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芹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游戏化的方式,既可以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在动手动脑活动中理解知识,符合儿童的认知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地设计数学游戏,力争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具体,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思维与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认知活动往往需要在趣味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游戏趣味性强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快速融入游戏活动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开展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计算速度,就开展小组之间PK的游戏活动。首先,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后,为每个学生发放一份10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题。然后,让各小组中每一个成员轮流完成。所有学生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则,那就是只有当前一位同学把自己负责的问题解答后,才能传至下一成员让他继续解答。最后,师生一起来比较哪组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最高,且需要的时间最短。这样的游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了计算速度和计算能力。实践证明,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高效地参与其中,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们知道,小学生爱听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小学生被德国数学家高斯巧算连续加法的故事所吸引,也有康托尔无穷知识的故事让他们倾倒。学生感兴趣的是故事情节的本身,却很少关心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理来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知识。这样,才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开展探索活动。例如,在教学“分数”时,不妨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猴妈妈要给孩子分大饼,它把饼分成了1/4、2/8、3/12、4/16,分母是分的份数,分子是每个孩子所得的份数,那么这4个孩子分到的饼一样大吗?这样故事引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但是他们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每个人的大饼是否一样大。于是,教师借助这个故事让学生们动手画饼,看看饼是否分得公平。最后,有学生说每个猴子的饼都是一样大的。开展这样的故事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了解分数的意义,也渗透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深入的思考。数学教学中的游戏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与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的游戏形式。这样,学生们才能“玩”中“学”,同时也在“学”中“玩”,从而让游戏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所以,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启智游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并在游戏过程中促进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时,这一内容是认识10以内的数,为了让学生认识数的意义,就设计了“猜玩具”的启智游戏,来强化学生数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字感知能力,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符号意识。游戏中首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现象,初步获得感知能力。接着,让学生观察玩具上标明的数字,并利用标明的数字记住是什么玩具。最后,根据自己记忆的数字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这样,学生们很快记住了10以内的数字,而且理解了数字的大小。
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相对开放的数学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对游戏活动不应该有过多的限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展现学生独特的个性。例如,在“认识数字”的教学中,让学生制作一些数字卡片,利用这些卡片展开游戏。这样开放的游戏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充分的展现,所以学生所设计出来的数字卡片游戏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如有的学生开展了相互之间比较数字大小的游戏,每人一张卡片分别代表一个数字。任意两个同学之间比较大小。有学生把最大数字与最小的两位数、三位数等进行比较。甚至有的学生把公约数、公倍数等基本的知识都用到了游戏中。由此可见,学生们把所学过的数学知识都利用起来,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数学游戏的开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化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实践证明,数学游戏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开展游戏教学是我们值得探索与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