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2021-11-21 22:05
中州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城乡经济城乡融合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城乡关系,认为“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①。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城乡关系从分离、对立到融合演进的历史规律,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的高级形态。城乡关系始终是新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目前我国进入新时代,开创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深化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研究,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谈谈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地位

城乡融合,包括经济融合、生态融合、社会融合、文化融合和政治融合等,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多维度的有机整体。只有全面推进城乡这五方面的融合发展,才能完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城乡融合发展这五方面的相互关系来说,生态融合、社会融合、文化融合、政治融合等,是经济融合的重要条件。比如,城乡经济融合需要生态融合的协调和配合,因为加强环境保护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城乡生态融合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有利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衍生新产业、新业态,如观光、旅游、康养等。又如,城乡社会融合发展,体现在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公共安全、养老保障、公共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共享程度上。可见,推进城乡社会融合发展,是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城乡和谐稳定,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充分就业,能为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注入巨大活力。还如,城乡文化融合,有利于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产业兴起,有利于营造文化景观和壮大旅游业,尤其将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之中,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城乡文化融合,也有利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市经济要素注入农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再如,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城乡政治融合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方向和成效、调控着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节奏和程度。

但毋庸置疑,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是全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心任务。这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是生态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基础保障。推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尤其是促进城乡产业的关联、互动和融合,将为城乡生态、社会、文化及政治建设提供经济支撑,为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实际上,经济融合与生态融合、社会融合及文化融合是交织在一起的。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强化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水平的过程。④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文化水平和参政意识的要求也就越高,就越需要更多的经济投入。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更有力地为城乡生态融合、社会融合、文化融合和政治融合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加快城乡全方位融合发展。可见,经济融合是城乡融合的中心、根本、纽带与催化剂。没有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就没有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必须以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为基础。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优化城乡经济发展空间

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和建设,有助于推动城乡科学布局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大、中、小城市和乡村相协调的城乡建设体系。这既能促进城乡经济要素的有效集聚,为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基础,又能增强城乡之间相互支撑的经济联系、放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效应。特别是在大都市和城市群区域,消除城乡界限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市的功能层次、高效利用土地等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实现区域内合理分工协作,也有利于缩小城乡经济收入差距,有效解决市区拥挤和乡村凋零的问题。

2.推动城乡产业结构升级

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必然突破城乡之间产业发展的地域分割,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跨界融通,有效避免城乡产业发展雷同的弊端,形成合理的城乡产业体系。而且,城乡经济融合具有促进产业组织创新的效应,能引发企业间产权结构优化重组、释放城乡产业发展潜力,并能以产业为纽带增强城乡之间的有机经济联系,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与城乡体系建设的良性循环。另外,城乡经济融合,既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及价值链,推动产业纵向延伸,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又有利于拓展产业多功能性,推动产业横向扩展,培育新的产业领域,塑造新的产业形态,发展关联和交叉产业,从而提高产业利润,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城乡经济融合,还可以促进城乡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有机统一。

3.扩大城乡投资和消费需求

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有利于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扩大内需是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一方面,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将产生大量的基础设施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扩大社会总需求,带动国民经济大幅增长。城乡水电气条件的改善、交通通信的便捷、生态环境的优化等,又诱导出更大规模的消费需求,极大释放潜在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将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扩大,提升医疗、教育、文化和体育等公共服务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⑤

4.提高城乡资源配置效率

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淡化城镇和乡村的经济发展边界,形成城乡经济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城乡市场有机对接、形成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进而推动城乡人力、信息、资金、商品等双向流动,促进城乡资源和产业合理聚集,实现城乡资本、土地、技术等优化配置;同时,有利于增强城乡经济的关联性和包容性,在城乡经济发展上形成既错位又互补、既借重又依托的新格局,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提升城乡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5.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具有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机理。随着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融合程度的逐步加深,农业的价值链条日益向加工、销售、服务方向延伸,形成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发展。同时,城乡经济融合,能使工业的先进理念、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各种要素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农业农村生产效率。而且,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尤其是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有利于加快农村电商、文化娱乐、旅游观光、创意农业、休闲度假等产业的发展。另外,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必将扩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应,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更多地投入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地发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作用。

6.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突出体现在农村,这与以往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分不开的。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乡市场被体制分割,生产要素不能在城乡之间正常流动,经济资源难以在城乡之间合理分配,城乡产业的关联互动缺乏必要动力,不仅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乡村经济徘徊。以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长期偏重城市建设和倾斜城市产业,加上农村产业尤其是农业的效益较低,也导致了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较大差距。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是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口,是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自然也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城乡居民共同走向富裕的过程。

二、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

近些年来,我国理论界沿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的发展脉络,不断深化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际上,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是伴随着我国的实践而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指明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也升华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境界。就城乡经济融合发展而言,其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城乡关系形态,也是我国迈入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城乡经济融合发展,至少具有以下五方面的内涵特征。

1.城乡市场高度统一

我国走向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全面畅通城乡市场,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衔接。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意味着消除城乡经济发展中的制度藩篱和人为障碍,形成城乡高度统一的市场,其中包括产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和空间市场等。这种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的城乡经济能迎合城乡居民生活、生产消费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产品和服务;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调整生产经营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升级⑥;能促进经济由增产导向转变为提质导向,生产经营安全优质的产品,满足城乡高质量的消费需求。例如,提供优质化、绿色化、精细化的农产品,不仅能满足居民由吃饱到吃好再到营养丰富的依次提升,而且能满足群众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的拓展延伸。

2.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城乡产业融合是城乡经济融合的主体。城乡产业融合的突出特点是城乡产业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内在联系和关联效应不断强化,一、二、三产业及其内部不同层次的行业在城乡经济发展中互为依托、相互包容,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延伸,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的交叉渗透不断孕育新的产业形态,城乡产业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又互动共促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具体表现:一是农业深度融合城乡三大产业。伴随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开发的链条逐步拉长,农业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关产业的相互衔接日益紧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加工、物流及销售等行业协同运营,使农业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不断强化,构成从田间生产到餐桌消费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贯通城乡农业、加工业和流通业发展的农工贸综合体。二是城市产业向乡村扩展。城市第二产业向土地价格较低、劳动力丰富的乡村逐步转移,形成城乡产业链共建、品牌共创的局面。城市第三产业向乡村不断延伸,形成覆盖城乡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创新及其从城市向农村的推广应用,已成为目前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三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城乡产业的纵向前后关联、横向旁侧关联日益加强,产业的多功能不断拓展。例如,农业不仅彰显生产和生活功能,而且拓展出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随之而来的是民俗体验、健康养老、科技教育等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和集群发展。城乡产业的交叉、渗透和互补使城乡经济紧密融合为有机的整体。

3.城乡生产力布局合理

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不是主张城乡经济发展的同质化,而是顺应空间经济结构变化趋势,合理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实现城乡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显然,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在区域空间上,体现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相互协调,形成了主体功能定位清晰、良性互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形成了城乡分工协作、功能错位、空间集约、互惠共兴的一体化产业发展体系和城乡建设体系。在这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城乡经济要素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城乡两大空间经济主体,消除彼此融合的地域界限、行业壁垒和部门限制,在城乡区域及其产业之间实现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达到区域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各地常住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各类禀赋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尤其是条件比较优越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区域,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率先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

4.城乡功能优势互补

实现城乡功能互补,是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城镇和乡村因其区域位置的差异、生产要素的贫富及自然资源的多寡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功能。但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不是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的此消彼长,而是通过推进城市与乡村的互相开放,把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城市和乡村密切联系起来,从相对独立分散的状态融合成为相互依存、功能互补、分工协作、密不可分的经济共同体,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并且,城乡功能互补可以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比较优势,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达到城乡功能发挥及空间价值利用的最大化。⑦进一步说,一方面表现为根据城乡不同的特质要求和区域条件,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三产则三产、宜生态则生态,实现城乡产业发展既错位又互补的分工格局,提高城乡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和融合度,形成城乡相互依托和相互支撑的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形成主城区、近郊区、远郊乡村互惠互利、协调有序的发展格局。城市的功能和规模效应不断提升,城市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同时,新型工业化持续推进,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不断增强,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5.城乡共享高质量发展

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是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目标追求。共享是共建共享,共享需要共建,共建推动共享。通过共建共享,缩小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但必须明确,缩小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并不是缩小城乡区域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要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以及享有公共服务的差距,使居住在城乡不同地区的群众,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一般来说,城市承担着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功能,广大乡村则承担着农产品供给和生态建设的重任。农业和生态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但农业和生态的投入大、回报率低,因而不断加强对农业和生态的扶持政策就成为必然。因此,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从财富产出丰厚的城市取出合理部分,向以农业和生态供给为主要功能的乡村进行利益补偿或转移支付,实现城乡交通、通信、供水、环保、电网、燃气等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并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普惠共享、全民覆盖、标准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同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从而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⑧

三、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推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城乡全域理念,体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方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物资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体化规划和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健全普惠共享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增强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科学性

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空间基础,是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必须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统筹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国土利用,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重点,发挥城乡各地的比较优势,增强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科学性。

第一,优化城镇体系及其分布。合理扩大城市规模,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构建大中小城市布局科学、功能互补、以城带乡、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城镇体系,形成中心城市、卫星城、县城、小城镇和广大乡村分布合理、协调发展的局面。打破行政壁垒,避免产业趋同,促进资源共享、环境共建,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把具有优势条件的县(市)作为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切入点,努力增强县城和中心镇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

第二,实现城镇建设与企业发展的高度融合。产业聚集,有利于科技创新、节省成本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要树立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理念,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包括工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或经济技术开发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集中、园区向中心城镇集中,并围绕主导产业合理安排上下游产业,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以配套产业为辅的产业集群,以实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功能集合构建、资源集约利用、经济循环发展的有机融合。

第三,依据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布局乡村产业。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发展方向,注重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的主导农业或特色农业,努力开发和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围绕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形成分布合理、特色明显的农业发展格局,积极打造服务城市及其周边郊县(市)的都市农业圈。⑨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向优势产区、优势乡村聚集发展,建设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努力改变原料在乡村、加工在城市的状况。

2.促进城乡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推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必须健全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就业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促进城乡劳力、人才、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

第一,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和人口管理制度。以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居民享有迁徙自由为目标,形成就业结构调整促进人口布局优化、人口布局优化促进就业结构调整的良性循环。为此,一要建立城乡平等、开放、竞争的就业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和自主择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同工同酬同保障。二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彻底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机制,取消地域、身份、行业等限制,推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三要完善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实施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激励政策。

第二,建立城乡统一的融资体系和流通体系。改变重城轻乡的融资倾向,促进资金在城乡合理配置。一要完善农业农村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力度,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优化使用的长效机制。健全农业补贴和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加大农业和生态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二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健全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经营风险。三要完善城乡内外贯通的市场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优化流通领域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消费结构、商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形成城乡之间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双向高效顺畅的流通网络。⑩

第三,深化农村产权改革,盘活城乡土地资源。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资源产权化、产权资本化、资本股权化,促进产权有序流转。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房产,优化村庄用地布局。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转让交易和高效利用。完善农民的集体资产股份占有、继承、收益、担保及有偿退出权。鼓励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转让集体收益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为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完善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和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优化城乡营商环境,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探索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健全涉农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建立促进涉农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

3.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驱动力。要把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壮大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演化规律和市场需求趋势为导向,强化城乡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推进城乡产业链条双向延伸,形成城乡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产业发展格局。

城市要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积极培育带动城乡经济发展能力强的产业。一是调优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虚拟经济紧密融合实体经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及信息化的先导作用,利用好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推进城乡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及产业集群化发展。二是积极推进城市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乡村延伸,努力发展加工、制造、装配、仓储、交通、运输、通信、教育、文化、咨询等产业,积极涉足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步伐,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乡村要发挥劳动力、土地、生态和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多元化经济,推动农业产业链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城乡一、二、三产业交错融合的发展格局。为此,一要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根据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按照产业调特、产品调优、效益调高的目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形成市场引导生产、加工促进流通、流通扩大消费的局面,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二要培育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充分挖掘农村生态和文化资源,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上,丰富农村产业的内容,开发田园休闲、生态旅游等新产业,培育民宿经济、农耕体验等新业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和农业众筹等新模式。发展乡村电商、物流、金融、保险等涉农服务业,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农业大省,要围绕农业做足工业文章,将工业化看作从农业中产生和壮大的过程,看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

4.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形成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是城乡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必要条件。目前,一些地方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乡村重视还不够,有的滞后,有的缺位,有的缺失,必须改变这种乡村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薄弱的状况。要明确乡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定位,一体化规划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城乡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广播、电视、防洪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并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基础设施管护机制。

在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方面,要注重分析城乡不同地区的功能差异及相互关系,将基础设施与田林、河湖及区域有机融为一体,使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体系布局相配套。按照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要求,通过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形成出行便捷、舒适宜居的城市市区和乡村社区,实现城乡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加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乡村道路建设,拓展市—镇—乡—村道路的通达广度和深度,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顺畅的公路交通网络。

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然任重道远,尤其在城乡统筹推进上需要加大力度。城乡生态系统在客观上存在着一体化保护的联系和契机。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努力方向,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城市和乡村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且,只有当广大乡村的生态环境被充分考虑时,城市才具有完整意义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必须把乡村作为“源”和“库”,而乡村要实现和保持优美的田园风光,也离不开城市卓有成效的环境保护。所以,必须一体化规划和建设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乡污染物收运处置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生态城市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协同机制,形成城乡生态环境高度融合、城乡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5.健全普惠共享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普惠共享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加快实现城市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多年来,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较快,但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率没有相应提高,许多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安居的居民,应该享有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没有跟上,尤其是随迁子女教育和老人养老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必须让农村转移到城市安居并拥有正常职业的居民,纳入城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体系。让那些从乡村进城落户并为城市建设辛勤工作的职工及其随迁家属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及经济适用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原居民同等待遇,共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来说:一要公平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建立城乡一体、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机制。推动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二要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培养乡村医疗人才,进一步改善乡村卫生院(室)条件。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三要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水平。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文化队伍建设,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乡村的覆盖面。四要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全国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五要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城乡低保制度一体化,提高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的关爱服务体系。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7页。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④颜培霞:《产业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改革与战略》2018年第11期。⑤高波、孔令池:《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8期。⑥贺文华:《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农业产业结构演化研究》,《当代农村财经》2020年第2期。⑦袁莉:《基于系统观的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经济》2020年第12期。⑧段禄峰:《西安大都市区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问题探讨》,《商业时代》2012年第21期。⑨吴海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中州学刊》2016年第5期。⑩丁延武:《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05/content_5388880.htm,2019年5月5日。李程骅:《城乡一体化战略下的产业空间互融机制研究》,《学海》2011年第11期。郭振宗:《中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展趋势及促进对策》,《理论学刊》2013年第8期。《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7/content_5527720.htm,2020年7月9日。

猜你喜欢
城乡经济城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从民国北平郊区的“留守”“空巢”现象看城乡经济流动
城乡涌动创业潮
政府与市场在城乡商贸流通中的协调作用探索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城乡经济均衡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耦合与协调模型的分析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