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石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乎经济、制造业、服务业、物流业等诸多产业的一系列更高层次的发展战略。物流业作为特殊的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同时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同样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态势。
江苏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与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国际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政策在江苏省交汇叠加,为江苏省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五大物流通道、四大综合性物流枢纽、九大区域性物流节点的物流空间布局日趋完善,结合江苏省内四大特色各异的物流功能区域,物流园区这一新生的物流空间载体也在不断转型。以物流园区作为着手点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物流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江苏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约为31.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0.7%;全省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778.8亿元,同比增长5.5%,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3%。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5年的14.8%下降到2019年的13.8%,物流运行效率显著提升。运营主体持续壮大:“十三五”以来,江苏省内一批具有现代物流意识的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调整、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具有标杆作用的领先物流企业群体成长壮大,创新型物流企业快速涌现。截至2019年,全省有4A级以上物流企业252家,全国占比达11%,排各省市第一位;省级重点物流企业355家;在2019年的“中国物流企业50强”排名中,江苏企业有6家;“中国民营物流企业50强”排名中,江苏企业有10家。
《第五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2018)》中数据显示,在共计1638家各类物流园区中,总数前三名分别为山东(117个)、江苏(102个)和河南(97个);运营园区数量前三名分别为江苏(91个)、山东(86个)和浙江(70个),因此江苏省在全国的物流业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行业认同度。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口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5类物流园区在江苏省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8年,在全国共计56家示范物流园区中,江苏省有4家,它们分别是镇江惠龙港国际物流园、张家港玖隆钢铁物流园、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南京龙潭综合物流园,仅次于浙江(6家)和山东(5家),位居全国前列。
江苏省物流园区运输结构方式也在不断完善,铁路、水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显著增加,港口铁路和水路集疏运量、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内河集装箱运输量大幅增长,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打造长江经济带运输结构调整样板。通过运输结构调整减少了不合理的公路运输,将更多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由公路有序转移至水路、铁路,提高综合运输效率,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货运铁路扩能、水路运输升级、公路货运治理和多式联运提速行动,打造宜公则公、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空则空的运输分担,形成了以南京、徐州、苏州、连云港四大综合性物流枢纽为引领,沿沪宁线、沿长江、沿海、沿东陇海、沿运河5大物流通道环带集聚,9大节点城市全覆盖的物流园区网络布局。
物流园区建设由于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园区布局不够合理、定位不明确、盲目投资、片面追求大而全的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重复建设导致功能接近,造成物流资源闲置,也加剧了省内物流园区的竞争。忽略了与城市建设规划、产业资源配置、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效地衔接,打造小而美的专业型物流园区占比较少。但是作为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多式联运、无缝衔接是重要的方面,而江苏省能够做到多种转运方式的园区占比不多。与动态的需求相比较而言,一方面是存量的物流园区重复着以往的传统模式,不能退出,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增量的物流园区受投入不足和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难以创造新需求,束缚物流园区高质量发展。
拥有园区独立网页、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信息交易大厅、“车货匹配”交易平台、线上线下联动平台等类似的信息化公共平台占比不足,信息孤岛依旧存在。虽然基于区域性、全国性、垂直领域的物流园区网络较多,改变了单点运作的模式,但没有实现互联互通,网络都是单一的,或者是小区域板块的网。缺乏龙头物流园区的整合以及物流园区联盟的建设,导致信息互通和业务协同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开放。
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产业集群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与其他产业园区的共同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升级的重要载体。虽然江苏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每年都在持续下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劣势,显示出物流业与制造业没有深度融合,物流企业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不能有效适应制造业发展需求,物流枢纽、物流园区与产业园区统筹布局不够完善,不能实现有机衔接和协同联动。在园区的设施设备、业务流程、标准规范、信息资源等方面融合层次不够高、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影响物流园区和“双业”高质量发展。
物流园区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以往的“唯GDP论” ,取而代之的是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比起之前的高速发展,其内涵指标更加多样化、丰富化。速度与质量、数量与质量,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牺牲一方来换取另一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先量后质的追赶逻辑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伴随着速度换挡、结构转换、动力转换,物流园区发展“质”的不断提升,“量”的速度也不断收敛,物流园区发展逐步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因此物流园区必须深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新发展理念,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驱动力,针对江苏省物流园区,首先政府必须继续发挥指导支持作用,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让市场主体更加活跃。在金融投融资方面给予物流园区扶持和适度贴息,鼓励银行创新资金政策,打通物流园区的“绿色通道” 。由于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一个长远的重大工程,应保障物流用地规模,同时在土地税收方面创新优惠政策、深化完善物流监管体制。
物流园区也要做好自身的精确定位,在同质化中寻找差异化,面对电子商务大环境下的消费升级,物流园区的定位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区域优势、交通状况等因素,还要结合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特色经济产业,在已有的仓储、配送、加工等功能外,进行附加价值的开发。通过发挥结构转换中的存量优化和增量创新作用,推进江苏省物流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加强智能装备制造,大力开发物流机器人,改变传统的园区运作模式,提高效率。加强移动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AI、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物流园区的全面应用,同时推进物流跟踪系统、自动分拣技术、无线射频识别、电子传感技术、移动支付技术等物流信息化技术在业务流程中使用,满足日益变化的现代物流,实现货物在园区、在运输途中的可视化定位,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推动区域物流联动的协调发展是物流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需要政府统筹规划,以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此类模式打造基于江苏省、基于中国,甚至是基于国际化的江苏省物流园区布局。继续发挥长三角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区域物流联动发展合作机制作用,积极推进物流园区的跨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推进物流园区跨江融合、南北联动。推动苏南物流园区高端引领、创新发展,苏中物流园区转型提升、跨越发展,苏北物流园区提档升级、突破发展。创新三大区域物流合作模式,推动物流网络基础设施的南北共建和物流企业合作运营。
加强物流园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投身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打造开放式、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发挥水路、铁路的运输优势,推进多式联运深入开展,大大提高物流产业的整体效率。
高质量发展,还应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协调发展。促进企业主体融合发展、设施设备融合联动、业务流程融合协同、标准规范融合衔接、信息资源融合共享,是顺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也是加快物流业态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重点围绕大宗商品物流、生产物流、消费物流、绿色物流和国际物流,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省际物流园区合作。江苏省应发挥在长江流域的重要地位,积极推动与沿江省份物流园区的合作,共建物流基础设施以及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吸引国内优秀的物流企业、快递物流等物流主体到江苏物流园区发展。同时,利用好江苏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的地位,明确各市物流园区的战略定位,发挥特色优势,形成亮点,融入全球化发展。加强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园区间的互联互通,建立与沿线各国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以物流园区的建设作为抓手,推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物流网络。
现代物流园区是智慧化物流园区,信息数据共享显得尤为重要。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整合园区的物流信息资源,打造集信息发布、资源交易、物流管理、商务配套、政府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园区公共信息平台。以行业信息共享、公用为重点,整合全程供应链信息资源。
创新共享运输形式,积极推广“挂车池” “运力池” “托盘池”等共享模式,一车多挂,挂停车不停的新型运输方式,能够更高效、更从容地调度运力,降低物流成本。
推进园区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比如托盘标准化,建立托盘共用系统,能够实现托盘在全社会范围内循环使用,不仅提高了供应链物流的作业效率,也提高物流标准化水平。
园区建筑及其仓储设施绿色节能化。大力推进绿色建筑材料在园区施工过程中的使用,利用园区建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对照明系统、暖通系统等进行节能改进,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耗比重,有利于促进能源低碳化、清洁化、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环保货架、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仓储技术,减少仓储内部能源损耗。
优化园区内物流作业流程,通过运用智能仓储配送技术和绿色物流技术设备,提高工作效率,比如AGV机器人与人工拣选的效率倍数,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及燃油消耗。
优化货物运输方式,有效调度运输车辆,选取适当的配送方案。发挥出绿色物流在高效率节能、减少环境污染等层面的功效,并且为物流企业造就出大量的经济收益。
运载装备和包装绿色化。园区加快布局太阳能、充电桩、加气站等新型能源汽车的充电配套服务,积极稳妥淘汰旧柴油货车,促进运输装备升级,提升运力供给质量。与包装生产企业开展合作,从源头对产品包装进行瘦身处理,减少后续包装,研发新型循环利用的包装产品,加大回收鼓励力度,提高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