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青 杨乙元
(六盘水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当前我国部分民族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将民族健身操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普及民族健身操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研究与创新。但是,目前很多研究都重视民族健身操课程开设和融入必要性的分析,未能全面探索可行性情况,尤其是民族健身操教育资源应用方面,没有科学化的探索学科以及民族体育文化优势为课程体系提供的支持,导致人文素养的培养受到阻碍性影响。所以,分析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民族健身操教育的现状,了解课程开设和融入必要性以及可行性,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机制以及教育内容的合理改革完善,对高校体育教育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夯实基础。
根据调查可以得知,民族健身操具有较高的健身效果,其中健身效果、民族风格、人文价值及易于组织开展而深受师生认可和喜爱,尤其在高校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以及学生已经开始形成一定的认同感,期待值也很高。近年来,我国很多民族地区的高校开始根据民族地区的当地少数民族特征,编排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健身操,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普及与推广,而大学生成为民族健身操推行中的主力军,可见,目前很多民族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对民族健身操进行推广,已经有着广泛的师生基础,受到师生的喜爱。
当前我国部分民族地区的高校以及相关院校都在利用不同的形式,在体育课堂以及体育教育工作中设置了民族健身操课程,由于可以将民族音乐、健美操和舞蹈三者有机的整合,形式较为独特,可以充分的体现和展地方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健身的价值很高,与此同时,选修参与到课程学习中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发展前景可观。
民族地区的高校中涵盖较多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健身操应用其中,除了可以更好的渗透民族音乐知识、民族舞蹈知识以及民族故事情节之外,还能合理凸显出民族风情以及自身的建设价值,促进大学生身心愉悦,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使得各方面的体育教学方式得到完善。与此同时还能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丰富性,提升体育学习以及校园文化生活的活跃性,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基础。目前在民族健身操方面,民族地区的高校已经开展了多方面、多形式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和文艺汇报演出等,设计了相关的体育文化事项,能够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帮助,形成良好的推广和宣传作用。
在民族健身操教学工作中,高校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状况,利用体育教学研究的方式,创建民族健身操的教育大纲以及进度计划,出版和发行民族健身操的相关的学术专著、文本教材、视频教材等。目前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先后出版了民族健身操方面的学术专著和教材,虽然数量还只是凤毛麟角,但对于单个民族的民族健身操教材建设模型初步形成。不仅如此,还针对民族健身操的民族元素挖掘进行合理调查研究,在实践操作之后,很多学生给予相关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肯定。
由此可见,在民族健身操方面,高校已经拥有了较为良好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了提升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以及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且在师生参与到相关课程的过程中,已经给予了肯定的态度,学校的教材以及教学的建设工作呈现出趋于完善的发展趋势,更好地进行民族健身操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形成良好的发展促进作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头就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文化沉淀的发展模式,民族之间的文化创造力较强。但是,在科学技术实际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开始呈现出边缘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传承以及保护效果。而高校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作为主要方式。开展民族健身操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形成民族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作用,利用教育方式开展持续性的教育与普及工作,有利于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所以,民族地区的高校将民族健身操作为主要的民族文化传承的媒介进行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分析,有利于针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以及保护,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以及发展的重要作用,民族地区的高校把民族健身操纳入到课程体系对保护、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很多高校在创建体育课程期间,会设置体育课程结构、俱乐部组织、专项课程机制、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等等,课程的学习时间很少,但是教学内容很多,难以凸显出重点内容,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且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能保证教育针对性,未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需求针对课程结构以及模式进行改革完善,导致教育工作效果面临威胁。然而,在设置民族健身操相关课程之后,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生活需求以及身心发展需求等,凸显出个性化、健康化、民族化等的教学内容,将健身以及竞技训练有机整合,提升体育教育教学效果,满足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优化的发展需求。
在教育部发表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之后,要求将民族、世界性等有机整合,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弘扬,积极融入世界上较为优秀的体育文化,提升教学工作的时代性特色、发展性特色、民族性特点以及国家特色等等,弘扬特色化的精神。民族地区高校将民族健身操融入到体育课程之中,除了能够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以及保护作用之外,还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改革。对于民族地区的高校而言,在建设体育课程工作中,会出现过于重视课程体系、忽视健身效果的现象,对项目的计划安排较为重视,但是忽视项目的合理选择,导致教学效果降低,无法更好的凸显出目前的体育教育教学优势。所以,针对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承,并且将民族的健身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有利于有机整合传统的体育文化以及当前体育文化,形成课程教育资源的丰富作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及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学内容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遵循时代性、特殊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原则,合理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基础[1]。
对于民族健身操而言,主要利用民族音乐伴奏,针对民族舞蹈和健身操的动作进行改编和融合,形成将健身、健美作为主要目的的娱乐、观赏类型体育项目。由于在教学方面的相关动作具有多元化、民族化的特点,动作的节奏在变化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符合高校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激发其参与兴趣。尤其是部分民族地区的高校,少数民族方面的学生数量很高,民族音乐基础能力很强,所以民族健身操教学期间,有关音乐以及肢体语言学生的接受力明显。此类的民族亲和力,也会吸引师生形成共鸣,主要因为在民族的健身操中,除了涵盖健身元素之外,还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特点;师生参与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强健体魄,形成减肥以及健美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民族文化的良好传承,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2]。
目前我国已开始制定全民健身计划方案,民族地区的高校培养体育专业人才队伍,属于合理采用全身健身计划的主要措施,高校可根据目前的地域特点以及地方民族文化特点等,创建民族体育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充分发挥民族体育人才在民族健身操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凸显民族性的优势,使得当前先进的现代体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机的结合,更好的建设应用型民族体育人才队伍,针对相关民族体育人才培养内容进行宣传普及,形成资源优势,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工作改革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3]。
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将全民健身计划作为前提开展工作,根据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更好地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明确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制定完善的民族健身操发展战略方案。在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背景之下,大学生还应在丰富的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念意识。在新时期高校体育发展背景之下,人才之间的竞争都是将健康体魄作为基础,而体质的健康性直接决定学生学习以及工作能力培养,通过民族健美操在民族地区高校的开设对贯彻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的文件精神和增进大学体质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
在《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已经提出了应当全面发挥民族地区优势,对体育资源进行开发,挖掘民族传统项目,对其进行推广等要求。由此体现出民族地区高校开设和融入民族健身操课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有利于对高校体育教育内容进行丰富,有效地凸显出独特的民族特征。
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已经受到了当地地区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了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识,在高校健美操教学工作中,已经具备完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了健美操项目特点、民族舞蹈元素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完善民族健身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升其中的民族特色。目前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师在进行健美操教学和训练中,已经加入民族健美操的相关内容和参加民族健身操的相关比赛活动,充分发挥了民族地区高校现有的师资优势和进行民族健身操教学、比赛的优势,符合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工作需求,多元化、多样性的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工作[5]。
在长期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为了更好地进行高校体育教学评估,很多高校都开始进行体育场地的建设,已经达到了国家普通高校的体育场馆建设的标准。对于民族健身操项目而言,对其教学场地要求和器材要求等较低,有利于因地制宜进行民族健身操。在此情况之下,民族地区的高校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相对可以满足教学和训练,无论是室外场地还是室内场馆,都可以满足民族健身操的教学需求,对民族地区高校开设和融入民族健身操课程提高有效支持[6]。
对于民族地区的高校一般属于综合类型的大学或师范类院校,学科类型具有完整性的优势,其中的学科类型较为丰富和完善。在学科建设优势的依托之下,有利于针对其资源进行共享,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除了能够促进民族健身操相关课程合理建设和开展之外,还能加大开发研究力度,拓宽学科交叉的发展空间[7]。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主要 分为教师要素、教材要素以及学生要素。其中,教师属于教学创新的引导者,直接对相关课程进行设计。而教材属于师生之间连接纽带,有利于为学生渗透学习内容。学生要素属于课堂教育主要对象,也是教学期间的主体。在积累要素之下,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内容,结合当前的民族健身操课程特点,创编和出版相关的民族健身操教材以及影音资料,更好地进行民族健身操课程编制以及改革和完善,优化民族健身操教学机制,形成丰富的民族健身操教学模式[8]。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民族健身操属于其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高校师生喜爱。而民族地区的高校属于继承以及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是促进民族体育文化良好发展的主要战场,将民族健身操融入其中,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教育内容和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当前,我国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已经开设和融入了关于民族健身操方面的体育课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中央民族大学、延边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根据师生的需求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特点,创建了民族健身操课程组织,将地方民族的音乐元素、舞蹈元素等渗透其中,与健美操的基本技术有机的结合,构建民族健身操的课程内容体系,发布相关的教材,形成良好的民族健身操教学体系,受到大学生以及部门的一致好评,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使民族健身操课程在民族地区高校合理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的应有的贡献,实现了新的民族传统体育与高等体育教学交叉的跨越[9,10]。
民族地区的高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属于民族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和省(市)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有利于为民族健身操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资源优势。对于民族高校而言,其中具有独特的民族体育以及民族艺术等优势,可以通过良好的民族健身操教学形式,针对民族健身操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系统化进行教学和训练,培养师生的专业素养,提升综合体育素质,为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与保护提供人才保证[11]。
科研力量已经深入到民族体育研究领域之中,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在研究以及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每项运动是否能够保证完整性,都与科研工作成功性有关,且科研工作直接决定民族体育工作的最终效果[12]。目前民族地区的高校在实际民族体育工作中,已经创建了关于科研方面的模式,团队优势较高,研究成果已经获得了理论的支持,促进民族健身操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进步,形成较高的支撑力[13]。
民族地区高校开设和融入民族健身操具有较成熟的条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与交流期间,潜移默化地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熏陶,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利于激发兴趣性与积极性。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的高校已经开始针对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形成了责任感,在民族健身操课程中针对优秀民族传承文化进行改编、创编和渗透,使民族健身操在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中生根发芽,传承和弘扬我国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达到良好的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