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楠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陕西西安 710018)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在学业上有所成绩,还需要促进其身体素质、身心健康发展,使其全面成长为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新时代青年,加之高校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因此体育教学改革正在不断加强。跆拳道是一种具有竞技性、对抗性和健身性等特点的运动,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可以使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不同于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方式,增加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更多高校学生积极加入到体育运动中,增强体质,让学习、生活更加健康规律[1]。
跆拳道训练的开展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多重价值和意义,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传统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不足,让学生提高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以此增强个人的身体素质,用健康的体魄面对学习与生活。
第一重价值是跆拳道课程的开展能够丰富高校体育训练的内容。拥有多种运动特点的跆拳道课程让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一样的体育知识与学习方式,从而加深对跆拳道课程的喜爱程度,也从根本上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使体育运动能够不断创新与发展[2]。
第二重价值体现在高校学生的整体发展上。跆拳道训练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其竞技性、对抗性训练,提高学生抗压力以及保护自我的学习能力,且对学生个人身体健康有所帮助,能够增强其身体体质与免疫力,使其保持健康活力[3]。
第三重价值则是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跆拳道教学能够促进教师训练水平的提高与创新。同时,这对高校跆拳道训练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价值,能够推动高校跆拳道文化的形成与成熟,使跆拳道运动的地位有所上升,进而促进高校跆拳道运动品牌的建设,让更多学生加入到跆拳道学习中[4]。
虽说跆拳道训练课程的设置,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也能够推动高校体育制度的改革,但其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只有全面调整与解决跆拳道训练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跆拳道在高校体育运动中的发展[5]。
跆拳道体育课程与传统的体育项目有一定的区别,其本身的历史文化和运动特征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将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结合,但由于目前高校引进跆拳道课程训练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对于跆拳道文化和运动方式并不是很了解,从而导致高校在制定训练目标时存在模糊的问题[6],比如一部分高校在进行跆拳道训练时,只注重学生对于动作的学习,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忽略其心理健康的发展,长期训练会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训练目标模糊容易使教师在跆拳道训练中无法找到正确的引导方向,在训练中会使学生出现极大的盲目性而不能发挥跆拳道训练的真正作用,导致学生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7]。
目前,大多数高校开展跆拳道的主要方式是以课堂训练为主,这种方式会带来训练思想与内容陈旧、训练方式单一枯燥、考核评价不合理科学等问题,有一些高校开设跆拳道课程不注重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一味地把跆拳道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使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严肃,难以引起学生对跆拳道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有一部分高校着重教会学生一些跆拳道的运动技能和动作,而忽略了跆拳道所拥有的体育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引起一系列的问题[8]。
高校课外活动比较丰富多彩,有多种项目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然而体育类的课外活动一般是以比赛为主,跆拳道训练也不例外,大多数高校学生通过跆拳道课程的学习后会把比赛当作课外活动,缺少其他形式课外活动。此外,跆拳道比赛对学生的水平要求比较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去比赛很容易受伤,难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9]。
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开设跆拳道课程训练,但在专业教师的引进上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高校跆拳道教师人数比较少,难以开展更多专业的训练和运动,导致课堂训练的效果比较差,无法提高跆拳道的训练质量。跆拳道教师是提供专业训练最为重要的传授者,倘若缺乏专业的教师,将会影响到跆拳道的训练成果和发展,无法让学生全面体验到跆拳道的文化与运动所带来的魅力[10]。
面对跆拳道训练在高校发展的问题与不足,需要通过学校、教师与学生三者相互配合与交流,不断调整与完善跆拳道课程的设置,以更加专业科学的训练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跆拳道学习方式,以此提高高校学生对跆拳道训练的参与度,让跆拳道运动不断发展[11]。
高校跆拳道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才能让学校与学生朝着专业、健康的方向发展,首要目标是要强调跆拳道的运动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体质健康上,还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的促进;其次是要强调学生发展体育运动的目标,高校要注重每一位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和学习的主动性,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个体差异,让学生掌握适合个人终身发展的运动技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形成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保障跆拳道训练的专业性,不断提高跆拳道训练的质量[12]。
想要创新跆拳道课堂训练,就需要在训练理念、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及手段方面有所改变与更新。跆拳道教师要时刻将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训练理念融入课堂中,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养生良好的学习与运动习惯。在跆拳道训练内容的设置上,要不断更新教材的内容,除了基本的跆拳道技术动作和理念之外,还要对文化知识、运动安全以及比赛规则等知识进行普及,让学生从整体上加深对跆拳道运动的理解[13]。在训练方法的创新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设置多种体育运动方式,如与跆拳道有关的游戏、比赛和合作对抗活动等,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跆拳道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团结友爱的好品质。此外,教师也可以积极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如大数据、新媒体、智能软件等,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跆拳道训练,增强学生了解跆拳道文化、学习跆拳道信息的兴趣,也可以延伸训练范围,最终不断完善训练体系,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途径[14]。
高校想要丰富课外跆拳道活动,可以在课余时间设立多种形式的课外跆拳道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加。高校在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时,可以定期举办与跆拳道有关的文化节,提高跆拳道运动在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地位,组织学生进行跆拳道表演和比赛,同时可以举办跆拳道文章征集、摄影、文化交流等活动,大力宣传跆拳道文化节,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跆拳道运动的魅力[15]。
跆拳道是一项双人实战性运动项目,个人想要真正掌握跆拳道关键技术,并提升自己的各种技能、实力等,就需要到实战训练中去磨炼。对于实战性跆拳道训练项目,教练需要注重形式的创新性、独特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实战技术,培养学生敢于吃苦的品质。在实战练习时,教练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各种防守和攻入技巧,并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巩固,从而随机应变,提高应对能力[16]。另外,教练需要注意,在实战训练中更考验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此过程中,如果两人之间的实力水平不相当,学生的被动受打很多,此时学生稍微出现畏惧心理,可能就会被打得更多,长期处于被打状态,则可能导致受攻方失去力量和信心。在此训练环节中,教练需要不断引导受攻方,增强其勇气和力量,让其通过实战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耐力和抗挫折能力,从而巩固个人实力[17]。
高校大力发展跆拳道文化,最主要的一点是要加强跆拳道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跆拳道训练的能力和训练质量{18]。高校要招聘专业的跆拳道教师参与日常训练中,可以优先选择退役的跆拳道运动员。在课堂训练时,跆拳道教师要充分发挥作用,将跆拳道文化融入训练中,并定期带领学生到其他高校开展交流与培训活动。教师间应当建立考核与分享制度,以此促进跆拳道训练的发展。另外,学校也需要重视对内部教师进行培养和教育,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和德育培养,并要求体育教师加强自身的跆拳道实力,提高自身的训练能力和素质,也需要促使体育训练专业素质由内延向外延转变,由专业基本素质向核心素养转变[19]。
针对于以上高校跆拳道训练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学校需要加强重视和改进,采取各种方法措施不断完善跆拳道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学生深入学习,不断发展[20]。首先,学校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推动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标准既需要对学生基本的跆拳道动作进行规范、约束,还需要对学生基本的跆拳道技能运用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通过实战练习和理论课成绩,以评价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巩固、练习等[21]。且学校也需要注意保持评价标准的层次性、针对性、适用性,要将学生的基本态度、学习能力、出勤情况、成绩变化等都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并根据学生个人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优化,最终建立完整的动态性综合评价体系[22]。此外,对于评价方法的选择,学校需要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进行综合,将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个人评价等都进行有效融合,从而体现出评价多元性的特点,并适合学生的多样化发展[23]。
综上所述,高校引入跆拳道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丰富学生的体育运动方式,让学生在体育项目上有更多的选择,面对跆拳道训练过程中存在训练目标模糊、课外活动单一以及缺乏专业教练等问题,需要通过明确训练目标、创新课程训练、丰富课外活动和加强师资队伍等对策来解决,让跆拳道在高校体育运动中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