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特色班级文化的有效途径

2021-11-21 23:53:27
读与写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源校园文化特色

陈 曦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五津中学 四川 成都 611000)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个班级所有或大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包括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多方面,它们共同构成“班级文化体系”。优秀的班级文化可以辅助班级管理,浸润滋养班集体,激活班级潜在力量,提升师生精神品质,激发班级凝聚力及向心力。班级文化大致可分为显性文化及隐性文化,“显性文化”包括教室清洁、教室布置、班徽班旗、班级标语等;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班风学风)、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等。

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对班级文化认识的误区和简单的做法。有些班主任将班级文化仅仅理解为教室的布置、班规的制定,班级口号的征集等;有些班主任将班规,班训,班徽等同样的内容使用了一届又一届,忽视了每届班级生源的构成已发生了变化;更为普遍的一种现象是班级文化的组成部分相互割裂,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毫无特色与亮点可言。笔者就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与研究,发现建设和谐统一与风格鲜明班级特色文化对培养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至关重要。和谐统一是指班级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文化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相互浸润;风格鲜明是指班级文化具有强烈的班级特色,而不是盲目模仿、东拼西凑。笔者将结合所调查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各种案例来探讨建设特色班级文化的有效途径。

1.分析生源及师资结构,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建设特色班级文化的有效途径首先是科学分析班级的生源及师资结构,它直接决定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南针,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种子。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班主任会对新班级有着各种各样的期待与设想,特别是新手班主任,常常仅凭自己的期待或喜好来勾勒班级文化建设的蓝图。如此主观的班级文化建设常常会出现水土不服,拼凑痕迹严重,执行无力半路夭折等现象,所以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之前对班级生源及师资结构进行科学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因班制宜”,建设出符合本班特点的特色班级文化。

1.1 生源结构与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生源结构是一个班级的重要基石,它直接决定了班级管理的方向与核心。科学分析班级生源结构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男女比例,成长环境,家长素养,文化成绩与艺术特长。

(1)男女比例。班级文化建设中涉及“男孩文化”与“女孩文化”,男女生比例较为均衡的班级这两种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齐头并进。若男女比例较为失衡的班级,班主任在构思班级文化建设方向的初期就应将这个因素考虑进去,若是男生比例较低的班级,班级文化建设中就要对“男孩”特别关照,引导班级数量较少的男生们发挥出“男孩魅力”,避免出现“阴盛阳衰”的班级文化现象。科学调查显示,女生心智发育比男生较早成熟,所以小学初中的班干部大多为女生,班级也呈现出“女生强势”的现象,大部分男生反而缺失了责任感的担当教育,班级中的“男孩女孩”文化浸润尤为重要。所以,班级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将男女比例进行科学分析,将其纳入班级文化建设的设计蓝图是非常有必要的。

(2)成长环境。班级文化建设应分析班级学生的成长环境,若不加分析仅凭班主任的主观臆想来建设,那么可能会出现曲高和寡或者南辕北辙的现象。班级生源的成长环境大致可分为农村和城市两大类,在这两类下又可再次细分为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的比例,以及留守儿童的比例。科学分析班级生源的成长环境,可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基调提供科学依据。若农村生源比例较大,班级文化建设的侧重点应在拓展学生眼界,树立班级自信文化等方面。若留守儿童较多,班级文化建设的侧重点则应在开学之初就应大力营造班级关爱氛围的“家人文化”。总之,班级文化建设应考虑班级生源的成长环境,两者应达成和谐。

(3)家长素养。班级文化建设初期应对班级家长素养进行科学地调查,它直接决定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执行力度。家委会是班级事务的主要参与群体,是班级文化的组成部分。班主任应对班级家长素养进行科学调查与分析,在勾勒班级文化建设蓝图时,充分考虑班级家长素养。这样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家长有力和有效的配合与支持。有些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完全忽略了家长这一群体,在设计家校互动浸润班级文化的活动时,家长的参与度与体验感效果都不太理想。笔者在调查时发现,有个农村学校班级的家长文化水平和素养都位于中下,班主任将开学之初的第一次班级活动设计为“亲子音乐会”,目的是融洽亲子关系的同时,进行班级“雅文化”的浸润。结果活动开展的很不顺利,几乎冷场,因为没有几个家长能表演音乐类的亲子节目,也没有几位家长能交流音乐感受。

(4)文化成绩与艺术特长。班级生源的文化成绩与艺术特长也是班级文化建设初期的重要考虑因素,它决定了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核心特色。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学校同年级的班级中有些是网络教学班(学生文化成绩名列年级前茅),有些班级是艺术特长班,班级艺术生偏多,班级在建设显性文化时必须考虑到生源的文化成绩与艺术特长的因素,突出班级文化特点。班级文化中的班训,班级口号,班徽等直接显示了班级建设的核心,所以科学分析班级学生文化成绩与艺术特长后制定的班训与班级口号才能更鲜明地彰显班级特色。

1.2 师资结构与班级文化建设。新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初期,不仅要分析生源结构,师资结构也是重要分析要素。一个班级会形成怎样的文化,与学生,家长,教师这三者息息相关。科学分析班级生源结构后,明确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是否合理,是否能有效执行,关键在于教师结构。首先,它与班主任个人风格相关。班主任常常挂在嘴边的“名言”中有着这样一句:学生都体(像)班主任。意思是班主任的个人风格对班级文化,学生精神气质有着深远的影响,每一个班主任带出的不同班级常常有着自己相同的风格。这样的影响有利有弊,利在于班主任的个人风格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了成熟且固定的风格,为优秀的班级文化提供了可操作的范本,特别对于新组成的班级能形成快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文化建设迅速步入正轨。但是“弊”也显而易见,由于班主任个人风格太过强烈,遮盖了每届生源结构的差异,不管遇到怎样的班级,最后形成的班级文化都是复制粘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特点。当然,这样体现了班级的鲜明文化,但是师生和谐方面就有所欠缺。其次,是学科教师结构也影响着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学科教师的男女比例,兴趣爱好,教学理念都影响着班级文化的形成。所以,在组班初期,班主任在对生源结构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后,还要考虑班级的师资构成。只有在科学分析学生与教师特点后,所构思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与核心才能达到和谐统一,且体现班级特点。如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任教体育的班主任带出的班级文化常常带有“野蛮其体魄”文化;而任教语文的班主任带出的班级常常带有“书香”文化,这就是班主任个人风格的影响,体现了班级文化中“鲜明”的特点。但是,也有体育班主任带出了“书香班级”,数学班主任带出了“艺术班级”等现象,特别是个别优秀班主任每届带出的班级文化侧重点各有不同,特点鲜明且和谐统一,在调查中发现,这些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共同点就是:在班级文化建设初期,都对生源与师资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适合本班特点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播下了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这颗只属于这个班级的独特种子。

2.结合校园文化特色,打造班级文化建设亮点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两者不可割裂,应是和谐统一的。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这片土壤中成长的花朵,如果在播种之前没有对土壤进行分析,那么成长起来的花朵很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无法正常成长,更别说盛放了。首先,班主任在建设班级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应对本校校园文化进行全面分析,从校园文化特色文化中寻求班级文化的亮点,且两者保持一致,进而促使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形成统一的体系,增强班级文化的影响力,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效果。其次,班主任应对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解读,应该注意班级文化的亮点实际上是校园特色文化的细化形式,即班主任在打造班级文化亮点的过程中,要将校园文化的思想内涵转变为能够与班级情况和管理需求相适应的显性与隐性文化,在保证班级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能为校园文化建设夯实基础。最后,打造班级文化亮点需要表现出与班级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个性化特征。班主任在全面分析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班级的教育和管理需求,确定班级文化建设的亮点,在彰显班级文化亮点建设价值的同时,有效实现对校园文化的丰富。

3.显隐文化和谐发展,建设班级特色文化

班级显性和隐性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阳光雨露,是决定班级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班级显性文化也称班级硬文化,是指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外显出来的物质文化,如教室墙壁上张贴的班级标语,名言警句、书画艺术作品等。隐性文化也称班级软文化,涉及行为文化、观念引导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的内容。班级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应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而有些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两者割裂开来,导致班级文化建设有形无神。

组班之初可以借助班训,班级口号,班旗班徽、班歌等隐性文化建设的过程来增强学生凝聚力和班集认同感、归属感。班训、班徽等具有明显班级文化特征的标志能够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彰显班级文化特色。在征集的过程中,学生,家长,教师全员参与,既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又潜移默化地进行了班级文化建设。班训,班徽等一旦形成,就可以外化为班级显性文化,张贴于教室,学生每天耳濡目染,进而内化为行动。如笔者所在年级十班的班级口号为“横平竖直,名副其实,持之以恒,学有所成”,班级口号体现了班级“十”字的意义与读音,也强调了班级文化中侧重的“恒心”,并且班级刊物的名称也在班级学生中征集投票产生为《拾记》。班级隐性文化经过师生间的碰撞与合作成功地转化为班级显性文化,两者和谐统一地影响着班级学生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班级特色文化。还有一个班级的班训为“野蛮体魄,文明精神”,班主任将班训落实到了班级固定的活动之中:坚持晨读与夜跑,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互融互进,形成了班级文化的特色。

班级制度等隐性文化建设应及时外化为显性文化,指导班级学生行为规范。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能够为学生创建有序的学习环境,合理的制度评价指标,还能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自觉检验、评定个人行为尺度,及时修正与改进。班主任需要系统把握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成长规律,从精神风貌、价值观念、审美理念、作风态度等角度入手,加强制度条款的建设和完善,兼顾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管理需要,形成班级制度文化的雏形,然后经过班级讨论与表决,共同建立《班级公约》。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进行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班级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教育。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规范和奖惩,让学生能够在班级生活中加强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并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指导并约束言行,实现对班级制度文化的内化,最后达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理想目标。

综上所述,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犹如一座花园,班级生源与师资结构决定了班级文化种子的种类,校园特色文化则是种子成长的土壤,班级显性(隐性)文化是阳光雨露,只有这三者和谐发展,才能孕育出特色班级文化的硕果。

猜你喜欢
生源校园文化特色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广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3:28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