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娟
(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雅居乐分校 陕西 西安 710000)
心理学认为:“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信息技术中多媒体的使用,产生了色彩、动画、音效等视听合一的综合效果,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的提高[1]。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化扩展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促进了各项教育改革措施的落实。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要想把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就要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办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挥者,教师领会到教材中包含的创造性因素,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设计激发学生灵感的学习情境[2]。然后利用学生好奇心的一面,把学生引入到积极思维的过程中。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好奇,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与学生一起复习线与角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观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包含各种角图形的实物图,接着提问“怎样认识这些实物图中包含哪些角呢?”学生回答:看这些实物图形近似哪一种角,就可以认识他们是什么角。此时教师又利用多媒体把实物图形转换成几何图形,并提问“现在你们认识这些角了吗?”学生认识以后,接着教师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角的旋转,让学生反复观察后,教师引出平角和周角的概念,并由学生得出他们是怎样由一个角旋转得来的。由此学生展开了思维并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教学这节课的内容,正是通过信息技术中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数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后,再由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教师创设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被带入到情境中,受到情境的感染,不由自主地想去解决问题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由此促动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主要是利用形象思维展开,而数学知识特别是几何图形却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就使得还不完全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小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困难。如何才能帮助小学生顺利地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呢?应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与小学数学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数图形的学问)”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一个包含了很多角或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数一数,每一个图形中包含了多少角或三角形?以此来让学生学会数图形的方法和掌握数图形的规律。学生经过观察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与学生一起再观察:由一个角逐渐增加到多个角,或由一个三角形增加到多个三角形的过程。师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共同得出答案,并找出数图形的方法和规律。多媒体动画形象地展示了角或三角形是怎样逐渐增多的,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被学生认为是一门最难的学科。确实如此,数学涉及到抽象且具有较强逻辑性的概念和法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他们更是具有一定困难。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小学生较轻松地认识抽象的事物,化难为易[3]。例如,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搭一搭”这一课题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分别展示正方体的正面、上面、左面,然后要求学生观察思考:“猜一猜这个正方体是由几个正方形组成的?”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又利用多媒体给出一个几何体的正、上、左三个面,要求学生观察后,画出完整的几何体。这样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不断变化几何体,要求学生从看到的见个面猜测其他面是什么形状。由此达到让学生掌握从观察到的几何图形还原立体图形,从观察到的几个面确定一个几何体由多少个面组成的教学目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和学生对难点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它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高效性,促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化。它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对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师生未来的发展都有较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