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深化创业带动就业的策略分析

2021-11-21 01:59来梦婕
就业与保障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育

文/来梦婕

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就业是改善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之一。据人社部消息,2021届高校毕业生将达909万人,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经济下行压力存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面临诸多挑战。高校大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而且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在深化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方面的支持与促进作用,是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重要阵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意味着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投入其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理应将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据微链统计,杭州2016年有大学文凭的新创业者中,41%来自浙江大学,位居第一。国内高校正逐步成为创新创业的孵化器。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晚:2010年,“创新创业教育”以专有名词形式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报告中[1];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投入创新创业教育浪潮,模式趋同、形式重于效果等弊端逐一显现。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校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本区域规划布局及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重要阵地,培养适应性极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在就业市场不景气、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完善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企业需要有活力、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这都是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赋予高校毕业生的。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转型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生存型企业”转向“机会型企业”。这一过程中,需要创业者具备敏锐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及全球化视野。高校毕业生不仅是高素质的“打工人”,更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力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了创业本领,提升了其将自身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大地体现毕业生个体价值。

(三)创新创业教育为中国高等教育注入新内涵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也为世界最大。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在一段时间内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加大就业难题。在教育规模实现第一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便是将可预见的就业压力转化为无限潜能的创业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重在改革,只有高校培养的人才可以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其高校竞争力才得以体现。在深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高校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从传统“知识接受型”转变为“能力开发型”从关注排名到关注社会所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正当其时,是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其为中国高等教育注入了新内涵。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高频热点词,它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在发展演进中呈现整合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贴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期望提出的教育理念。

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初期(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高校多以成立校领导牵头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为顶层设计,以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为抓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1世纪以来,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倡议提出后,越来越多的高校探索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等实体或创新创业相关平台。如清华大学推进创新创业优势资源全球共享,2015年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合作创建全球创新学院。浙江大学积极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引进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理念及经验,成立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辅修学位)。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王一舒等[2]通过分析梳理中国知网1999年~2018年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相关论文发现,我国“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理论与应用失衡、研究传承性及持续性低等问题。同样,许多高校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理念落实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估重数量轻质量,呈现出专创融合难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对市场判断短浅,创业项目多为专业知识浅层应用,落地性强但是创新性较弱,被替代性高。如传媒专业的学生开设媒体工作室做内容运营、食品专业学生开发代餐食品等[3]。

在教学实践环节,虽然高校都开设了创业类相关课程,但存在着课程内容实际操作性不强、授课方式较为单一有效性不显著、课程考核与创业实践环节脱节等问题。高校如何把系统有效的创业实践内容融入原有课程教学环节,使之相辅相成,是人才培养取得实质性发展的关键[4]。

在机制保障层面,培养评价机制未根本性改变。如大多数学校以学术、教学成果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在“师生共创”项目中,教师往往忙于科研研究,缺乏时间精力,创业意愿不强。同时,休学创业政策并未扭转学业评价体系,大多数学生更为关注课程成绩、比赛名次等,难以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实践。

三、高校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策略

(一)拓展就业新空间

一是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引导学生主动对接以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为特点的新业态需求,利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实现多元化“机会型创新创业”。二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常态化。创新创业重在过程,强调创新创业自我赋能的作用。以线上线下课程为接入点、校内外资源平台为承载网、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试金石,在全过程生涯指导中融入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三是推动校友创新创业平台化。与就业战略合作伙伴、校友企业联合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互联,并且通过校园就业门户网站等形式将其与校园招聘、网络签约等服务集成在一起,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激发企业再度创新活力。

(二)激活创业带动力

一是发挥成功创业典范在就业方面的带动作用。与优秀校友企业建立就业重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提供专业对口就业岗位等,学校在校园招聘、人才合作上给予大力支持,形成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二是组织开展“创业服务专项活动”。建立本地创业园区校内宣传联络点,为初创企业提供多项企业基础运营服务咨询。三是将灵活就业学生纳入创业培训范围。对有创业意愿的灵活就业学生建档追踪,开展创业培训,促进提升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三)支持重点战略区域创业

一是制定重点战略区域创业奖励政策。对在京津冀、东北部、中西部、粤港澳、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重点区域创业的优秀毕业生发放创业奖励,对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的优秀初创企业给予重点支持。二是支持建设重点领域“创友圈”。以大数据、互联网为技术依托,深入分析毕业生在战略新兴领域创业情况,建立创业校友生涯发展动态数据库,在新兴领域、重点领域编织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朋友圈。三是建立基层校友工作网上联络站。加强创业信息、资源及经验交流,切实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生力量作用。

(四)发挥高校实践育人优势

一是创业实践教育不断推陈出新。高校可与优秀创业型企业合作开发创业实践课,让学生切身体验创业过程复杂性和创造性。二是积极聘任优秀创业导师。依托“导师带徒”模式,以创业成功事例增强学生创业动机,以创业实训项目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三是形成“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应主动推进“专业院系+创业园区”产教融合,构建“入企实训、项目实践、自主创业”分级递进培养模式,加快创新创业人才专业化链条式培养,夯实人才培养“厚度”。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浪潮中,高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是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坚实保障。高校应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