习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给了他们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它对于教师的课程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以学生的有效需求为导向进行混合式教学,这样能有助于产出深入学生内心的教学内容,从而打造出有针对性且高效率的大学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