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素雅
2019年教育部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中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都有机会能够进入高等学府。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指出,要严格教育教学管理,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严肃考试纪律,严把学位授予关,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1]。这意味着高校毕业率的降低,也意味着不能再想着“睡着、躺着就能拿毕业证”了。
大学生延期毕业就业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层面。主观层面,与其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就业竞争力等;客观层面,其与课程难易程度、学校的环境、教师的教学质量等诸多因素相关,但主观原因起决定性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兴趣和成就感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上,兴趣和成就感是推动个体认识事物、探索真理、勤奋向上的重要基础,是激发人类创造力与奋斗力的源泉。很多学生表示报考了热门专业,觉得就业前景好,但对具体学习内容、未来发展等知之甚少。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课程数量增加、难度增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受到的阻力也越大,有些学生主观能动性、学习能力较强,因而能自如地处理问题;有些学生却产生了挫败感,把个体的失败归因于自己,于是对于学习的兴趣逐渐消退,出现上课不注意听讲,甚至迟到、旷课等违纪行为。有的学生表示对于学习有畏难情绪,刚开始出现挂科情况时,还想尽力赶上,但挂科的次数多了,自己也就麻木了,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有的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表示后悔,没有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学习效果不佳。
大学之“大”不仅体现在其规模大、面积大、高楼多、教师多,更多地体现在它的大德、大育、大气,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营造学风浓、教风严、校风正的良好氛围。大学给了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的平台,以及较大程度的自由度。有些学生的自律性较强、学习基础扎实,能够处理好学习与生活、工作的关系;有些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迷失,过于发展个人兴趣,因而不能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很多学生表示自己的兴趣比较广泛,注重才艺的增长,经常参与学校活动以及各种社团,社交广泛,因而将大学生活的重点转移在活动和工作上,将学习置于次要地位,致使学习成绩不佳,挂科次数频繁,不能如期毕业,参加工作。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家长与学生的正面接触和交往逐渐减少,家庭教育的作用逐渐弱化。直至大学,学生与家长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双方的沟通也基本只限于线上,因而很容易出现沟通不及时、不畅通等问题,弱化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大部分家长表示对学生在校情况、学业表现等的了解停留在学生的“还好”层面上。由于某些家长本来就与学生关系不佳、沟通不多,给学院的学生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不利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从宏观层面上看,大学生未能如期毕业而进入劳动力市场,不利于其创造社会价值,阻碍了人力资本的变现;从中观层面上看,不能如期毕业就业学生人数的增多增加了学院的学生工作负担,加大了学院的人力、物力等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从微观层面上看,毕业生如要延长学习年限,需花费本不应该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且本该成为劳动力却继续充当消费者的角色,对家庭经济、家庭关系等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基于此,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是一个学院的治学灵魂和气质。为提升学院内涵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全面把握好学风建设这一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一是加强教学管理,整顿教学秩序,可以建立学风建设方案、成立考勤小组、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巡查力度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纪律意识和底线思维,做到去上课、肯抬头、有收获;二是加强沟通联系,建立反馈机制,加强教师与学生、班委与辅导员、辅导员与教师等互联互通,充分了解学生学业情况,尤其是学业困难学生;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树立学习榜样。一方面对综合表现较落后的班级进行鼓励,对存在违纪行为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并谈话;对综合表现优秀的班级、个人、学生干部等进行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激励,激励学生向优秀看齐、向榜样学习;四是要强化过程管理,重点关注困难。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业进展,尤其是后进生,要实现“三全育人”,就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包括班主任、班干部、学生党员、辅导员等。
朋辈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在大学生的管理、教育、服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朋辈教育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在面对学习困难学生时,可以通过学习帮扶小组,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强化学习兴趣,真正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学习帮扶小组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宿舍长、学生党员、班委等。通过班委、宿舍长等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想法并及时向辅导员反馈;通过学生党员督促学困生按时参与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宿舍长提醒学困生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旷课,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同时主动联系任课老师以及其所在班级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让他们进行学习指导。除此之外,从刚开学,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助理等就应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使其明确大学学习的重要性、意义以及大学生活的重心,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使其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平衡好学习和工作、生活的关系,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其他活动、平台锻炼自己,提升综合素质。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要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文明校园创建[2]。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作用。除了通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实现育人效果之外,高校宿舍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每年高校总会发生关于宿舍矛盾的案例,引发宿舍关系紧张的主要包括个性缺陷、习惯冲突、缺乏沟通等原因,不利于宿舍文化真正发挥作用。在处理这种情况时,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及时与学生、舍友等谈心谈话,了解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宿舍文化建设要从硬件和软件双管齐下,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整齐美观的宿舍大楼、优美的宿舍环境是宿舍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基本保证,包括完备的生活设施、整洁的楼梯楼道以及各种绿植和宣传标语等;另一方面,依托宿舍加强社区教育,通过设置宣传栏、张贴海报标语等,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通过举办宿舍文化节、宿舍文化交流日等充分展示宿舍文化,增进宿舍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舍友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凝聚力[3]。将宿舍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宿舍为单位进行中秋联欢会、重阳节登高、端午送粽子等活动,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氛围的形成。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家庭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影响者。目前看来,高校家校共建效果不显著,一是因为家校交流以问题为导向,且家长处于被动地位,一般当学生在学业、心理等出现问题时,学院会与家长主动沟通;二是就家长而言,其对于学生的关注度相对降低且主要关注学生物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高校共建应该从沟通开始,家长并不是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参与者,也不是学生处罚结果的被动接受者,因而要让家长尽早参与到学生问题的干预过程中,可以通过新媒体包括微信、QQ等建立家校合作群,呈现学院的学生工作情况以及学生的在校表现,增进家长对学院、学生的了解。尤其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可以建立学习督导跟进群,学院协同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督促、指导,保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家长、教师、朋友、同学等社会角色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从上好第一节课、开好第一次会、见好第一次面开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人力资本变现,促进人才顺利地在市场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