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质量人才需求重构浅析

2021-11-21 19:41高丽娜吕艳霞
市场周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口人才时代

高丽娜,吕艳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才强国为目标,推动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 ,是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只有准确把握这一问题导向,才能明确“如何培养” 的目标导向,使“培养效果如何” 的评价有抓手,这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

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要紧扣时代需求特征不断完善培养体系,才能适应发展需要。从国内来看,在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提高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可持续性。我国已进入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治理结构等多重结构的“重构”时期,主要特点是转型阵痛和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冲突加剧,背后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从国际环境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冲击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中国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加强国际合作的导向不变,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递增的大背景下,开放格局创新发展路径都面临重构,也对高质量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阶段特征转换与世界科技格局重构相叠加形成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新时代高质量人才需求特征,这是确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的前提基础。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才的战略资源地位凸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才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的重要论断,赋予了人才工作更加崇高的使命和更加重要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战略要求。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充分表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雄伟目标中,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劳动力成本优势构筑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机会窗口” ,但人口结构演化、市场供需特征转换等使得建立于人口数量优势基础上的人口红利难以提供持续性的增长源泉。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人口红利窗口期在不断变窄。正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红利正在逐步弱化、消失,因此更加需要重视提升劳动力的质量,拓展人口比较优势内涵,推动“人力资本红利” 取代“人口红利” ,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凸显人才战略资源重要性的同时,也驱动人才需求侧重点的转化。2019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9%,国民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这是人才需求结构发生战略转化的时代背景。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复杂的外部调节,一方面,中美经贸摩擦的不断升级使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前景愈加不确定,也使得国内经济发展转型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核心优势依然存在,包括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优势、市场规模优势以及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等,构成新一轮发展及竞争优势培育的底气所在,也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了现实基础。

二、比较优势转换:拓展“新人口红利”

党的十九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的要求,人力资本应该在经济增长动力中作出更大贡献。因此,人力资本培养也面临一个重要的攻关期,需要从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向努力跨越关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从本质上来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是由人才驱动的,人才要素是关键,我国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必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发力,这是由比较优势转换的阶段特征决定的,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领域必须实现由跟随者向引领者、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换,关键取决于人力资源要素的质量,必须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以人才为首要资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人力资本潜能,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达9.22亿的峰值后,增量由正转负,2018年为8.97亿人,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知识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可以使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力资本存量情况。198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刚刚超过8年,2018年提高到10.63年,为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尤其是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显著提高。1982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仅为0.6%,1990年为1.4%,2000年上升到3.6%,2010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为8.9%,2018年达到了13.0%。在教育投资方面,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017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0049亿元,比2018年增长8.25%,占GDP比重达4.04%,但这一比例仍低于7%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约9%的水平,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教育投入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加速人才红利代替人口红利,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三、创新培养模式转型:适应“科技4.0”发展需要

“科技4.0”时代最突出的变化是知识更新迭代加速、知识融合化与知识网络化特征凸显,从而对人才培养模式转换提出更高要求。

(一)知识更新迭代加速:学习能力培养强于“知识传授”

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与技术颠覆性叠加背景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展路径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对人才适应变化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网络化、数字化转型时代,人的因素比技术更为重要。对于数字化未来的适应能力取决于对下一代技能的培养,从而缩小供需差距。面对海量、快速更新的知识,需要更强的学习能力与之相适应,既与原有知识存量有关,更与学习的持续性、常态化、渐深性紧密相关,“去中心化”时代,快速、颠覆式变化不断发生,需要不断更新人们的认知框架,擅于应对开放式问题、经常打破边界促成合作、制造跨界产出,擅长获得不限于自己熟悉领域的信息,并能作为创新的助燃剂。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曾说“创新就是联系事物”,而颠覆性创新可能需要的是联系完全不相干的各种事物。

(二)知识融合化:深化跨学科分工与合作

“科技4.0”时代,社会分工演化呈现出不同特征,对于个人、企业乃至地区、国家,原有基于要素分工形成的协作关系,逐渐让位于基于知识关联形成的分工与协作。从产业层面来说,由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的产业分工新业态不断呈现,对传统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在知识融合化发展趋势下,首先要实现认知的转化。身处快速变化的时代,不同行业的认知都在迅速更新迭代,跨界发展现象日益普遍。而认知层面的异质性,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别。技能层面的差距是可量化的,能够通过量的累积缩小差距。但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组织的扁平化趋势下,阿米巴组织、企业生态链、人才赋能等新一代管理理念应运而生,表明正由泰勒提出科学管理思想体系转向新时代下的思想体系,以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规格化思路为主线,以流水线模式为典型代表,衍生出中心化、阶层式组织,而精细化管理、分科教育等,都是围绕这个思路强化整个生产效率。工业化时代,为了追求生产效率,对“人”的要求,就是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符合标准” ,通过分科培养体系下的学习,嵌入系统的生产环节。标准化意味着确定性思维,通常只能看到本领域的进展,却无法看到并融合其他领域的发展。基于此认知基础上设计的解决方案,也大多是由过往的经验边界及同类标准体系下的人所带来的相同思维,难以激发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释放潜能。

(三)知识网络化:完善培养生态系统

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有机的生态系统。知识创造领域分工日益深化,个体在细小领域知识的深化,嵌入复杂知识网络,从而构成系统化的、复杂化的社会网络。“个体崛起”时代,通过网络放大个人影响力的同时,发挥节点功能。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强化自身节点功能,才能提升其在网络中的价值,遵循“强节点”→“建连接” →“链成网” 脉络。构建人才培养知识生态系统,充分整合各方优质资源聚焦高质量人才培养,是满足知识需求和促进知识价值流转,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让“点” 连成“链” ,达成点、链互动效应,使知识价值在不同主体与组织间实现顺畅流转与交换,基于知识生态系统谋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有效缓解人才培养中条块分割与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间的矛盾,破除知识流转分割断层的禁锢。

从国际视野来看,新时代的人才既要有爱国情怀,又要有国际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伴随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更加积极地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新时代的新人才应该有国际视野,有国际对话与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这本质上是要求在深化对外开放过程中,人才需提升对国际知识的链接、融合,要求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协同模式。

总之,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适应世界经济大变革、大分化、大调整趋势,抓住发展方式转变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持续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站在历史转换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在把握阶段转换期多因素叠加背景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特征,反思、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抓住发展机遇期。首先,需打通学科,使学科交叉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人才培养需要成为驱动学科发展的要素之一;其次,需打通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海外交流的有机衔接,构建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文体教育等相互支撑系统;再次,需打通教学与科研,实质性推进科教融合的突破;最后,需打通校内外教学资源,人才是具有流动性的战略资源,人才工作是具有开放性的系统工程,充分拓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社会师资队伍,加速人才培养与实践需求的耦合化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人口人才时代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