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仙珠
(闽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福建 漳州 363000)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这一过程与教学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并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对于解题结束验算的学习习惯,着重利用应用题的解答和分析来发展学生的反思意识,最终使学生能够通过反思过程来产生新的知识力量,使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对于小学生来讲,作为学生生涯和自身发展的开端,其自身的思维、思考以及认知等基础能力尚且处于发育阶段,且对于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兴趣,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心理较为浮躁,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另一方面,数学作为一门较为抽象化的基础学科,其中很多知识对于小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而言有一定难度,因此在面临出现的困难时,很多学生会遭受到打击,从而逐渐对解题和学习失去兴趣。而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肯定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然后通过开展解题验算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准确率,为学生自身的反思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首先列出问题:17×15=?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开展运算,因为题目相对简单,所以同学都很快速的解答完毕,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反思的方式进行验算,然后将题目融入一定的生活信息,如:一个大熊猫12天总共吃掉了120斤竹子,那每天熊猫吃多少竹子呢?引导学生反思乘法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在解题完成后去思考和寻找在题目中出现的数学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到包含这些知识点题型的规律,并通过反思来寻找自身解答错误的原因,进而让学生养成反思意识。而解题过程和方法是保证解题结果正确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完善自身的解题过程并在掌握最有效地解题方法基础上了解其他的解题思路,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自主观察、分析和研究应用题内容,强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开拓学生的思路,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式,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列出式子:23×6+16×6+45×3=?并进行提问:遇到这种题目,你是怎样计算的呢?有的学生回答:从左往右,先算乘法,再算加减,而有的学生则回答:题目中乘数数字都相同,只不过被乘数不同,只要把乘数移出来,然后用乘法结合律就能轻松解决了。此时教师需要将课堂的主导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演示计算公式,学生:23×6+16×6可以将6拿出来统一变成(23+16)×6,然后先计算小括号内的加法再计算括号外面的乘法。45×3则将按照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式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果为135,这时候将每个答案整个在一起:23×6+16×6+45×3=369,教师追问:“你们能够熟练掌握这种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式了吗?”、“你们能够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公式推演出三位数乘一位数或者四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公式吗?”,如果学生能够按照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总结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式,那教师就可以随机选取几名学生来进行公式演示,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反思能力提升,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课堂是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场所,但不是绝对场所,课外时间内,家庭、社会场所等都是学生用来巩固自身课堂所学知识,并进行反思的重要空间,而实现课堂教学空间与课下教学空间的相互结合,利用反思日记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也有利于学生在对自身课堂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大同时反思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增强自身解题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错题类型的认识,从而确保学生在未来面对此种类型题目时能够更好地作出应对。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一课时,鼓励学生在课下针对自身的课上学习成果进行记录,如有的同学在反思日记中写道:本节课老师带我们认识了百分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重点为:在探索某个事物的百分数时,可以将整个事物当做整数“1”,然后从中进行分配,拿走20%就是(1-20%),但是在解决百分数的应用题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教师给出的题目:小丽正在读一本180页的书,5天看了全部的40%,还剩下多少页没看?我忘记了将整本书的页数设置为“1”,因此解题过程遇到了阻碍,后来知道了正确的运算公式:180(1-40%),以后尽量不再犯。通过这种方式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反思活动。
反思是一种可贵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以此来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