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游戏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契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利用创设游戏情境的办法进行习题训练,还可以借用生活实景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更高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总的来讲,数学游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合理设计数学游戏进行教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小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能够促进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不能完全理解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此情况下,游戏教学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游戏的教学模式能够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还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象化,让学生理解数学的运算逻辑,以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带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悦。
以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加减法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属于重点和难点。在计算五以内的加减法时,一年级的学生可能还会出现“掰手指”计算的现象。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目来说,“掰手指”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找出答案,但是在解答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时,“掰手指”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错。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知识进行学习,主动掌握五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规则。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乘客”,通过上、下车站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2+3-4”这一题目,然后让学生在讲台上模拟上下车。第一站上车两个同学,第二站上车三个,第三站下车四个,最后让学生观察车上还剩几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数学运算具象化,把运算过程变得形象易懂。在轻松愉悦的游戏环节中帮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逻辑和计算方法,掌握数学运算的知识内核。
现阶段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多样化,因此在课堂上开展游戏教学时,也需增加其丰富性[1]。丰富的游戏形式可以避免学生的审美疲劳,多样化的游戏模式可以让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期待,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数学游戏,在契合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做到寓教于乐。
以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除、加、减两步计算”教学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运算顺序有关的有趣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除、加、减两步计算”的原则和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组同学扮演“加号”,其他同学分别扮演“减号”和“除号”,为了方便识别还可以在学生胸前粘贴符号图片。游戏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投影工具上设置数字,拥有符号的同学对投影中的数字进行触摸,数字就会依照学生代表的符号进行运算。代表除号的同学还可以在游戏中获得优先选择权,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并记忆加减除运算的规则,在游戏过后记住除法运算在加减法之前的这一知识点。
游戏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以游戏的形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往的试卷考试形式可能会让部分学生产生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利用游戏的形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更加及时地了解和把握,及时地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学生在检测过程中也不会感到焦虑,能够更加真实地展现学习的情况。
以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这一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用“快问快答”的模式来进行判断学生对于“前、后、左、右”这些方位词的掌握情况。所谓“快问快答”就是通过教师快速提问、学生快速回答的方式进行位置概念的判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放映图片的模式进行。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开展“找狐狸”活动,在多媒体图片上以太阳的图像为定点,在每一张图片的太阳周围都放置不同位置的狐狸图片,让学生判断狐狸的位置。按座位顺序对狐狸的“行踪”进行快速回答,答对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励,答错的同学需要上台来为大家放映下一张图片,利用游戏让学生对位置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多次快速地重复训练可以让学生对位置概念的掌握更加熟练,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涵,做到熟练运用。
总的来讲,游戏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特殊手段,契合了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游戏模式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氛围能够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数学知识合理设计多样化的游戏进行教学,能够便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内容和逻辑内涵,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学习技巧和方法。通过游戏的方式,教师可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也将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