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灵动课堂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2021-11-22 00:23:34潘瑞英
小学生 2021年12期
关键词:图形数学知识情境

⦿潘瑞英

作为综合性、系统化学科之一的小学数学学科,其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不断培养与强化。学生学习生涯的起点就是小学阶段,该阶段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知识储备,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到情境之中,进而基于数学知识脉络的有效梳理,帮助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切实锻炼,利用情境引导作用和优势的充分发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保障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模拟日常情境、提高教学趣味性

数学知识密切联系着日常生活,而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掌握知识应用技巧的情况下,能为生活中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帮助,所以教师教学环节就可结合实际生活来模拟日常情境,借助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件内容开展课堂教学,不仅利于教学趣味性的提升,同时也能带领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存在的意义,促使学生学会应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1]。

例如:学习《认识分数》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出现需要分东西的场景,如教师出示郊游的情景图,图中笑笑、乐乐为郊游准备了哪些食品呢?你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有苹果四个,如果要给两个人平分,每人能分到几个?如果给八个人平分,每个人能分到多少?借此探索新知,带领学生了解平均分是分数意义的关键所在,奠定后续学习的基础,此时教师就可引出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这样的情境教学,能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深刻理解提供帮助。

二、结合问题情境、促进课堂互动性

借助环环相扣的问题进行引导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结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自身引导、指导等作用充分发挥,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基于课堂互动的形成,推动学生数学知识结构逐步建立[2]。需注意,教学时在创设问题、促进课堂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通过精炼及贴近课堂教学内容等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兴趣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学习《面积》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该方面内容在学生应用题练习中经常会出现,本节课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学会应用面积计算方式,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就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问题解决环节,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逐步实现正确解题思路的建立,如用一条长400cm的细绳围绕正方形、长方形、圆,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个图形?为什么?正方形边长扩大2倍的情况下,面积会扩大几倍?学生面对上述题目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时,复杂化特征十分显著,会陷入困境中,此时教师就可组织小组合作探讨,整理具备价值的参数,通过合力和整体学生的集思广益,降低解题难度,也利于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式。

三、设置实践情境、深化学生的感知

好动是小学生具备的显著特征,也可以说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在教师教学中巧用教学情景、实现灵动课堂的环节,就应考虑到小学生好动这一特征,进而与学生这一特征充分结合,设置对应的实践操作情境,让学生在这一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自我,并借助实践操作和亲身探究的方式,深化所学知识的感知,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摸索的这一过程,达到深度学习效果[3]。

例如:教学《周长》这一课时,教师可将教学中能够用到的各种教具准备好,如量尺、纸壳等,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以自身所理解内容为依据,将长方形、正方形等的图形裁剪出来,而这一过程不仅能带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特征,同时在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具体测量图形周长的情况下,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形结合思维,促使学生借助具体的图形来解决实际情况,并且在学生应用转化思维研究图形周长的过程中,学生分析及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也能得到切实培养,辅助学生有效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计算技巧,学会不同多边形面积计算的转化方式。

四、结束语

学生数学计算及认识图形、解决问题的重要启蒙阶段就是小学数学,该阶段学生在建立和完善数学知识结构的情况下,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更利于灵动课堂的构建,促使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实现知识获取能力的不断强化,对此,教师应不断探索数学课堂和情境教学的有效融合路径。

猜你喜欢
图形数学知识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分图形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28
找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