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德育的渗透方式

2021-11-21 17:11:08⦿李
小学生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家乡法治德育

⦿李 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有着先天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教材中基础知识与德育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社会规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及策略进行探讨。

一、深入解读教材,提升德育能力

小学德育的教学内容设计较多,除基本的课堂知识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有着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楚意识到这一特质,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知识和德育教育融为一体,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优秀的德育能力。[1]

例如在对《欢欢喜喜庆国庆》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对教材中的基础内容进行解析,通过内容的分析不难发现在这一章节渗透爱国情怀的教育不仅符合教学内容,更是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首先,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祖国成立的艰辛过程,随后可通过展示阅兵仪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祖国的强盛和发展的迅速,并根据阅兵活动中讲话的内容进行家国情怀的逐步构建,使学生在全国的联欢中感受祖国的魅力。在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能够根据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进行思考,在课堂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并通过融入德育知识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二、结合学生生活,开展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有着大量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其生活化的特质融入德育教育,提升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及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在学习德育知识及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趣味性,进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进行学习。[2]

例如在对《我们当地的习俗》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便可结合学生家乡的特产、风俗及人情等进行讲解,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逐渐提高对家乡的热爱。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家乡的认知,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展开户外拓展活动,带领学生对家乡的改变和城市的更新进行直观地了解,如街道的筹建、新建筑的规划、公园的修整、学校的扩建等。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外出拓展的经历进行写作,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在观察过的家乡变化中选择自己较为感兴趣或印象较为深刻的内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够在写作的过程更深层次地进行情感的融入,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家乡意识,使学生在掌握当地习俗的同时也让自身德育水平得到提升,促进学生德育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以身作则,树立德育榜样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一阶段进行德育教学的融入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素养及道德修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应进行知识的讲述,还应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行为的引导下逐渐进行模仿,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意义。

例如在对《我们爱整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便可通过适当的行为进行引导,如见到垃圾时随手拾起、书本掉落放回原位、在上课前与学生互相问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鞠躬回应。这些日常中的细小行为看似并未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学生通过对教师行为的观察和模仿逐渐地能够理解教师行为的意义,并对自身行为及言语等进行反思,逐渐提升自身德育水平,使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获得良好的德育水平。此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对学生的行为及语言进行监督,在学生进行了错误的举动或不良行为时应及时进行制止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行为的危害性和错误性。在学生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后教师应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使学生能够纠正自身的行为,提升个人素养及德育意识。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中,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都应十分注重自己言行的合理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榜样,提升学生日常行为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必要,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有效性,还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及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为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如同白纸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素养及培养个人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积极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构建良好的行为基础及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家乡法治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我的家乡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夸夸我的家乡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夏天的家乡