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梅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研学旅行的本质含义是练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也是前辈们总结的学习经验。例如,在我国的春秋两季,孔子率领弟子环游世界,了解各地习俗,弘扬礼节文化,通过一系列考察活动,实现了知识和行为的统一,这也是游学的经典例子。在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时,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1]。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将面临许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共同参与和合作。此外,旅行完成了整个学习过程,形式更加生动多样,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生活经历。
明确组织职能和工作职责,建立科学合理的研学旅行制度,注重详细管理。研学旅行必须首先遵守安全规定,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实施安全保障措施,并确保学生的安全[2]。
建立研学旅行评估机制。尽管由于研究旅行的性质,研究的科学性质至关重要,但是研究过程的评估更为重要。在学生研究过程的所有阶段,包括主题选择、提问、信息收集、问题分析、策略制定、协作整合、创造力实践、反思和总结、演讲、分享和交流、老师或组织应对其进行评估。实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及时纠正。在评估研学旅行过程时,还应该注意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和方法。
首先,在进行研学旅行时,学校必须对学校的需求和资源进行深入评估,分析学校的文化和教育目标,分析学生群体的特点、爱好、心理水平、知识结构等,并清楚地了解学校教师的专业实力和科研水平,父母的态度也是学校评估的要素。此外,学校必须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调动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博物馆和实践基地等各种角色,以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吸引教授、学者和民间艺术家等社会人才,充分发挥社会各类人才的作用。通过很好地分析学校的情况,可以选择最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主题研学课程[3]。
其次,研学旅行的具体内容应该公开、不受限制、不应设定具体的研究方向,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并制定宽松而适当的研究课题,以使学生可以增加知识并补充不足的知识结构。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根据研学旅行的主题自愿组成研究小组,并邀请专业老师来指导研究小组。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估和互助的热情,而且使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思考和分析问题。注意学习旅行主题设计中的三点。1.独立于学生的决策(由学生主导);2.坚持学生的年龄组能力;3.耐心反复的思考。
最后,虽然初步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旅行报告在研学旅行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材料不应过于正式,而应在课堂内外结合使用。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回到日常生活领域进行测验,并根据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与教师、同学和社会成员充分沟通,并不断完善研学报告[4]。
课程整合是课程设计的重要方法。“促进研学旅行、学校课程、德育经验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目标发展”。这不仅仅是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整合,而是知识、社会和生活的整合。为此,将研学旅行课程围绕主题分为“课程组”,调整学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交叉学术界限和各个研究领域。跨越学科界限和不同学习领域,多样化、全方位地有机融合,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
跨学科整合,提高核心素养。课程整合的价值取向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技能,以便他们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需的核心技能和必要素质。举例:盆景花园的“植物QR码”课程,该课程跨越了学科的边界,学生可以观察和发现、动脑筋,并在探索中进行协作以指向深度学习。过程如下:1.植物摄影:使用手机或相机拍照,然后团队共同研究摄影的效果;2.现场培训:聘请园丁教授日常盆景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能说明;3.信息收集:收集相关植物并通过生物知识在线分类;4.二维代码生成:植物二维代码的全面组成和创建。
研学旅行课程是全面的动手课程,是针对特定主题的“课程组”,目标各不相同,并具有许多教育功能。作为课程开发人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该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和实践来教育人们,并以旅行为载体,经过研学和实践,以便学生可以培养或具备一定的素质。我们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提高学生实践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道德发展教育。苏格拉底认为,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们如何做人,坚持要有德行,其次坚持要教人们学习广泛的实践知识。因此,研学旅行将首先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例如:公民礼节、关爱帮助他人、维护公共财产、保护环境以及遵守法律法规,以培养学生的文明旅游意识,并提高他们的文明意识、文明素质及文明旅游的习惯。使学生在公共场所可以保持安静,社会交往时采取适当的言行。在风景名胜区清理自己的垃圾并弯腰收集别人扔掉的垃圾。平凡的小事情,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生活化、日常化的表现。改善国家的文化素质,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文明,并培养具有身心健康、道德、负责任、诚实和善良的社会主义的公民,这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研学旅行课程的首要目标之一[6]。
研学旅行是校外实践体验活动,为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要让家长和社会直接参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全员育人。旅途中所有成员都有育人的责任,都要承担起育人的职责。带队老师、学生和场馆讲解员是该课程特定实施的主题。同时老师和家长、学生组长一起承担着管理育人的任务,负责课程过程管理和学生行为管理,通过严格严密、规范细致的过程性管理,督促道德养成教育中行为的落实,确保课程达到预设目标。导游和地方经理确保便捷、安全的交通、舒适令人满意的住宿和餐饮以及良好的场所设备和设施,用高质量、热情的服务和奉献的专业态度来教导学生,使学生感到温暖,这样的行为具有教育意义。所有成员相互合作,共同为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而努力[7]。
全过程育人。研学旅行不是在旅途中进行的,而是在于旅行前后有很多学习机会,因此有必要在整个研学旅行中进行研究,并实现对人的教育全过程。将学生分组以准备出发前的工作,准备衣服、了解目的地概况、提前查询天气、进行安全和交通应急备案、规划活动内容等,对数据进行分类,并提前计划活动。最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达成共识和结论,并编写了学习手册,以进行比较和执行。这次研学旅行之后,一些老师认为学习之旅已经结束,对人们的教育工作也将结束,其实并不是。行程后的总结评估是为未来发展而内化知识和道德的过程。摘要评估的主要形式为:1.个人摘要,用文字详细描述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对活动的经验和理解;2.使用共享和交流,利用晨会、班会课让学生互相分享,特别是,可以通过分享想法、经验和看法以及教师对这项活动的看法来升华和改进;3.相互评估和反思,使学生能够相互比较和对照,发现差距并提高反思;4.优秀展览展示,校级层面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时又是一个课程创生的过程。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加强研学旅行,对其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