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穴位埋线临床应用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1-11-21 13:08:30姜伟佳方俊霖毕婕妤于慧娟谭奇纹
中医药导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图谱穴位

姜伟佳,方俊霖,毕婕妤,孙 咪,张 昕,2,于慧娟,2,谭奇纹,2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医适宜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便易学、成本低廉、安全有效的特点[1]。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有针刺、艾灸、穴位埋线、拔罐、刮痧、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穴位埋线是中医特色疗法,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将不同型号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发挥经脉的作用,可调节人体脏腑气血,以预防和治疗疾病[2]。穴位埋线是传统针灸的延续与发展,将针灸浅刺法、留针、植针术和近代组织埋藏法相结合[3],其理论依据可追溯至《灵枢·终始》中“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4]。埋线疗法因其操作简单、作用持久、疗效显著,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穴位埋线临床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等方面未有明确的结构梳理和工作总结,传统总结方法繁琐耗时,因此需要一种高效、直观、准确的文献研究方法[5]。CiteSpace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6]。笔者利用CiteSpace5.7.R1软件对穴位埋线研究文献绘制知识图谱,探索了近10年穴位埋线临床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前沿,旨在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数据源,时间跨度设定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1日,检索时间为2020年11月5日至2020年11月7日,分别以“穴位埋线”“埋线”“埋线疗法”为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3 126篇文献,剔除动物实验、会议通知、综述类文献、重复文献、护理类文献、个案及验案报道,以及不以穴位埋线为主要干预方式的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 992篇。

1.2 研究方法 将纳入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导出的文献包含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期刊等信息,将文献以download_.txt格式保存。利用CiteSpace5.7.R1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处理,时间跨度设置为2010—2020年,时间切片设为1年,节点类型分别选择作者、机构、关键词,演算阈值(TopN)选择50,利用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修剪图谱使图谱更加清晰。

2 结果

2.1 发文趋势 近10年穴位埋线临床研究的关注度正逐步上升。2010—2016年每年平均发文量约170篇,呈逐年增长趋势,至2016年达207篇。自2017年增长速度放缓,但下降幅度不大,发文量仍在180篇以上,至2019年发文量达到高峰。由于2020年文献只检索到10月,故仅148篇。(见图1)

图1 2010—2020年发文量统计图

2.2 作者共现分析 作者共现图谱可以了解该领域的领军人及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应用CiteSpace5.7.R1软件对作者进行共现分析,绘制知识图谱。(见图2)共生成489个节点,809条连线。其中杨才德团队发文最多(53篇),其次依次为蒙珊团队(15篇)、高敬辉团队(10篇)、马重兵团队(10篇)、李登科团队(9篇)、包金莲团队(8篇)、谢胜团队(8篇)。从节点连线可知存在1个以杨才德为首的较大的研究团队,其次存在4个分别以蒙珊、谢胜、苏仁强、王立平为代表的小团队,图谱中还散在独立团队但发文量较大的作者,如金亚蓓和李柄楠。图谱中所有作者的中介中心性均为0,表明未出现有学术影响力的代表作者。

图2 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发文量最多的杨才德团队属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部,该团队各作者之间合作密切,研究时间贯穿2010—2020年。团队主要研究内容一方面是基于杨才德教授临床经验总结的杨式3a+特色疗法。该疗法为埋线与针刀相结合的一种特色疗法,目前已总结出枕五针、颈五针、膝五针等一系列针法用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疾病。另一方面是运用星状神经节埋线法治疗肥胖、痤疮、痛经等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其余4个主要研究团队,人数较少,发文量偏低,近几年活跃度不高。蒙珊团队的研究持续时间为2011—2019年,主要研究方向是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变应性鼻炎等疾病。谢胜团队和王力平团队同属柳州市中医院,2010年两者合作发表穴位埋线结合太极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苏仁强团队擅长使用内关穴穴位埋线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以及应用腰六俞穴位埋线结合导引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见表1)

表1 主要团队相关内容

2.3 机构共现分析 机构共现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主要研究力量布局。应用CiteSpace5.7.R1软件对机构进行共现分析,绘制知识图谱。(见图3)共生成171个节点,100条连线。发文量前5位的机构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部(50篇)、河南中医药大学(23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2篇)、广州中医药大学(20篇)、广西中医药大学(18篇)。(见表2)这些机构是穴位埋线临床研究的主要阵地。

表2 主要研究机构

图3 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存在合作的机构主要是各地区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如河南中医药大学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跨区域合作的机构较少,只有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与北京中针埋线医学研究院。各研究机构的中介中心性均为0,说明未形成高产且影响力广泛的研究机构。各机构参与穴位埋线临床研究的时间表明,较早的是河南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以及山东中医药大学。近几年活跃度较高的机构有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部,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以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

2.4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的精炼表达,关键词分析可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应用CiteSpace5.7.R1软件对机构进行共现分析,绘制知识图谱。(见图4)共生成343个节点,439条连线。将一些表达意义相同但表达方式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使研究主题更加清晰,如“穴位埋线”“埋线”与“埋线疗法”合并为“穴位埋线”,“单纯性肥胖症”“单纯性肥胖”合并为“单纯性肥胖”,“针刺”与“针刺疗法”合并为“针刺”。

图4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关键词主要包含干预方法、主治疾病及研究方法三大类。就干预方法而言,除穴位埋线1 826次外,穴位埋线多与针刺、电针、中药、耳穴贴压、中药联合使用。就主治疾病而言,单纯性肥胖最为突出,其次是便秘、多囊卵巢综合征、慢性荨麻疹、黄褐斑、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发性痛经、失眠等。研究方法主要是临床观察、随机对照试验。为更清晰了解该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统计了高频关键词前30位。(见表3)

表3 高频关键词

2.5 关键词聚类及时间线 利用CiteSpace5.7.R1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绘制知识图谱。(见图5)共得到10个关键词聚类标签:痹证、FSH(卵泡刺激素)、临床观察、单纯性肥胖、疗效、中医药疗法、肠易激综合征、不良反应、中医疗法。图谱密度为0.004 4,图谱模块度Modularity(Q值=0.866 6),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S值=0.433 5),说明聚类结构显著且聚类间联系紧密。

图5 关键词聚类图

关键词时间线图可以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变化发展情况。应用CiteSpace5.7.R1软件绘制关键词的时间线图谱。(见图6)2010—2013年研究聚焦在肥胖症、产后肥胖、便秘、随机对照试验;2013—2016研究重点为痹证、五脏俞、神经根型颈椎病、高脂血症、慢性胆囊炎、中医外治法及穴位埋线引起的不良反应;2016年出现治未病的研究,开始注重健康教育宣传;2016—2019年主要关注穴位埋线对FSH、卵巢储备功能、雌二醇、卵巢早衰、血管活性肽、C反应蛋白的影响;近2年相关研究多探讨穴位埋线作用机制、抑郁障碍、焦虑、fug-lmeyer上肢运动能力、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风后便秘。

图6 关键词时间线图

2.6 关键词突现 关键词突现可以了解该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及持续时间。应用CiteSpace5.7.R1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得出前20个突现词。(见图7)2010—2013年,突现词有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结扎、穴位疗法、针灸疗法。在穴位埋线主治疾病中乳腺增生病最早突现,突现时间是2010—2011年。2012—2016年突现词是羊肠线,其突现时间最长,突现时间为4年。2017—2020年突现词有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肥胖、温针灸、推拿。其中临床疗效突现强度最高,突现值达7.704 7。肥胖是穴位埋线主治疾病中突现最强的疾病,是近几年穴位埋线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

图7 关键词突现词

3 讨 论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曰:“静以久留,无令邪布……以得气为故”。穴位埋线作为传统针刺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最大的特点是“静以久留”,因其特有的“长效机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对慢性疾病优势突出[7]。穴位埋线治疗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症等颈肩腰腿痛疾病,肥胖、失眠、高血压、便秘、哮喘等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以及慢性荨麻疹、黄褐斑、痤疮等皮肤病临床效果显著。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探索了近10年穴位埋线临床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前沿。

3.1 研究现状 近10年穴位埋线的临床研究文献每年发文量较均衡,且每年都有增长趋势,说明该领域受到了广泛的持续关注。在研究团队方面,该领域形成了一个以杨才德为主要作者的较大研究团队及的散在一些小团队。杨才德团队整体发文量最多,且团队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关系网,研究内容主要是杨式3a+系列疗法、星状神经节埋线法,并开展了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8]。但其他散在的团队近几年活跃度不高,发文量较少。在研究机构方面,目前穴位埋线临床研究存在“整体分散,部分集中”的特点,研究机构主要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联系也大多存在于大学与其附属医院之间,跨团队、跨地区合作较少。杨才德团队虽发文量高,团队内联系密切,但缺乏与其他团队之间的合作。说明穴位埋线临床研究应进一步提升科研实力,促进学术交流,加强跨地区合作。

3.2 研究热点及前沿

3.2.1 主治疾病 穴位埋线作为新兴的中医外治绿色疗法,主治疾病广泛,其中肥胖是第一大热点疾病。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如代占科[9]观察了穴位埋线治疗3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穴位埋线在控制体质量、降低BMI、减少食欲方面效果良好。李海霞等[10]纳入100例腹型肥胖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取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84%和67.35%,穴位埋线在改善体质量、腰围、BMI及血脂4项方面更有优势。贺小卉等[11]观察了带脉埋线治疗30例产后肥胖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3.33%,且穴位埋线可改善腰臀比例、腰身比例、血脂、血清瘦素。肥胖是近年来的研究前沿,穴位埋线治疗肥胖的临床疗效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未来可从不同埋线材料、线体粗细、埋线深度探究最佳治疗方案。

便秘是另一研究热点,目前穴位埋线能有效缓解便秘患者排便困难、排便时间长的问题。如刘洋等[12]观察了脐三穴(天枢、关元、中脘)埋线疗法治疗3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说明脐三穴埋线是一种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方法。

其次穴位埋线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13]、失眠[14-15]、慢性荨麻疹[16]、黄褐斑[17]、原发性痛经[18]及痤疮[19]等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穴位埋线临床研究机制相对欠缺,临床研究多为小样本试验,缺少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未来有待展开始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

3.2.2 治疗方法 早期临床研究多单一使用穴位埋线治疗疾病,为进一步扩大其临床疗效,临床逐渐应用穴位埋线联合其他干预方法,如中药、针刺、耳穴贴压、穴位贴敷、温针灸、推拿等。临床证实联合方法运用临床效果显著。如李虹霖等[20]观察了“神阙八阵穴”隔姜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患者治疗后腰围、臀围、体质量指数、血脂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4.74%。林真静等[21]观察了穴位埋线配合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治疗组采取穴位埋线配合火针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火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3.33%,对照组为40.00%。段晓荣等[22]观察了五脏俞穴位埋线联合耳穴压豆对围绝经期抑郁状态的影响,结果有效率为94.70%。目前对于同一种疾病有多种联合治疗方案,但并未有试验得出最佳治疗方案,且疗效评价不统一。

3.2.3 线体材料 早期穴位埋线材料以羊肠线为主,目前临床也常使用羊肠线,羊肠线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它在体内的分解吸收主要依靠组织蛋白酶[23],但由于是异体蛋白,吸收较差,容易引发排异、产生硬结。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埋线材料有了广阔的选择。聚乳酸-羟基乙酸(PGLA)来源于玉米和甜菜,在体内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刺激强度、硬度和吸收时间适中,组织相容性好,不易出现蛋白免疫反应[24]。聚对二氧杂环己酮(PDS)是一种新型优质可降解纤维,疏水性强,柔顺性和组织相容性好[25]。已有试验[26]证明PDS不易产生硬结、红肿等不良反应。线体材料的改进与发展降低了穴位埋线的不良反应,降低了患者在埋线中的不适感,同时也促进了埋线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但新材料在临床中使用率低于羊肠线,临床有待进一步推广。

3.2.4 疗效评价 关键词突现中显示近几年生活质量是穴位埋线临床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失眠、抑郁、颈椎病等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QOL)评分。在疗效评价方面,学者大多使用自评量表,如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但疗效评价较主观化,缺少客观检查指标及远期疗效评价,未来在疗效评价方面应追求客观化、标准化。

3.2.5 研究方法 穴位埋线临床研究大多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CT)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临床研究的标准方法。但纳入的文献大多只提及采用“随机分组”,对于如何随机分组未有具体描述。此外文献纳入样本量均较少,且未分析纳入样本量的依据。纳入的文献较少涉及盲法的运用,可能容易存在偏倚。因此穴位埋线临床研究方法严谨性有待提高。

本研究对CNKI收录的2010—2020年穴位埋线临床研究进行分析,较直观地展现了近10年穴位埋线临床研究的热点、研究进展及前沿,分析了穴位埋线临床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为未来选题和发展提供参考意义,但笔者只涉及了穴位埋线临床研究进展,对于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还需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图谱穴位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7:04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江西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5-24 06:57:54
绘一张成长图谱
夏季穴位养心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17 14:59:54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中成药(2017年3期)2017-05-17 06:09:01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