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琴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城东初级中学,福建仙游 351200)
在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素养是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时空观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完整有序的历史知识体系,还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打好基础。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科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历史是人类的“过去式”,历史教学讲述的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纵观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大事、要事,看似具有独立性、突发性,其实它们都有特定的时间背景,都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重要的维度去分析和研究。时空观念是指将史实置于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去观察、分析和理解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教师需要运用历史纪年、时间轴、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分析历史的阶段特征。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只有形成历史时空观念,才能站在特定的时空观察、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及文明的横向交流。过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在时空观念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前,许多学生习惯通过死记硬背记忆大量孤立的史实。但是随着历史知识越积越多,他们很容易将一些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混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借助一些合理的路径讲述历史,有助于学生认清历史的来龙去脉,获得更深入的体会和感受[1]。
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纪年方式,如年号纪年、天干地支纪年、民国纪年、公元纪年等。其次,教师要借助一些题目培养学生对常用时间的计算能力。
例如,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秦汉时期,那么,秦汉时期大约存在了多少年?( )
A.440年 B.400年 C.480年 D.500年
学生如果对公元前、公元这两个重要的概念不了解、不清楚,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答案。因此,在讲解这道题时,教师可以借用数学中的“数轴”来绘制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时间轴”并计算时间。两者的区别在于数轴有0 这个数字,但时间轴在公元前1年和公元元年之间没有公元0年概念。
用时间轴来计算时间,呈现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序,有助于学生弄清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分析讲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果逻辑,能引导学生建构完整有序的历史时空观。
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时,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时间、时空,这样才能得出全面、客观的答案。历史年代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借助历史年代表,我们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排列位置、历史发展顺序,对历史发展走向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历史年代表不仅是历史年代大全,而且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初中生的身心还不成熟,在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方面缺少技巧与方法。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教师可以将历史年代表运用到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记忆历史发展顺序,按照历史发展进程讲述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2]。
例如,在教学关于北宋的历史时,教师可以结合两宋的朝代更迭特点提出几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唐代没有南唐和北唐,而宋朝则有南宋和北宋?历史上还有哪些朝代有前后或者南北、东西之分?”学生如果不熟悉历史朝代表,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遗漏。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谁会背诵中国历史朝代表?”接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国历史朝代表,讲解中国历史上那些有南北、东西和前后之分的朝代,如西周和东周、西晋与东晋、西汉和东汉等,纵向指出这些朝代在历史上的时间位置。最后,教师可以借助横向历史年代表,讲述北宋和南宋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序的时间轴,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时空观念是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综合。历史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是相互统一而彼此独立的。如果说历史年代的记忆,是培养学生历史时间观念的基础,那么,历史空间意识则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描述与分析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要重视历史的时序性,还要重视历史的空间性,充分利用可视化教学资源和方式赋予历史教学以较强的直观性,让学生明确具体的地域空间,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拓展学生的思维。地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是历史教学中的常用工具。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地图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例如,教学“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在讲述奴隶制度与残酷的殖民掠夺的关系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方殖民者所开展的“三角贸易”的罪恶本质,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展示“三角贸易”的路线,并在地图上利用小图标标出殖民地的特产(甘蔗、棉花和烟草),用不同颜色的箭头表示“三角贸易”的出程、中程和归程。例如,用橙色实箭头表示出程,出程即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携带枪支、杂物等乘船到非洲的路线;用绿色箭头表示中程,中程即非洲的黑人被运往美洲的路线;用绿色箭头表示归程,在归程中,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被带回欧洲。地图能直观展示早期西方殖民者在大西洋海域殖民扩张掠夺的空间变化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而使学生理解早期西方殖民者争夺海权,积极活跃于世界舞台,为了资本原始积累,把非洲、美洲卷入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对非洲、美洲、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类历史具有复杂性,历史现象发生的时空经常是相互交织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古今中外的重大史实,建构起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时空观念,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纵向上,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古今某些重大历史事件,观察、思考历史发展的走向,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规律、本质、经验教训等,完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例如,引导学生梳理古代国家对地方的治理,比较西周的宗法分封制,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下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等制度的异同。通过对这些史实的比较,学生就能理解国家对地方治理的趋势是逐渐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结束分裂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
当然,教学过程中同样重要的是进行空间上的中外对比。例如,比较明清时期的东西方社会发展状况,使学生理解中外历史在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一些近代文明因素,但由于农耕文明的强大惯性,中国固守传统农耕文明、闭关锁国,失去了利用世界市场发展工商业经济的机遇,最终导致东西方文明的兴衰易位,以及近代中国被西方工业文明强势炮轰国门的艰难历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世界历史整体性和关联性的时空观念,也有助于他们形成开放多元的全球意识和积极主动学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进取意识。
综上所述,历史具有时间和空间属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要以时间为线索和纽带来讲述历史事件,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用发展、联系的眼光来认识历史、思考历史的能力,实现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