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华
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黄山 245041
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旨在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1]。与此同时,该通知还对一流专业的建设原则、建设方式、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规定。黄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9年被遴选为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荣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行列。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拓展性课程,“旅游文化”开设的对象是旅游管理等专业的高年级学生,该课程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程之上的提高性课程,“它能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和鉴赏识别能力”[2]。
当前,为适应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的需要,实现课程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就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此情形下,优化“旅游文化”的现行教学模式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当前,有多种版本的“旅游文化”教材可供选择,其内容设置大致都包括山水、建筑、园林、聚落、宗教、饮食、民俗、文学艺术等方面文化,编排体例基本上按照上述内容进行,即每种类型文化作为一章。它的优点是条理清晰,便于归纳,且每种文化内容可以单独组成一个授课部分。不过,这种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外联系,弱化了课程教学的效果。如把山水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章节进行授课,其主要内容是有关山水的概述、类别、特征和品鉴等。但不可否认,山水文化中也涉及建筑、园林、宗教等文化领域,这种情形下就会造成内容的遗漏或重叠,从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专题式教学模式则“打破了传统的按照选定的教科书直接设计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备课方式,是在全新的逻辑架构下对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新梳理、提炼、整合直至升华”[3]。为此,按照“旅游文化”内容的属性特征和内在关联性,结合授课的现实需求,将原先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归纳,从中抽取一部分内容经过补充达到专题授课的要求;或经过筛选提炼出专题教学需要的要素,完成专题式教学内容的集合,从而做到优化课程内容设置,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
“旅游文化”课程主要探讨的是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文化现象,让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发展脉络,这有助于扩大其知识面、拓展其思维、提升其综合素质、激发其爱国热情。目前,该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理论方式展开,无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学时安排偏少,课程考查方式单一。这种现状难以满足地方应用型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及定位,改变现行的课程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借助于学校所在城市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优势,且部分文化资源和课程内容吻合,加之学校已建有智慧旅游实训室、旅游规划与景观实训室、烹饪实训室等40余个,这为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展开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它可以在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突出授课重点,将专题理论、实景呈现和具体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做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单元,是构成专业的基本单位。专业改革以课程为基础。一流课程建设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内容是否先进、方式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专业培养的效果”[4]。有鉴于此,需要优化“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为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专题式教学模式,借助先进的实验实训平台,利用学校周边教学实践场地,辅助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把课程、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统筹好,满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实现旅游管理一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建设既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也要因地制宜发挥地域文化特色。学校坐落在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徽文化教学和研究领域形成了优势和品牌,将徽文化元素融入专题教学中是建设“旅游文化”课程的有效途径。
在讲授建筑文化内容时,可以形成徽派建筑教学专题,将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杰出代表西递、宏村作为教学案例,采取现场教学的形式,让学生面对面感触中国古典建筑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于该专题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了学生爱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又如,学习饮食文化时,将徽菜列为教学专题进行授课,借助徽菜的活态展示—中国徽菜博物馆、徽州糕饼博物馆等展馆平台,让学生近距离学习徽菜从原材料选取、加工、制作、成品展示到风味传承、典故传说等诸多环节,真切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将鲍家花园列为园林文化专题,将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列为茶文化专题等等。以上数则案例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主动利用当地特色文化汇集成教学专题,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一流专业的建设和一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流教材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有学者指出,“没有一流的本科教材就没有一流的本科教学。优秀教材不仅可以提升一个国家整体的高等教育水平,而且可以扩大该国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5]。不言而喻,在教育教学中,一流教材对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推动性,这对建设一流教材提出了要求。
当前,市面上有各种版本的“旅游文化”教材,使用对象方面既有高职高专的学生,也有以本科和研究生为阅读的对象。内容方面大同小异,主要涵盖主体、客体和介体文化。由于受篇幅和编写体例所限,其内容大多是概括性的或描写性的,缺乏针对性且深度不足。为此,在一流专业建设周期,应重视“旅游文化”教材的编写工作,组织团队力量加以编写,融入地方文化元素,体现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特色,呈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亮点,将教材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协调起来,发挥“旅游文化”课程教材的指向性,真正做到为一流专业建设助力,为一流人才培养服务。
课程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作为一种效果评价手段,其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完善教学环节,促进并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引导教师、学生在教学体系中角色定位和目标实现。
当前,“旅游文化”课程评价主要存在考核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等方面问题。就评价形式来看,授课期间主要采用提问、讨论、作业等形式评价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学期结束周一般采取课程论文进行考核,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介入。受制于主客观原因所限,课堂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虽然辅助于图片和视频,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就是无法有效地将“旅游文化”与前期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机的衔接。具体来说,低年级课程的学习是为高年级的深化做基础性准备,“旅游文化”作为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之一,是在前期相关知识储备到一定基础上的提升,起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效果,同时又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然而在现实教学评价体系中,这难以得到量化体现和客观反映,它只是孤立地作为一门课程存在,“承前”和“启后”的作用有待彰显。有鉴于此,“旅游文化”课程需要从多维度设置课程评价指标,以推动该课程的改革创新。
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并在第五条“基本原则”中指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又要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该《意见》中第十一条“推动课堂教学革命”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 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6]。由此可以看出,《意见》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目标、意义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使命。这也为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指明了方向。
结合“旅游文化”课程来看,通过实施专题式教学改革,引导、启发学生将教材内容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构建相应的授课专题。专题内容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协助完成。为此,可以将班级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根据兴趣爱好自行组合,然后根据授课内容和课程进度搜集资料,补充课外知识,制作PPT或展示素材,最后交由授课教师审查和补充。通过商议主题—确定小组—分工协作—搜集材料—制作课件—展示效果等系列环节,一方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团队合作,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达到“学得好”的目标。不仅如此,让学生积极融入专题教学活动中去,可以实现对其进行过程性考核的目的,避免了课程评价考核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新时期以来,教师不仅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还要用科研实践促进教育教学发展,达到彼此协同育人的目标。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首创性,积极吸纳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的科研成果,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和资源;要有改革创新的先进性,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批判探究能力,使其成长为知识丰富、视野宽广、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之材”[7]。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研相长。
对于教师而言,在设计专题教学过程中,将会进行材料的收集、整理、阅读、筛选及整合等步骤,这既是教学环节的准备过程,也是科研素材的搜集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完成的科研成果可以应用到教材中去,可以引进课堂教学中去,学生会接收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并扩大其知识面。对于学生而言,在接收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最新的科研成果知识后,主动将其运用到专题设计中去,弥补资料收集的不足,提高专题的效果和水平。不仅如此,结合自身兴趣和爱好,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这既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此外,还可以利用积累的知识,积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报告;志愿服务地方社会,编写服务心得与体会,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需要补充的是,学生在专题资料收集阶段,可以将其与毕业论文选题结合起来,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
通过专题式教学活动,师生教研实践活动得到增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研对于教学的反哺作用。
一流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从办学定位出发,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模式,三者不能各自为政,也不能顾此失彼”[8]。作为专业建设要素之一的课程,需要从内外延和多个层面对其进行完善、提升。在一流专业建设期间,“旅游文化”课程进行专题式教学改革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创新的体现,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