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文化功能

2021-11-22 02:42董佳文
新疆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艺娱乐创作

□ 董佳文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1]明确提出了我国的文艺事业要为人民服务,这也成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同时对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新媒体时代的“双刃剑”

“新媒体是指,可以用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人们在信息交流中制作、传播、接受等过程的互动数字传播平台。”[2]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简单便捷的信息共享、交流形式和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内容吸引了万千大众的目光,为平凡单调的生活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对当代人类的思想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作为受众主体的青年群体。

(一)轻松开放的话语平台

新媒体受欢迎的原因不仅包括传播速度快、内容生动广泛、传播主体呈大众化趋势等优势,能够随时随地互动、方便表达观点的信息交流方式也是新媒体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这一简单轻松、交互性强的话语平台的形成离不开新媒体丰富多样的传播载体。其主要以互联网、移动数字、互动电视为主,这些媒体形式都具备了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丰富等特点。其中,基于互联网传播的,以微博、博客、各类短视频APP 为代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移动数字载体则以手机为主,是用户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互动电视载体是指互联网和电视栏目结合的新兴媒体,大部分是围绕当下话题制作的网络电视节目。各式各样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快了新闻、图片视频的传播、更新速度,不断将新媒体的优势进一步扩大。

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人们既可以作为内容的接受对象,也能成为内容的传播主体,二者之间界限模糊,但也各具特点。人们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网友交流互动的活动已成为目前人们排解压力、释放情绪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为受众对象,观看复杂多样的新媒体作品也成了一种愉悦身心的审美活动,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中认为,审美感知是通过悦耳悦目的感官刺激形成的。[3]人们利用新媒体观看制作精良、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等作品,以及欣赏音乐时,正是这种愉悦耳目的审美活动,使得身心得到放松。用文字、音频等抒发情绪,以浏览媒体作品来缓解疲劳,新媒体具有释放压力和审美体验的功能,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轻松舒缓的空间。而作为传播主体,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发布文章、制作视频、传播资讯等方式分享日常生活,反映社会现象,引起广泛关注推动传播,具有极大的社会效应。随着网络流量成本逐渐降低,各国各地人们的交流在逐渐加深,新媒体成了促进文化交流交融的低成本平台。另外,人们可在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两种模式中自由切换,既能发表作品和评论,也能收到多方网友的反馈。

总而言之,基于各种传播载体之上的新媒体,通过自主互动的信息传送,为大众打造了一个轻松开放的话语平台。

(二)泛娱乐化的精神消解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依赖性,短视频、幽默段子、表情包等逐渐融入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中,而新媒体传播的低门槛引来许多只重娱乐消遣、不重营养价值的文化内容,在互联网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这种泛娱乐化的媒体内容不可避免地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消极影响。

“泛娱乐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中,作者通过对二十世纪后期的美国电视文化的考察研究,反思大众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机,提出“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4]以此警示人们面对娱乐现象保持理性精神。目前随着人们娱乐需求的扩大和新媒体技术的渗透,“泛娱乐化”现象也在逐渐扩大。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封面

传统媒体至新媒体的转变,帮助人们更加自由开放地认识世界,但也从形式和内容上对人们生活和思考的方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以影音形式为主的各类媒体作品为了满足人们的视听刺激,不断制作博人眼球、悦人耳目的视频音乐作品。人们更愿意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观看这些作品,大量经典文字作品被逐渐淡忘。其次,在各媒体平台的激烈竞争下,媒体内容生产的同质化已成趋势。各类媒体平台为赢得流量,满足大众的浅层次需求,在信息的内容、包装等方面都加入了过多娱乐的元素,如短视频应用中的小剧场,恶搞新闻标题,真人秀节目中过度消费名人,受众过多关注明星绯闻、隐私等,忽视了真正具有文化深度的作品,更有甚者,一些虚假低俗的文化信息也混入其中,损害受众的思辨能力。

这些追求感官刺激的娱乐内容占据了人们的生活,娱乐消遣成了生活的主体,世界逐渐变得嘈杂、浮躁,人们也开始很难获得真正的平静。这些嬉闹和放松的背后是人类精神的消解。

二、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核心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其中,“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和精神内核。

(一)反映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鲁迅先生十分重视文艺的力量,他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5]人民需要振奋人心的文艺作品,坚持文艺的人民性创作是创作伟大作品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对文化的营养价值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1]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当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出现时,仅凭借广大群众的口碑就可以将其知名度推向高峰。如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红海行动》,就不断激荡着人们的爱国热情;《我不是药神》反映的真实社会现象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意义;还有很多像《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具有文化深度的节目也深受观众的喜爱,这些作品无不滋润着大众的心灵,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文艺创作是极具个体性的精神活动,但也要与人民性相统一,在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具有自身审美特性的创作,引导人民追求真善美。

文艺的人民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话题,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美的起源问题,将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指出在劳动中,人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人通过有意识的思想活动将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继而构成了美。列宁也强调人民性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曾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6]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出发,认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1]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文艺创作与人民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古至今,只有基于人民实际生活、深刻感受百姓之心而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他们书写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百姓面对战乱、面对艰辛的真实场景和内心疾苦;曹雪芹的《红楼梦》也同样描绘了一幅幅自然逼真的生活图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则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以及普通劳动者的形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1],这些伟大的创作者无疑深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感知到了生活的本真,创作出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源于人民群众的呼声;从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不仅是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核心精神,也是文艺价值的根本体现。

(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目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信息不断交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阐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极为重要,广大文艺工作者担负着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

首先,文艺作为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存在的条件和基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精神资源,也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原动力,而发挥文艺对社会积极作用的途径则是创作为人民群众喜爱、无愧于时代的精品。文艺工作者自身不仅要加强学识积累,提高文化修养,还要紧贴实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在世界文化潮流中站稳脚跟,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每一部出色的文艺作品中都带有其所处时代的鲜明特点,跟随时代的步伐、反映时代精神是文艺创作应遵循的规律,轻视人民群众、与时代脱节、与核心价值观不符的作品必将被淘汰。如莫言的《红高粱》就描写了家乡抗日的生动画面,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斗争精神。因此文艺创作要与时代相结合,反映人民诉求,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具有深厚内涵的优秀文化作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用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照亮民族灵魂,以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创作推动文化进步,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三、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文化“治愈”功能

在新媒体日渐繁荣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下社会环境提出的重要论述,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针对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精神消解、审美异化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播力在不断增强,传递的信息观念却鱼龙混杂,人们容易在相互交织的信息网中迷失方向,难以保持独立思考。同时在新媒体开放包容的环境下,一些外来文化不断输入,导致很多人无法坚守自身文化立场,动摇文化自信,因此坚持新媒体的舆论导向显得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艺引导人民,以人民推动文艺,文艺工作者要守住初心,“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书写人民、反映时代现实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深入生活,扎根民间,身体力行地感受人民的心声,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出感动人心、照亮生活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很重视中国精神、中华文化的表达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体现,这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作品能够如春雨一般滋润心灵,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

新媒体语境中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传播内容,内容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其传播程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关注人民的文化需求,传递中国精神,能够为新媒体传播提供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兴盛,提升文化自信。

(二)建立理性的媒体环境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新媒体依靠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突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空间以及内容上的局限,社会时政、生活娱乐、工作休闲等各种信息的传播,让新媒体时代同时具备信息爆炸和信息匮乏的双重特点,其内容既包括积极进步的,也包括消极落后的,人们在不同的信息观念指导下进行筛选,难免出现判断不准确的现象,网络文化的发展也深受这影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能够实现新媒体内容的优质化,促进新媒体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媒体这一新的文艺形态,广大文艺工作者都在积极地探索、研究。习近平总书记重视这一新文艺形态的优势,鼓励文艺工作者根据人民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创作作品,开拓新局面。新媒体的“低门槛”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大批民间创作者涌现出来。这些创作者也不能闭门造车,始终要把人民作为创作的源泉,讴歌真善美,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创作发布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为打造健康文明的新媒体环境贡献力量。[7]另外,新媒体自身强大的文化传播力也使其成为了大众文化消费的主导形态,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主阵地,新时代文化的引领者,因此在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应发挥其优势。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坚持人民性创作,促进新媒体时代文艺的健康理性发展是当务之急。

新媒体以其丰富的传播形式、轻松开放的话语平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提升了文化传播力,但也存在内容泛娱乐化、缺乏理性引导等不足,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人民性创作的阐述全方位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当前新媒体如何发挥引导作用提出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文艺娱乐创作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一墙之隔》创作谈
娱乐眼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努力学,尽情玩
娱乐猛回头,让你乐翻天
创作心得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