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亦菡 顾宏佳
(云南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华武术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增强学生体质,更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的高等学校要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进一步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积极探索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方法和途径[1],在云南大学公共体育武术课程中融入武术文化理论的学习,满足学生在学习中华武术过程中对武术文化的汲取和探索,使得学生在武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得到武德、武礼的熏陶,将中华武术文化内化为其在人格、品德、审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此,该文结合云南大学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的实际情况,从重新思考和认识高校武术课程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内在需求出发,寻找适合云南大学武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武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成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正式课程。现阶段云南大学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武术课教学时,仍习惯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武术教学往往过于重视学生对技术的练习和对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向学生进行武术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身心需要和健康发展,造成实际的武术课程与学生想象中的相差甚远,“失信”于学生。纯技术课的教学就导致了学生喜欢武术,但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2]。只注重武术技术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模式被禁锢,在某些层面上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创造力的锻炼,未能达到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云南大学的武术教学内容依然是以初级长拳、八式太极拳及简化24式太极拳等比较老旧的内容为主。而在较早前开设的器械套路,如初级剑术、初级刀术等的教学内容,也因为教学时所需的武术器械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和维修而被取消。时代在进步,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一直采用过于老旧单一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就失去了对武术课堂的兴趣。
目前,武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围绕武术套路学习的教学,尽管武术套路是以演练为主的一种运动形式,但是其特有的动作攻防属性是武术运动项目的显著特点,其明显区别于健美操、体操等项目。而如果武术课中套路教学方法只是“教师带领做、学生一味模仿”的过程,只是“比划”式的单纯教套路动作,且教师以操化动作演示太极拳,会误导学生将太极拳理解为形体练习或体操运动。教学训练的过程没有认真地把武术课程放在中华传统文化和武术技击本质功能的高度去对待,就明显缺失了武术的攻防本质特点。而脱离了技击精要的武术动作虽然也能活动筋骨,但是与太极拳应有的健身功效相比,则大打折扣,更谈不上练出太极功夫。结果造成许多大学生认为和理想的武术相距甚远,引起自我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强烈不满[3]。
“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这是修养武德、端正武风的格言,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武德乃中华武术之灵魂[4]。同时,武德、武礼等武术文化是基于武术技击属性的基础而形成的,缺乏武术技击属性,在武术教育中实行武德、武礼等内容教学只能是镜花水月,必定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3]。因此武术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在云南大学武术课程中作为武德武礼的载体而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将中华武术文化作为载体和支撑点进行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是在保证传统文化延续和传承的同时加深学生的中华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5]。由此可见,在云南大学武术课程中武德武礼、武术技击技能和中华武术文化的学习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三者缺一不可。
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结合云南大学武术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武术课程的“学·术”双修教学模式。“学修”指加强对云南大学学生进行武德武礼、武术运动理论知识的教育和中华武术文化的认识与学习[4]。“术修”指把注意力放在动作的精炼和武术技击特点上,抓住武术技击原理的精髓,分析每个技击动作的要诀,在完成动作时,举手投足间能够显现出拳种的特色,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向习武的正途。
2.2.1 理论学习阶段
理论学习作为武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术”双修教学模式中的重点,需要在教学时段安排一定的教学时数进行武术理论知识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华武术一直有重礼节、讲礼法的传统,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武德武礼教育,并对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一一讲解。在理论学习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把武德武礼、武术套路中的文化内涵和拳理拳法介绍给学生。武术课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会几个武术套路, 更多的是去体会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武术文化内涵,使学生对“为什么学武术”“武术的套路中包含什么样的文化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是让学生囫囵吞枣般仅学会一点粗浅的武术技能,而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同时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全面正确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6]。在理论课后可安排学生写学习武术文化的心得体会,加深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印象。
2.2.2 技能学习阶段
(1)基本功学习。
基本功学习阶段,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学习内容,一是武术基本功法的学习,二是武术攻防技击动作的学习。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将武术基本的攻防技击动作教给学生,让学生体会每个动作的要领,知道在武术中为什么会有这个动作,以及在练习时动作应该做到什么样的标准。学生在基本功学习阶段,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对武术动作的学习,为下一个分组学习中的小组自编学习打下基础。在基本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为分组学习阶段提供分组依据。在教学开始的初期,教师直接指导虽然是主导的教学方法,但是可以直接清楚地让学生快速掌握运动技能,建立对武术的完整印象,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直接指导的方法在教学过程是不可缺少的。
(2)分组学习。
课前,教师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选出能力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其次选出能力不足的学生和表现一般的学生平均分到各个队伍中,这样一个完整的小组就由3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完成小组分组,以后的课就采取组长负责制,团队合作,完成基本功练习和套路的编排等学习任务。在分组学习阶段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一些,在分组学习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自己领导、自己组织练习,由好学生带动积极性低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纠错,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记录,课程结束时完成课程总结;教师在分组学习阶段的任务,包括对学生解疑、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等,扮演课堂辅助者的角色,辅助学生完成团队合作学习任务。分组学习阶段还要完成小组间展示,通过学习和交流,积累学生比赛经验,另外在小组展示时,学生就要对裁判知识进行运用,练习小组打分,进行角色的互换,让学生知道自己不仅是学生,还是比赛者、裁判员、教师。在分组学习阶段,主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绝对的权威,小组中强调的是民主,在成员意见不一致时,成员间要相互交流、沟通。
(3)正式比赛。
竞赛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武术基本功、武术规定套路、难度动作、集体编排等多种内容,按照参赛形式就分为个人赛或者集体赛等。这样做既丰富了教学课堂,又增加了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助的学习互动。比赛时由教师作为裁判为参赛的学生打分。最后记录统计成绩和名次,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颁奖。
(4)课程总结阶段。
作为课程的最后一个阶段,首先教师作学期课程结语,点评学生在一学期课上的表现情况。然后学生之间进行点评,上交学期课程学习心得,选取优秀的学生代表分享学习心得体会。
云南大学公共体育武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武术内涵的领悟与掌握而非套路动作的注重上,把教学内容定位在对套路动作的精炼而非数量上,将能极大程度地提高云南大学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学·术”双修教学模式是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以云南大学武术课程作为育人的载体,从武德和武礼入手,将教学内容规范化、具体化、系统化,将中华武术文化内化为其在人格、品德、审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同时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全面正确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又有利于实现云南大学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