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海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体育的价值与作用被越来越重视,教学内容也从传统的运动技能培养向健康意识与行为等更广阔领域扩展,从而赋予了体育课堂教学更加深远的意义,这是传统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不具备的。在过去,小学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会把学生领到操场上,然后就是反复训练、反复运动,而对于小学生健康意识与行为的培养较少。因此,小学体育教师急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行为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在过去,很多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小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与体育学科毫无关系,是班主任的工作,这是他们没有深刻认识到小学体育学科教学最终目标的具体体现,增强小学生运动能力是体育课堂教学浅层次目标,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才是体育课堂教学深层次的目标。体育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健康意识的时候,不需要开设专门的健康意识培养课程,只需要将健康意识理论知识穿插到日常训练教学中即可,让学生在运动中意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对身体健康有利的,哪些行为是对身体健康有弊的,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同时这种丰富的教学模式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我在教小学三年级体育课的时候,会在学期开始之前将本学期涉及的与培养学生健康意识有关的教学项目和相对应的体育运动教学项目融合起来,主要包括锻炼身体意识、良好饮食习惯意识、保护牙齿意识等,这些项目都和三几年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相一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会将如果没有这方面意识将会带来不好后果的状况介绍给学生,甚至会展示一些图片来带给学生更多更直接的震撼。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我会在进行有关体育锻炼的时候将相关理论穿插进去。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班级学生的健康意识都有了非常高的提升。
学校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对体育教师的健康意识教学课程进行评价,尤其是要以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与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作为重点,从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卫生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一个健康的行为将会让人终身受益,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对生活的态度,都是极为有利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最佳阶段,包括小学体育教师在内的各学科教师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将小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小学体育学科对于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具有天然的优势,其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小学生拥有健康的行为。健康行为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饮食行为、写作业姿势、走路习惯等,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能针对不同项目开展专题化培训,通过慢慢引导和强行入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又好又快地养成健康的行为。
例如,我在培养学生走路习惯的时候,会把学生带至操场上,首先告诉学生良好的走路习惯即是修养的一种体现,同时对身体健康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接着我将科学的走路习惯示范给学生,具体包括步幅、步频、甩膀等要素。然后引导学生两两组合,一人走一人观察,最后相互评价,以此来查漏补缺。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走路习惯得以有效培养。
小学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时候,要采取全体学生与关注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原则,要能在照顾所有学生健康行为培养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行为教育和引导。
小学生健康意识与行为的教育涉及各个学科,与很多的知识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健康意识与行为培养的时候,不能局限在体育学科范围内,而是要有目的的突破,将其他学科与这方面有关的知识引入,并有效融入专项教学中。
例如,我在培养学生健康生活行为的时候,会和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在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做作业姿势的时候,会和语文学科结合起来,将非标准的坐姿对于小学生身体发育不利的方面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接着将正确的坐姿示范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模仿,对于学生表现出的不正确坐姿及时纠正。通过这种跨学科融合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行为。
在与相关学科整合时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健康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与健康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意识与行为已经成为体育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些素养的养成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能以身作则,将这方面的教育和体育锻炼结合起来,同时也能和其他学科有效融合起来,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行为,为小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