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京帅,肖焕禹
全球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而文化的竞争又是全球城市竞争的核心。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近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了独特的城市精神。2007年8月21日习近平就提出:“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质更突出一些,建设国际大都市,综合实力反映在文化上。”[1]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奋斗目标首次被写进市党代会报告。上海提出至2035年建成卓越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简称“五大中心”)和文化大都市。201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的目标。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明确提出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加快打造一批海派特色突出、 城市特质彰显、 内涵价值丰富、感知识别度高的国内国际知名文化品牌”[2]。经济是物质基础,文化则是城市的根与魂,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提升大城市软实力的客观要求,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城市文化定位为体育文化中心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从联动共享到均衡发展,体现了一体化和高质量的发展要求[3]。随着上海和长三角的深度一体化,长三角作为世界级“经济型特大城市群”和“文化型特大城市群”将实现高度重合,以“一核五圈”为空间布局的长三角城市群将形成高度互联互通的文化共同体。在江南文化、海派文化、都市文化、创新文化、时尚文化、金融文化、海洋文化等相结合的基础上,上海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的文化战略交汇点,有利于打造以上海为中心的体育文化新高地,促进长三角地区体育文化的融合和活力迸发,也将有力推动上海建设更具影响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进程。
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对城市发展具有多个维度的重要价值。2015年7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上海市政府出台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这一目标[4]。此后,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和自身条件,上海不断深化拓展关于体育城市的认识。2016年《上海市体育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围绕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形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基本框架[5]。2017年5月,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任务写入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2020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再次明确要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6]。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城市体育文化。纵观当今全球著名城市的发展目标,诸如纽约、巴黎、伦敦、巴塞罗那等许多城市都把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力打造属于城市特有的体育文化品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就要明确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路径。目标对规划结果的预期目的指明方向,具有维系政府或组织各方面关系指导方向的核心作用。清晰的目标是动力产生的源泉,会引导和激励人们通过努力把它变为现实。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极大提高”[7]。为加快建设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2020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 《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纲要》的发展目标再次明确了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分三步走: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名片。到2035年,迈向更高水平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文化全球传播力、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明显提升,体育文化品牌、作品、阵地的规模效应凸显,本市高校体育院系跻身软科全球体育类院系学术排名50 强。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形成“一城一都四中心”的发展格局[8],“建设全球更具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是一项重要的建设目标。推动上海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大到国家和民族,小到企业,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进程中,发展上海的体育文化,提高上海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4]。因此,新时代上海建设全球更具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的目标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上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时代选择。从上海城市进化的历史来看,近代时期上海就是中国乃至全球体育发展的重要城市,并形成了具有独特气质的城市体育文化;现代以来体育文化成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上海的城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纲要》主要任务指出要坚定体育文化自信,绽放体育文化光彩,彰显上海城市的独特气质,让体育文化塑造城市品格、融入城市血脉,并提出了让体育文化立起来、让体育文化活起来、让体育文化走出去三大举措,探索一条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进一步提高上海文化发展的软实力,使体育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印记。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也是最早接受西方文化且较早进入现代化的都市。近代伴随西方文化大量涌入,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和开放性的城市文化[9]。早在2007年习近平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1000 天接受央媒采访时曾经指出:“一个城市没有个性,就没有灵魂,中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一定要保持、延续自己的历史文脉。”作为我国近代体育的发祥地,上海形成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体育文化,体育与城市文化相伴而生。
体育在上海首先是以一种休闲文化方式出现的。一些西方流行的体育项目,以运动休闲为主要形式传入上海租界内,促进了上海城市近代化和体育发展的进程,并为全国体育发展作出贡献。19 世纪中期,跑马、保龄球、田径、网球、国际象棋等休闲体育类项目被引入上海,丰富了上海民众业余休闲文化生活;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篮球、排球、足球等欧美主流体育项目开始传入上海,成为近代上海社会开展普遍、也最受欢迎的竞技项目。体育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方式,伴随着西方文明来到上海后,最初以休闲娱乐的方式呈现在上海市民面前,引发市民积极参与,逐渐发展成为市民的生活内容,并形成体育休闲文化。西方体育文化在上海的传入及改良,对上海市民进行了体育的启蒙教育,推动和加速了体育文化的发展转型[10]。
现代体育特征的赛事文化初具雏形。1924年第一个全国性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办公地址设在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成立,实现了从依赖洋人办体育到国人自己独立组织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的转变。作为中国奥委会的前身,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筹办了民国时期第四届到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以及上海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使具有现代体育特征的赛事文化逐渐融入到了海派文化。在被动和主动接受西方体育文化过程中,体育文化逐渐融入上海城市文化,体现了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精神,一定程度塑造了上海海派文化城市的个性。
中国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从上海起航。追溯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最早是在清末1907—1908年,已有人在报刊上发表关于奥林匹克的言论,并开始向国人宣传奥林匹克文化,介绍奥林匹克的宗旨,宣传奥林匹克对青年的教育意义。1932年7月6日至7月7日,上海新闻界、体育界及团体为刘长春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饯行,《申报》也以《赠刘长春君西渡赴美》为题报道了刘长春此行的重大意义。自此,中国人的首次奥林匹克之行从上海起航,也留下了这段难忘的奥林匹克文化记忆[11]。同时,也使奥林匹克文化融入上海体育文化之中,逐渐形成其“海纳百川,兼容中西”的体育文化风格。
上海体育文化中心建设是在近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继承上的升华,是一脉相承的都市体育文化建设。现代上海体育文化继承了近代上海体育文化的精华,吸收了各种优秀的外来体育文化,凝练出更加优秀的上海体育文化,体现出生活性、竞技性、开放性的现代体育文化特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上海体育事业获得极大的发展,体育文化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海市民有着浓郁的体育情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民健身文化日益普及,文化形成的标志是一种习惯,或者说是生活方式。截至2019年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3.7%,上海市民人均体育消费2849 元,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到2.38 m2,体育参与逐渐成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竞技体育在国内外赛场上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运动项目竞技文化氛围浓厚,田径、体操、乒乓球、游泳等项目在世界大赛中屡创佳绩,涌现出了徐寅生、朱建华、姚明、刘翔、王励勤等不同时期的世界级运动员,展现了上海竞技体育的文化精髓。
20 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城市特色文化优势,上海连续举办一系列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在F1 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 大师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等传统赛事的基础上,近几年又增加了世界游泳锦标赛、 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上海赛区)、世界武术锦标赛等,全力打造国际体育赛事之都,让上海市民领略不同项目的文化魅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体育赛事文化。体育赛事举办后给城市留下了宝贵的体育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体育场地的历史文化、体育人物故事、项目专题展览等,赛事文化也铸就了上海城市文化品牌。
上海作为近现代体育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厚的体育文化遗产资源,为了保留和记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上海市政府提出 “城市文化记忆工程”,保护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根脉。2014年精武武术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武体育会以“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倡导“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精武文化融入了传统武术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是上海本土体育文化的杰出代表,发展成为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社会组织。近几年,精武体育会在世界各地陆续成立分会,传授弘扬中华武术文化,进一步促进了精武文化与异域体育文化的交融,精武文化本身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体育与武术,超越了民族与种族,成为上海一项不可多得的城市主题文化品牌。
文化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软实力的主要体现。到2050年上海要全面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文化将成为体育城市的核心和灵魂。在“一城一都四中心”的发展格局中,上海建成更具全球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归根到底是要发展上海的体育文化,让体育文化立起来,体育文化中心的建设才真正有了根基,才能建设成功。现代体育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包括了健身、竞赛、表演、仪式、场地、精神诸多要素,最强大的体育文化可以成长为一种城市的文化基因代代传承。体育文化和全球体育文化中心的建设是因果关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立什么样的体育文化关系到上海全球体育文化中心建设的方向,甚至可能影响未来上海的城市体育文化形象,随着国家文化强国和文化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体育文化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要让体育文化立起来,首先要明确立什么样的体育文化? 继而开始打造体育文化,然后做强、做大体育文化,最后建成体育文化中心。
上海建设全球更具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让体育文化立起来。首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打造为国争光、开拓创新、中外交融、独具魅力的海派体育文化。作为中国最发达的超大城市,体育正以自身的独特性,传播上海城市精神,展现上海城市文化面貌,为“上海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其次,加强海派体育文化建设,打造上海体育文化品牌,广泛开展体育文化宣传,讲好上海体育故事,引导人们树立积极乐观、自立自强、阳光自信的生活态度,激发全社会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良好风气。最后,体育文化具有精神引领的作用,充分挖掘体育育人的多元价值,涵养青少年体育精神,促进青少年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健康成长。在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背景下,扎实做好体育文化宣传,积极履行体育文化职责。人人要成为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传播者,人人要成为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这既是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内在要求,也是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人类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整合、导向、秩序和传续功能,其终极目标是以文“化”人。从游戏和竞技演进而来的现代体育,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时空的过滤,升华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活动和焕发人的美质与潜能的社会文化现象,不仅具有外在的身体活动形式与设施、器材等物态体系,还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行为规范等,以及心物结合的中间制度体系的内容,且形成具有独立形态价值的体育文化系统。在体育领域中,全民健身、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传播等各种活动,归根结底都是文化现象,都与体育文化密切相关。“让体育文化活起来”,需要来自体育文化系统每个组成部分的协同推动,只有让物态体系、精神体系、制度体系活起来,在体育文化设施、体育文化产品、体育文化服务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才能共同促进上海体育文化中心的建设,满足人们不断丰富的体育文化需求,更好地为大众提供优质的体育文化产品。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文化遗产。”[12]上海作为中国近代体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体育文化遗产资源,因此,上海建设全球更具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让体育文化活起来,首先要挖掘整理体育文化设施、史料、影像、人物、故事等资源,打造若干个兼具体育文化历史印迹和现代体育精神的体育文化阵地,保护好、传承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等体育文化根脉。其次,打造一批本土体育品牌,推进品牌国际化发展。当今世界已经步入文化创意时代,人们对新兴体育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以体育文化为主要资源进行生产,以经营方式向城市居民提供丰富的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体育文化繁荣是上海体育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实施体育影视文化、体育出版精品工程,打造更多高品质体育文化作品。最后,运动项目文化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运动项目文化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3]。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从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丰富体育文化产品等方面,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7],因而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举办更多集赛事体验、文化展示、体育明星互动、文化论坛等于一体的体育文化活动,是建设上海全球体育文化中心的任务之一。
2020年突出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世界的格局和秩序。后疫情时代,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崭新高度。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2013年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设立,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提供了国际化的战略平台。2018年11月起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是党中央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体育改革发展与我国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始终同向同行。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体育文化交流在上海对外开放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后疫情时期上海体育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上海建设全球体育文化中心,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体育文化走出去,加强体育对外交流,推动体育文化传播。
第一,建立以上海友城为主渠道的国际体育交流联盟,推进与港澳台体育的密切交流。早在1985年上海举办了 “上海杯” 国际友好城市足球邀请赛,2003年举行了首届上海国际友好城市运动会,通过友城体育交流的初步探索,体育文化交流为上海搭建起一个对外交往的新平台。自2012年起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先后与美国旧金山、捷克布拉格、西班牙瓦伦西亚、 美国芝加哥等结下友好城市马拉松赛关系,通过友城体育资源的互补利用,扩大上海马拉松赛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效应,不断丰富城市马拉松运动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截至2018年8月,上海及相关区已与世界上59 个国家的91 个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区)关系或友好交流关系,体育交流也将成为未来上海建设全球体育文化中心的重要内容。
第二,上海推动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与国家外交战略的对接,深化“一带一路”国家体育文化交流。例如,2019年5月举办“一带一路”嘉定杯上海友好城市象棋邀请赛,以体育为媒介,加深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友好城市关系[14]。第三,完善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会议与论坛举办、信息交流、奥林匹克文化与精神传承等功能,打造全球体育重要节点城市,加速推进上海世界体育文化中心进程。
城市是由市民组成的,广大市民的思想意识、品格素养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文化是现代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在长年累月的积累中形成的,体育文化同样如此。只有上海市民有了主动、自觉的运动意识,并把运动作为生活中“衣食住行”外不可或缺的“第五要素”,体育文化才有植根的基础[4]。“运动参与”包括体育赛事观赏参与和身体力行的直接参与,是衡量上海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参数,主动自觉的运动意识观念可以通过市民运动参与的情况来反映。根据《2019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 的统计,2019年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43.7%,19~39 岁、50~59 岁等年龄段的市民成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群体。与此同时,2019年上海市民体育消费水平也有所提升,上海居民人均体育消费达到2849 元。2019年,上海“体质健康”指数为86.9 分,青少年体质达标率97.4%,健康状况稳步提升[15]。
随着上海市民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全民健身的体育文化蔚然成风,健身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对于广大市民来说,运动不仅是锻炼方式,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海市民主动、自觉参与体育的观念意识的培养和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建设体育文化中心的重要任务,是衡量市民体育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体育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因此,要通过“体教融合”培养青少年体育观念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通过“体育与健康结合”培养中年人体育健康观念,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通过“体医结合”培养老年人的体育意识和科学运动方式,体育文化中心的建设必将促进上海市民体育观念意识的养成,不断提升市民体育文化素养。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身体活动中逐渐产生和形成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每个运动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历史,推广与普及体育文化,最好以具体的项目为切入点,通过故事来挖掘不同项目的规则、特点和规律,弘扬不同体育项目在人精神层面上的积极作用。上海建设全球体育文化中心,要加强以运动项目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建设,提升上海体育文化的软实力,发挥运动项目文化在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挖掘和提炼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精神,特别是要深挖项目中蕴含的上海元素,打造以上海运动员为主体的运动项目文化故事,如姚明的高度、刘翔的速度、常昊的深度。依托上海各类体育赛事,举办类似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的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展示,发挥运动项目在青少年培养中的育人价值,扩大运动项目文化在上海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方位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体育文化对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体育文化是一种能够树立价值观教育的道德风尚,包含着自尊自信、拼搏进取、公平竞争、团队协作等体育精神,具有独特的文化影响力。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需要体育文化的塑造与弘扬。从强健体格到塑造人格,从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到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动项目体育文化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多元价值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根据上海帆船奥运冠军徐莉佳制作的微电影《帆之曲》,讲述了她克服先天缺陷,选择张开双臂扬帆远航,勇敢追逐自己梦想的故事。运动项目文化的传播和引领,是运动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上海竞技体育运动员传递出体育精神的正能量,展现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型,要尊重运动员全面健康发展的需求,享受体育文化的乐趣和熏陶。“十四五”期间上海要继续抓牢“体育是民生,体育是文化,体育是精神”的理念,让运动员的事业梦、人生梦与体育文化传播一脉相承,才能促进青少年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正在成为体育转型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大力发展体育的信息化和智慧化,推动信息化核心技术在体育文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化对建设全球体育文化中心的引领作用。当前上海正在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着眼做好“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从小体育向大体育、从体育向体育+”的方向转变,为上海体育文化贡献“智慧体育”的力量显得尤为必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共享,搭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智慧体育文化。
建成更具全球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信息化和智慧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上海全市社区体育设施上,市民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实时掌握健身技能知识;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平台发布政策信息,如区域体育文化政策,宣传区域体育新闻和事件。在公共服务平台身边故事板块传播身边的健身明星群众和健身故事。第二,在全民健身人群中重点推广国家举办的各届赛事活动,展现大众体育活动风采,形成较好的赛事文化氛围。在全民健身人群中还可以进行在线调研、意见建议的采集和反馈。第三,上海还要创作更多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上海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要培养和依靠相关体育文化创意专门人员,借助高科技手段,运用现代传播媒体,实施体育影视制作、体育出版精品工程,开展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动漫等的展示和评选,打造更多高品质的体育文化作品,丰富体育文化产品,满足市民体育文化需求。
职业体育发展水平对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外事交流、文化宣传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职业体育以其特有的文化方式吸引了广大球迷群体,形成城市独特的球迷文化现象。因此,上海建设全球更具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发展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球迷文化,这也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为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需要积极发展国内职业联赛球迷群体。目前上海共有9 家职业俱乐部,涵盖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每家俱乐部都拥有数量众多的球迷,每年上海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也有大批爱好者。因此,打造与上海城市地位相适应的球迷文化,任重而道远。上海申花的球迷组织“蓝魔”是国内球迷文化建设方面的佼佼者,在球迷数量、忠诚度培养以及营造看台文化方面,都已走在国内球迷群体的前列。“蓝魔” 创作的沪语版球迷之歌 《看台之歌》、球衣、围巾、方巾、队徽等文化产品,都成为赛场内外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展示。与此同时,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俱乐部要积极吸引外籍球迷,提高外籍球迷对于俱乐部的文化认同,发展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赛事市场与球迷文化,打响上海体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扩大上海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围绕着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为上海建成更具全球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带来了更多政策、赛事方面的资源红利。“十三五”期间上海连续举办“品位高、品牌精、品质好”的国际体育赛事,注重将上海的城市文化、传统文化、项目文化融入赛事中,提升赛事的文化品位。例如,作为国际箭联旗下顶级赛事,射箭世界杯赛在上海已经连续举办11 届,决赛地点设在浦东陆家嘴中心绿地,“赛中有景、景中观赛”是上海站赛事的一大亮点,打造了独特的上海城市“景观体育”文化。此外,射箭世界杯赛事被注入了中华传统文化要素,邀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射艺队进行中华传统射艺表演,在欣赏现代射箭精彩赛事的同时,展现中国传统射箭文化的悠久历史。上海在举办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期间,通过举办项目历史展览、文化参与等形式,让上海市民领略到体育运动蕴含的文化魅力。比如世界乒乓球青少年锦标赛的回顾展、世界游泳锦标赛创作的新会歌《泳动》,都体现了上海体育赛事的文化元素。在传统六大品牌体育赛事的基础上,上海未来还将举办2021年世界赛艇锦标赛、 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等国际体育赛事。划船、足球等项目近代时期就已经进入上海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因此,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充分挖掘项目的文化内涵,将体育文化融入赛事,对上海跻身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国际赛事之都,传承、辐射体育文化至关重要。
传统武术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几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武术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武术文化迫在眉睫。上海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底蕴,在中国武术史上亦有浓墨重彩的篇章。2014年精武武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因此作为拥有110年历史的精武文化发源地,上海更应有责任、有使命传承和发展好精武武术文化。精武文化是上海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以武术为代表的传统体育项目,为上海体育文化注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保存上海本土文化的精髓,增强上海民众的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2019年上海成功举办了第15 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推动了武术文化和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这也是上海城市武术竞技水平、武术群众基础、武术文化的一次集中成果展示,提升了武术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了上海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
体育博物馆是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宣传和研究体育文化的重要平台。为了传承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建立上海体育文化的主题博物馆。随着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内涵的不断丰富,体育博物馆因满足公众现代文化体验的需求被加以重视。2018年在上海建成的国际乒联博物馆(中国乒乓球博物馆),是国际乒联唯一永久性博物馆。作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一部分,“乒博馆” 落户上海,成为上海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也为上海这座充满了乒乓文化底蕴的城市增添新的坐标,对于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能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上海还建有奥林匹克文化、传统体育文化等主题的上海体育博物馆,上海体育博物馆是一家以体育文化特色为主题的公益性开放场馆。“奥运主题展”陈列了历届奥运会火炬、 奖牌、 吉祥物等,“上海与NBA” 专题展展现了上海与美国篮球文化的交流。2007年建成的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各类型的体育博物馆将积极助力上海全球体育文化中心建设,对接体育强国战略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努力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市民科普基地和国际交流平台。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于城市发展而言,体育运动塑造着城市个性,形成了每座城市独特的体育文化。对接《纲要》,上海体育文化中心的建设是对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目标、 内涵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充分体现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展示了上海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十四五”时期是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关键期[4]。对标目前世界公认的五大著名体育城市——伦敦、东京、巴黎、纽约、洛杉矶,海派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全球更具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新时代上海必须要坚定体育文化自信,推动城市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让体育真正成为人民城市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