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航 宋豪
【摘要】 “轴心时代”具有理性精神产生、人的地位提高这两个特点。老子作为中国“轴心时代”时期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道”和“德”正体现了“轴心时代”的两个特点。
【关键词】 轴心时代;老子;道;德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3-007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大学2021年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儒道‘推己’思维模式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项目号:HBU2021ss077)阶段性研究成果。
“轴心时代”是现代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历史哲学的核心概念。所谓“轴心时代”,是说从公元前800年到200年期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同时并独立地在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希腊、巴勒斯坦开始奠定,其标志是涌现出了众多的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先哲,具体来说,在中国产生了中国哲学的所有流派;在印度生活着佛陀,所有的哲学可能性都产生了;在巴勒斯坦,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先知及其教义同时涌现;希腊更是贤哲如云。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上“轴心时代”的灿烂图景。
美籍华人学者余英时曾将雅思贝尔斯轴心时代的特点归结为两点:“人证明自己能够在内心中与整个宇宙相照映。他从自己的生命中发现了可以将自我提升到超乎个体和世界之上的内在根源。”“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使人超越小我而进入‘己达达人’的境界。这是由于人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处于‘存有的全体’之中,也意识到只能靠个人的自力走这条路。”“轴心时代”的两个特点分别为由于理性精神的产生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人自身上从而降低了宗教性的天、神的至高无上的第一性,人得以重新认识和思考世界的存在本源;其次是提升了人的地位,开始对人本身进行思考。老子作为“轴心时代”中国哲学的代表人物,中国哲学的先驱者,其哲学思想中相应地体现着这两个“轴心时代”的特点。“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形而上的不可捉摸的“道”落实到现实世界为“德”,这两个核心概念构成了老子的哲学体系,而这两个概念正对应了“轴心时代”的两个特点。本文以《道德经》文本为基础,对老子哲学“道”与“德”两个概念的阐释来解读老子哲学体系中“轴心时代”特点的体现。
一、理性的产生
轴心时代结束了神话时代,理性的精神开始产生,超验的宗教意识逐步伦理化,各个文明开始了对世界整体理解的哲学进程。老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王权的衰微,诸侯权力的上升,“士”阶层的出现,以至于更多人可以接触到文化,因此不同的派别的哲学思想渐渐产生。这个时代是社会思想大变革的时代,这种思想的大变革主要体现为“中国思想经历的一个不断的‘去神秘化’的理性化过程”。这个“去神秘化”是相对于西周天命论等传统宗教信仰而言的。西周的天命论,是因袭殷商的宗教观念而成,其非常迷信,信天、信命、信鬼神,殷商的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把天塑造成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以此来控制人民。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天命论的内在矛盾进一步突出出来,逐渐发生分化:以天道自然为特征的自然主义思潮和以民本主义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潮开始诞生。老子作为周室守藏使,他自然通晓这一系列的历史变化,并对其产生思考,他看到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的个体理性的觉醒。因此,老子为了反思传统天命神学和春秋时期两大思潮,为了超越传统的天命论中天主宰一切的思想,他提出了宇宙本原的“道”的哲学概念,这个概念与人格神的“天”创生万物不同,这个“道”正体现了轴心时代的特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下引该书只注章名)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是宇宙中的一切创生的根源,论述了天地万物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使万物生成的动力不再是具有人格神的天,这直接降低了天的宗教性,是人关于宇宙本原的理性思考的智慧结晶。那么这个“道”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这个“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会穷竭,渊深好似万物的宗主,是在天帝存在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这在时间上证明了“道”是第一性的,它的存在要先于人格神的天。老子还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道体没有形象,先于天地而存在,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的母亲,这同样突出了“道”为宇宙生成本原性的特征。
老子并不否认天地生万物的观念,但是他的天地生万物的观念中的天地不再是具有人格性的宗教性的天地,同时他也不满足于这样的认识,他要寻求一种比天地更根本的存在,来作为万物生成的本原,这也就是“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此处的“谷神”“玄牝”指的都是“道”,意即“道”是天地生成的根源,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春秋时代所谓天道是天之道,道是从属于天的。老子则认为道比天更根本,天出于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三十九章)此处的“一”也就是“道”,在老子看来,天的清明,地的宁静,神的灵妙,河谷的充盈,万物的生长,侯王得以统一天下,都是因为“道”才能实现,这比单一的“天”的主宰更根本,是一切存在的根据。可见,老子提出的“道”超越了传统天命论的上帝主宰论,理性的思考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体现了“轴心时代”的特点。
二、人的地位提升
“人之存在”实现了整体上的飞跃。轴心时代各个世界文明产生的哲学家尽管在宗教信仰、思想内容、内在状况上截然不同,但其共同性在于他们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使人将注意力转向“人”本身,人超越了其自身,在存在的整体中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人们有能力将自身与整个世界进行内在的对比。他们在自身之中发现了根源,并由此超越了其自身以及世界。”“人们感于作为个体依靠其自身。”后世所称作“‘理性’和‘人格’正是在轴心时代显现出来的。”“人之存在”问题开始成为反思的对象,“这一‘人之存在’的整体改变可以称之为精神化。”春秋乱世,社会阶层发生了大的变动,王权力的衰微,诸侯阶层权力的扩张,士阶层的出现,证明了不再像西周之前的固定的阶级,从而使人们的目光更多的转向了人自身以及人自我的存在,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使人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虽然老子解决了“道”的本原性的问题,但是中国哲学家向来是关注人的,虽然老子讲“无为”,但是不能从字面意义将“无为”理解为消极的不作为、消极的遁世,他的目的是谋求人和社会的根本利益。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性的形而上的“道”下落到真实的现象世界,落实到人的身上体现为“德”,“道”即只是一个“道”,“德”也是这一个“道”,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也就是说最大的德是随着“道”而转移的。“道”有什么样的特性,人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社会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存在方式,在老子看来,人的一切智慧都根源于“道”体现为“德”,这一思想也对应着“轴心时代”的第二个特点。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道”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是第一的,但是在此处老子认为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把人与“道”放在了同等的地位,可见人的地位的提高,论证了人的存在的合理性。春秋乱世,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人又如何那乱世中保全自己,人又应如何体现自我的存在。老子认为,“道生之,德蓄之。”(五十一章)世界是由道诞生的,但是,是由德蓄养成长的,人道人德应该是“道”道的体现,“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二十三章)这也就是说从事于道的人,就合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就合于德;失道失德的人,就会丧失所有。同于德的行为,道会得到他;行为失德的,道也会抛弃他。人的行为应该有德,德是“道”的特性在人身上的体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天道以自然为法,其本质是自然而然,人道也应该体现自然的特征,因为人的重要性的提高,老子还从人的生命的重要性的角度对“德”进行了相应德论述,“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道具有无欲的特征,人也应该知足。“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三十八章)道具有无为的特征,人也应该无为。“德”具有无欲、无为、自然等特点,老子在其《道德经》中多次提到“德”,其目的一方面是在形而下的现象世界来论证他的“道”;另一方面是要人修德,教人在乱世中保全自己。这也正说明了其时代人的存在的飞跃,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人们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了人自身,这正符合轴心时代的第二个特点。
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不论在先秦时期还是现在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作为中国“轴心时代”时期的哲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作为其哲学思想核心的第一性的“道”以及体现于人的“德”这两个哲学概念,正体现了“轴心时代”的两个特点。可见中国哲学在“轴心时代”就闪耀着耀眼的光辉。
注释:
本文所引《道德经》原文皆据中华书局2009年版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
参考文献:
[1]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李雪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M].北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余英时.论天人之际[M].北京:中华书局,2014.
作者簡介:
李明航,第一作者,男,满族,河北承德人,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先秦诸子哲学。
宋豪,男,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先秦诸子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