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刘小学 庄韬光 孙祥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 北京 100083)
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是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核心力量。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对其未来的发展和工作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始终是国家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多年来国家致力于改良中小学体育教育,力求为青少年提供更加科学的体育教育服务[1]。户外运动课程是近几年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重要项目,它指的是中小学体育要拓展户外运动空间,让学生在户外的环境中,有效锻炼自身身体机能素质。但若要行之有效地利用户外运动提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需要教育人员对开设户外运动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解读,从而充分明确户外运动的优势之处,并设立具体的实施路径,如此才能保障户外运动课程的开展,并使其起到预期内的效果[2]。
从近几年教育部所反映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监测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持续下降,并且已经出现了全方位下降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大不如前。许多学校都表示,近年来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也在持续下降。首先,日常中因感冒和过敏等问题而请假的学生人数有所上升;其次,在当地发生大面积季节性疾病时,中小学生的病假数目也比往年增加了许多。而对这一现象,校医纷纷表示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持续下降,导致学生的抵抗力也相对下降。由此可见,身体素质水平持续下降不仅成了比较严重的问题,更是直接威胁到了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
据全国学生体质检测网公布的数据,中小学生中体重过重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在温饱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的当下,仍然有部分学生存在营养不良情况。而过度肥胖和过于瘦小的情况同时出现,导致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出现了十分复杂的矛盾现象。导致肥胖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不健康的饮食所引起的,也可能是饮食过量导致的;导致瘦小的原因也包含不健康的饮食等。但实际走访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肥胖和瘦小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缺乏体育锻炼。缺乏锻炼会令学生的基础体能持续下降,无法满足正常的成长需要,更容易对学生的内脏和大脑造成负担,产生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
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这是因为在新时代内,传统意义上的高等级专业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全新需求。国家和社会都需要既具有高等级专业能力,也具有较高素质素养的综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更具有责任心、同理心,能够充分践行人本主义思想,维护社会发展的平和。而要做到真正的素质提升,就需要“从娃娃抓起”。户外运动课程虽然表面上是体育教学的户外拓展,但户外运动更能够锻炼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令他们能够熟练与他人沟通,明确自身能力的优缺点,并学会如何借助外部条件取长补短[3]。这些都是课堂教育、口头教育无法达到的教育成效。因此,开设户外运动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
一般而言,户外运动课程是校内体育课程的户外延伸,这说明校方要开设户外教育项目,就必须从专业的体育教学和体能训练学科入手,充分保障户外运动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基于专业角度建构的课程,需要教师结合真实的体能训练资料、数据,建构适应中小学生的训练计划[4]。同时,户外运动课程的参与应具有强制性,每位学生都需要参与其中。如果体育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户外体育锻炼,必然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而不去锻炼。但当户外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时,学生就必须要参与其中,这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中小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时间、效果,无论程度如何都可以适当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现代教育理念中,除了强调要做好学科教学、专业教学外,也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挫折教育,要令学生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的独特价值,更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承受力[5]。户外运动课程包含山地探险、森林探险等回归“自然”的内容。这些问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锻炼他们应对挫折的勇气,更能够令学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夯实社交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因此,开设户外运动课程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可以促使中小学生成长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考虑到中小学生的体能素质平均水平有限,建议校方在开设户外运动课程时,照顾到学生体能上的薄弱性,尽量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设定具体的课程。为了使学生能够从容应对山地、森林等户外运动任务,校方应该先对学生进行基础体能训练。基础体能训练可以先在校内开展,可以利用校内的健身器材,有效提升学生的基础体能素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慢跑10min充分热身并拉伸后,再进行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可以通过蛙跳、蹲起跳等形式开展,10个动作为1组,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做3组,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做5组及以上,具体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体能水平进行调整。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体能方面的弱项安排不同的训练计划和内容,但务必要重视训练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爆发力、柔韧度、耐力等素质都要得到充分的锻炼。
当学生的基础体能取得良好的成果时,教师可以适当开展综合素质的训练。综合素质指的是以体能训练为主,包含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社交能力教育等一系列培养学生必备素质的综合性教育[6]。综合素质训练一般都会在校外环境中开展,例如组织学生前往安全的自然环境“探险”,在丛林、山地中感受自然风貌。训练期间,学生要携带好食物、水等基础资源,教师要携带好应急用品及医疗包。教师可以在训练过程中为学生下达锻炼任务,如在规定时间内跨越土坑、攀爬至更高层等,从而利用复杂的自然环境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力和控制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将他们分成小组,折返跑搜集树叶、石头等物件,继而在安全的情况下锻炼学生的爆发力和耐力。户外运动的自由性较强[7],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年的体育教学需求去调整教学内容,使其难度适宜,进而达到运动目标。
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优势极强,能够从身、心两个层面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但校方若要保障户外运动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积极开拓场地资源,不要将户外运动局限在操场上、班级外。而是要将视角放置在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也为中小学生提供开拓视野、强健体魄的新环境。校方可以与当地的旅游产业、旅游品牌进行合作,由旅游品牌方在一定时间内提供相对安全、人流量较少的场地资源,校方带领学生前往相关区域内进行户外锻炼。
许多院校不能开展户外运动的根本原因往往是家长认为户外运动的危险性过高。对此,校方需要加强户外运动的安全防范水平,令家长安心,也令学生参与训练期间能够更加安全。对此,体育教师需要提前前往探险地,找到环境相对安全、地势相对复杂但跨越难度不大的路程,排查和消除路程中所有的危险性因素(如存在坠落危险的岩石、过于松散的土壤层)后,将这一段路程作为综合素质训练的主场地。同时在学生独立运动的过程中,校方需要保证一个班级内至少有2名教师和1名校医跟随[8],并时刻紧盯学生的运动状态。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了不良反应,要及时暂停活动进行处理。
理论上,户外运动课程的开展仍然由体育教师负责,校方虽然能够在宏观层面上保证场地的安全性,但却不能细致管理。对此,校方便应该积极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助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以专业的态度去应对。校方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与专门的户外运动训练,要求教师积极学习户外运动的安全防范措施,并且要督促体育教师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学生在户外运动期间,教师能够有足够的体力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从而真正有效地提升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安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