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璐,马 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新医改以来,国家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中医药医疗服务,《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提出:“到203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类医院作为中医药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其发展与完善对于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实现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具有重要意义[1]。“十三五”规划以来,中医药发展处在能力提升推进期、健康服务拓展期、参与医改攻坚期和政策机制完善期,中医类医院的发展仍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中医类医院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医院的医疗服务效率并不高,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1-3],医院的服务体系、模式和效率还不能完全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与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针对中医类医院的服务效率现状研究成为实现中医药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本研究数据包络分析(DEA)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医类医院的服务效率进行评价,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卫生政策,进一步提高中医类医院服务效率,促进区域均衡协同发展提出建议。
1.1 数据来源 研究对象为我国22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在内累计30个中医类医院,由于西藏自治区部分数据缺失,因此剔除该省份。中医类医院包括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其中,中医类医院床位数、机构数、诊疗人数、出院人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来自于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地理区划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数据来自于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1.2 研究方法DEA是一种基于被评价对象间比较的非参数技术效率分析方法[4],包含多种不同的评价模型,在医院相对效率评价多用CCR模型和BCC模型。CCR模型的前提是规模收益不变,其得出的技术效率包含了规模效率的成分,因此通常被称为综合效率。BCC模型基于规模收益可变,将CCR模型得出综合效率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5]。以每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医类医院发展数据作为一个决策单元,累计共30个决策单元,评价201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医类医院综合效率、单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报酬及非有效省份松弛量和目标值情况;并将我国按地理区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个区域,以每个区域作为一个决策单元,评价我国中医类医院服务效率区域差异。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福建;华中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DEA的效率值结果在0~1之间,当效率值为1时表示决策单元相对有效;0.8≤DEA<1为决策单元轻度无效;当0.5≤DEA<0.8为决策单元中度无效;DEA<0.5为决策单元严重无效。轻度无效、中度无效及严重无效均属于相对无效[6]。
1.3 指标选取 通过文献研究法,参考国内外文献应用数据分析评价医院效率的指标选择情况,结合收集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及性,选取效率评价指标。由表1可知,投入指标包括中医类医院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产出指标包括医院诊疗人次和出院人数。
表1 评价指标选取表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Deap 2.1软件实现DEA分析。
2.1 中医类医院服务基本情况 对2018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7个地理区域中医类医院主要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统计,所得结果如表2~3所示。全国各省份平均中医类医院机构数为163个,床位数33 974张,卫生技术人员数28 204名,诊疗人数2 096.4万人次,出院人数1 012 427人,投入和产出总量均不断上升。七大地理分区中,华东地区的诊疗人数和出院人数产出量均最高,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4.23%和28.03%,东北地区最低,分别占比为6.46%和7.42%。投入指标中,东北地区机构数最多(占22.27%),华南地区最少(占4.31%);华北地区床位数最多(占26.44%),华南地区最少(占9.16%);华北地区卫生技术人员数最多(占29.01%),西北地区最少(占8.10%)。各区域之间投入-产出规模差距较大。
表2 2018年我国各省份中医类医院基本情况
续表2:
表3 按地理区域划分的中医类医院基本情况
2.2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医类医院效率DEA分析结果 如表4所示,从综合效率上分析,2018年全国共3个(10.00%)省份实现综合效率相对有效发展,13个(43.33%)为轻度无效发展,14个(46.67%)为中度无效发展。综合效率以中度无效发展居多可初步分析,2018年全国整体中医类医院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及床位数的投入与诊疗人次、出院人数的产出均衡性较弱。综合效率均值为0.795,包括北京、天津、山西等在内的14个(46.67%)省份处于均值水平以下,整体综合效率水平偏低。其中,上海、新疆、内蒙古的综合技术效率值为1,说明这3个省份中医类医院的医院效率处于相对有效发展阶段,卫生资源投入利用充分,基本实现产出最大化。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4个省份的效率值低于0.6,与相对有效省份间差距明显,表明我国中医类医院总体效率水平省际之间差异较大。
表4 2018年我国中医类医院效率DEA评价结果
从单纯技术效率上分析,北京、上海等13个省份(43.33%)的单纯技术效率值为1,说明该类省份中医类医院的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率相对均衡,现有投入水平下限制其发展的因素是医院的规模。11个省份(36.67%)为轻度无效,6个省份(19.35%)为中度无效,该类省份中医类医院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的情况。单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907,包括天津、黑龙江、内蒙古等9个(30.00%)省份单纯技术效率处于均值水平以下,说明我国中医类医院现有资源投入和产出效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效率最小值省份为山西省的0.575,与相对有效省份之间差异明显。
从规模效率及规模报酬上分析,除上海、新疆、内蒙古外的27个省份中医类医院规模均未达到最优,效率均值为0.891,15个(50.00%)个省份规模效率处于均值水平以下,最小值为北京市的0.669,说明我国中医类医院总体规模均存在较大改善空间,省际之间差异明显。整体规模报酬以递减为主,23个省份(76.67%)的中医类医院服务效率规模报酬递减,应通过缩小医院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式提高医院效率;4个省份的中医类医院服务效率规模报酬递增,可以通过扩大医院投入规模来提升效率。
2.3 按地理区域划分的DEA分析结果 如表5所示,我国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的效率值均为1,说明这5个区域中医类医院服务效率水平相对较好,处于相对有效阶段。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总体效率水平存在一定问题,东北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值最低,处于中度无效发展阶段,与其他区域中医类医院效率水平差距较大,这也与辽宁、黑龙江、吉林3个省份DEA结果一致,不仅应提升卫生资源投入和利用效率,还应加大医院规模建设来提升整体区域中医类医院服务效率。西北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值为轻度无效,单纯效率值为1,规模报酬递增,说明总体制约西北地区中医类医院服务效率发展的原因是医院规模,应适度扩张医院服务规模来提升服务效率。
表5 按地理区域划分的我国中医类医院效率DEA评价结果
2.4 非DEA有效省份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分析 如表6所示,2018年我国27个非DEA有效省份中,天津、河北、山西、辽宁等17个省份的中医类医院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
表6 非DEA有效省份中医类医院松弛量及目标值情况
投入指标分析。我国总体卫生物力资源投入比较科学,只有湖南和甘肃存在床位数投入冗余的情况。天津、山西、吉林、黑龙江、福建、山东、河南、广西、陕西9个省份的卫生人力资源投入存在冗余的情况,其中山东和天津的冗余率最高,分别需要减少12 970名和1 824名卫生技术人员。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重庆、云南、陕西11个省份的机构数存在冗余情况,应合理缩减医院数量来减少资源浪费,其中山西和天津的冗余率最高,分别需要减少101个和20个中医类医院。
产出指标分析。我国中医类医院产出不足主要在于医院的诊疗人数,只有天津的中医类医院存在出院人数不足现象。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西、陕西12个省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诊疗人数产出不足情况,其中山西、吉林和湖南的松弛率最高,分别需要其增加1 496、2 490、1 461万人次的诊疗人数。
3.1 我国中医类医院效率总体偏低,应加强中医药卫生资源规划及医院内部管理 新医改以来,政府大力支持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加大对中医类医院的卫生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入。但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投入增加及医院规模的扩张并未实现医院效率的同比例增长,2018年全国中医类医院综合效率以中度无效发展阶段为主,且总体DEA有效的省份仅占全国所有省份的10%;50%以上的省份医院存在卫生资源浪费、产出不足等问题;90%的省份医院的规模未达到相对最优状态。对比韦柳丝等[2]人2016年对中医类医院效率的研究结果,我国中医类医院综合效率、单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不增反降,这也与杨希等[7]人对于2012—2016年我国中医类医院效率变化研究的结果一致。这可能与近年来中医特色服务不突出、高层次中医人才缺乏,医院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有关[8]。
针对中医类医院效率总体偏低且发展趋势不利的情况,各省卫生部门应加大中医药卫生政策研究,一方面要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各区域中医药发展情况制定规划[5]。同时,应进一步明确有关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的定义、中医药特色的评价系统与关键评价指标的范畴[9],以免中医“西化”偏向收益较好或较快的西医类服务[10];在中医类医院绩效评价中,应加强成本-效益评价,转盲目投入型增长为内部驱动式增长;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及科教、医院文化建设等创新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医院综合服务效率。
3.2 省际、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改善空间较大 根据各省份分析结果,山西、辽宁、黑龙江、吉林的综合效率和单纯技术效率值均低于0.6,与相对有效省份效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省际之间差异化明显,且省际之间的差异也反映在各区域之间的差异。随着《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举措的不断落实,以及支持中、西部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等区域战略的贯彻实施,对比2016年数据[2],我国中医类医院效率发展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均已实现资源配置相对有效发展,但东北地区及西北地区医院效率仍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卫生部门应以各区域需求为导向,利用价格、供给、政策等方法手段,加强平衡弱势区域和过剩区域中医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11]。从微观层面来看,近年来西北地区中医类医院发展速度较快,但卫生技术人员等重要卫生资源投入数量仍最低,且各省份分析结果可看出,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省份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医院规模,说明西北地区中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相对合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发展基础较薄弱,政府仍需持续加大中医类医院资源投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不断扩大医院规模及辐射范围。东北地区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缓慢等诸多问题,中医类医院机构数最多,但总体效率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且发展十分缓慢,根据辽宁、吉林、黑龙江分析结果可知,其主要限制因素是医院的技术与管理水平,机构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存在不同程度冗余的同时,诊疗人数这一主要产出严重不足。因此,该区域政府部门应重视中医类医院发展,科学合理设置医院数量及辐射范围,注重人员考核评价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减少人力资源浪费,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加强医院技术水平与内部管理控制方面。
3.3 总体医院规模效益递减,应合理调整中医类医院资源投入方向 根据各省份分析结果,规模效率均值低于单纯技术效率,综合效率偏低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说明目前制约我国中医类医院效率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医院资源投入规模,90%的省份都存在偏大或偏小的问题,因此合理调整资源投入是提升医院效率的关键。其中,全国76.67%的省份医院规模报酬递减,这可能与近年来盲目投入式增长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不断减弱有关,且相关研究显示,过度的财政拨款对中医医院综合效率和单纯技术效率具有显著负面影响[7]。
因此各省份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中医医院规模[12],规模过小的医院建议实行医疗机构重组合并以提高其规模效率,规模过大的医院要注意控制其规模,不要过分追求规模扩大与设备购置更新,避免因盲目扩张而降低医院的运行效率[13],调整财力投入方向,实现卫生资源产出效益最大化[14]。三级中医类医院具有更优厚的薪资待遇,更先进的诊疗设施,更优质的技术人才,因此经济发展较好、拥有三级医院较多的省份更容易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因此,较发达省份应更注重基层中医类医院中医类医院投入,充分发挥三级医院分级诊疗优势,提升整体医院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