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令教师头疼的就是低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上课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课堂进度缓慢,影响教学效果。学生贪玩好动是其这个年龄段该有的天性,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学生的天性加以利用,发挥其正面作用,融入教学,这不仅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还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而言,学生活泼好动,对周围一切都会产生好奇,自我管控能力弱,上课不容易集中精力,喜欢在课堂上玩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这种行为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多称这类学生有“多动症”,并且教师强制学生听课,禁止学生有任何与学习无关的动作。学生上课不集中精力,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责骂,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学校上课束手束脚,以至于让学生产生讨厌学习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特性,在课堂上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能、智力和其他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的游戏有寓教于乐的作用,学生能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1]。
例如:在“加减乘除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每一列为一小组进行比赛,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计算题的运算。两两比拼,如果这一排的学生全部答对了则该小组获胜;如果有一个组员算错,则该小组就输了。学生听了这个游戏规则兴趣自然高涨,在比赛前都十分安静,听教师的安排。这样的游戏覆盖面广,教师能及时从学生的反应中获取学生学习的状况,学生不仅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下完成了加减乘除运算的学习,还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加强,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
幼儿园升小学的学生还处在相信童话故事中,学生对知识的体系还没有一个较为具体全面的理解[2]。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用童话故事来展示知识点,将知识和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故事串联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100以内的数比较大小”时,教师可以用童话故事进行教学,故事的内容为: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小猫和小羊相约要到小兔子家庆祝生日。因为小兔子的家很远,小猫和小羊要乘坐公交车,所以他们两个很早就到了车站,买了票上车了。小猫的座位是12号,而小羊的座位是35号。这时,大象司机开着公交车来了。大象司机想考一下小猫和小羊,说:“你们两个比比谁的座位号大,谁就先上车。”小猫和小羊不知道谁的座位号数大,两个人面面相觑,可是车很快就要出发了,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小猫和小羊吗?此时的学生就会十分积极,纷纷举手来回答问题。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很快学会了一百以内的两位数的比较大小。在这种童话教学的情境模式的推动作用下,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新知识,对学生的数学启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数据表明,当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相似,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联系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契合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例如:在“0”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这样的一个场景:有一天,小明考了班级第一,妈妈为了鼓励小明,奖励了小明两个苹果,小明开心地吃掉了一个苹果,还剩下一个苹果,接着小明开始吃第二个苹果,这时候盘子里已经没有苹果了,同学们你们知道用什么数字来表示盘子里没有苹果了吗?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就会很快掌握数字“0”,进而提高学生吸收理解知识的能力。
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把学生好动的特点转移到学习中,让学生利用数学模型拼拼摆摆,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经常用圆片、三角和小木棒进行摆放。在教“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在教学前,教师可让学生在第一行摆四个圆片,第二行摆的三角形要比第一行的圆片多两个,在学生摆完后,教师可让学生到讲台前展示。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前的思路,让学生养成先动脑理清思路再动手的习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通过观察和具体动手后,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提高对学习的热情。
学生的任务是学习,但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是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时考虑的。因此,教师在面对活泼好动的学生时,要将这个特征转化成教学优势,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